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开局副镇长:我一路进部 > 第489章 又是松和食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松和县最大的底气在什么地方?”

黎卫彬确实被年家华的这个问题问住了。

关于这个问题他并不是没有考虑。

如果没有考虑的话,在松和县的发展过程中,他这个书记固然有绝对的掌控权,但是也不可能为了面子工程去强行推动这个工作赚吆喝。

但是一时半会要他立马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黎卫彬反而变得谨慎起来。

松和县最大的底气究竟在哪儿?

在他看来,

一方面在于松和已经完成了基础的产业布局,也找准了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在于松和县已经通过这几年的改革和产业调整,完成了基础的资源积累。

但是既然年家华如此郑重其事,那就说明自己的这个看法恐怕会比较片面,并没有捕捉到关键的信息在哪里,甚至有些太过于想当然。

也可以换一句话说。

他黎卫彬的想法太大了!

一个松和县,未必就真的能够让省里和市里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你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

“官场上聪明人很多,但是糊涂蛋更多,明白人反而很少。”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是一个新东西,而是一套成熟的发展理论体系,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真正搞成功的地方不多?”

“不是其他人比你黎卫彬蠢,而是有更加复杂的因素。”

“想不明白这个问题,松丰经济一体化就是一个大饼,看似诱人,但是看不见摸不着。”

黎卫彬闻言赶紧答应下来。

年家华毕竟所处的层次和地位都不一样。

正所谓高屋建瓴,看到的东西也跟自己眼里看到的有所不同。

有时候眼光并不决定能力,自己掌握着大势,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能力和思想会出现质的飞跃。

想达到这个层次,他黎卫彬同样需要通过积累大量的执政经验去开拓视野,提升能力。

不过就在这时候。

年家华的话锋却再次一转道:

“你跟学成走的路不同,沉下心来在松和多干几年,把这一步走扎实了,未来的路还很长。”

“眼光不要局限于一个松和,而是要放眼整个江南。”

没有跟黎卫彬继续聊下去,年家华提点了几句就结束了这次通话。

但是黎卫彬并不知道。

此刻在位于昌江市委的办公室里,放下手机,年家华狠狠地吸了口烟,眉眼间早就已经有一丝期许之色爬了上来。

其实包括黎卫彬在内,很少有人能看得出来。

他这一次调任副书记,虽然看似无限风光。

但是其实很多事情已经是人力不可为了,在副书记这个位置上,他年家华已经没有太多进步的空间。

说到底,江南还是过于人才凋零了一些。

刘文正已经老了,哪怕是在秦西,恐怕也只有几年的时间。

钟贵恒虽然仍然处于盛年之际,但是在江南这个地方有洪建军的压制,他未来超过刘文正的机会并不大。

后来的干部里面,陈正清受困于淮阳,将来出头的机会很少。

眼下的江南官场,俨然已经到了一个青黄不接的时候。

黎卫彬是一个好苗子。

不管是潜力还是眼光都远超儿子年学成。

但是能力是没有最大值的,潜力在变成成绩之前也仅仅只是潜力。

松和县这个地方,能够给黎卫彬沉淀出很多东西。

只要能在松和县完成能力和思想上的转变,十年后黎卫彬未必就不能走到陈正清所处的位置。

一旦处于同样的这个位置,相较于陈正清,黎卫彬的年龄优势太大了。

他们江南,未必就不能再出一个何方舟那样的人物。

……

四月中旬。

一直到4月20号这几天。

出任县委书记以来,黎卫彬首次对松和县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

这次调研的重点是县城的各个机关部门。

调研中,黎卫彬通过干部约谈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对各个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摸底,重点是督促工作责任落实的问题。

与此同时。

黎卫彬还亲自走访和调研了几个乡镇的工作。

在这一轮工作调研中,黎卫彬多次强调了发展的主动性问题。

然而对于这些更偏向于常态化的工作,松和县官场却格外地关注黎卫彬最近提出的一个组织人事观点。

4月17号这天。

在县委副书记李富贵的陪同下,黎卫彬前往县委组织部,专门听取了关于干部工作的情况汇报。

在汇报结束后的讲话中,黎卫彬极其明确地谈及了全县的干部工作,尤其是干部培养和提任工作。

首次提出要大胆启用年轻干部,注重35岁以下的青年副科级领导干部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强调青年干部不要坐在机关里,而是要真正深入基层一线。

并借此机会告诫县委组织部,要进一步扩大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吸收通道,加强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

这一番讲话一经传开,自然在松和县的官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尤其是一些35岁以下的年轻科员,联想到黎卫彬最近两年启用的干部里面,青年干部明显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不少人都认为接下来松和县的官场肯定会出现一批很年轻的科级干部。

而这种趋势的出现,自然对他们这一批人极为有利。

对于自己的这种看似无心插柳,实则导向性极为明确的动作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黎卫彬其实并不会刻意去关注。

在县委书记这个位置上任职的时间越长,他越发明白举重若轻这四个字的意思。

当然了,眼下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等着他去解决。

4月18号这天。

燕宏再一次回到了松和县,而且专门跟黎卫彬约了时间见面。

酒店的包厢里。

两人并没有立即谈及工作的事情,而是闲聊了一会儿。

边上的潘瑞则是一副眼观鼻鼻观心,正襟危坐的样子,时而忙着招呼服务员布菜,时而给领导和那位燕董添茶倒水。

“其实你问我这个问题,多多少少有点缘木求鱼。”

“官场的这一套我了解的不多,但是说到搞区域经济一体化,成绩最好的应该是东海吧?”

“他们的路子很明确,无非就是一个中心带动多级城市共同发展,反观容城市这几年的做法,走的路子就正好相反了,应该是强省会的那一套。”

“但是说到底还是形势变了。”

“东海可以搞一个中心多级城市共同发展,那是因为他们提前完成了资源积累,容城市本身经济发展水平就很有限,你让他们怎么去搞区域经济一体化?”

“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不适合。”

包厢内。

对于黎卫彬突然问及自己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看法,燕宏倒是没有藏拙,但是也没有卖弄。

只不过关于这个问题,他不是官场的人,自然谈不上有多了解。

但是燕宏的这句适不适合,的确让黎卫彬有所触动。

正所谓千金难买心头好。

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

松和县适不适合搞经济一体化,自然不是松和县说了算了,而是市里和省里,但是上面凭借什么标准来判断?

这个问题既是对松和县的一个拷问,同样也是松和县的一次机会。

“行了,不说这个问题了。”

“你这次过来,应该不是来找我吃饭的吧?”

戏谑地盯着燕宏。

黎卫彬其实已经猜到了这家伙的来意。

松和食品要上市了。

准确地说,是松和食品要冲击上市的机会了。

既然要走这一步,那燕宏自然需要在公司的发展战略上做出一定的调整,涉及到这个问题,他这个松和县委书记的意见自然很重要。

“找你吃饭是其次,主要还是公司的问题。”

“今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情况已经出来了,现在你们松和已经差不多完成了整个绿色产业的布局,再加上丰水县那边,第一季度公司的营业数据非常漂亮,也是时候考虑冲击上市的问题了。”

“之前我已经跟公司的高层做过理论验证,想冲击上市,目前松和食品有个大问题需要你这边拿主意。”

“我们预计松和食品的业务今年就能够提前达到覆盖整个华东市场的目标,接下来将会用1-2年的时间来布局华南市场。”

“一旦这个工作顺利开展的话,到时候上市的问题不大。”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选择方向问题,一旦布局华南市场的话,我们的产能会出现严重不足,一个槐林县还不够。”

抿了口水。

燕宏说完朝黎卫彬瞥了一眼。

其实这两年松和食品的发展几乎是一年一个样。

但是越是如此,他越是惊讶当年黎卫彬找他做这个事情的时候,竟然一眼就能看出这个产业的潜力。

而此刻 听完燕宏的介绍。

黎卫彬脑子也在飞快的转动。

实际上燕宏说的问题并不是什么复杂的难题,产能不够,扩大产能就是了。

问题就在于。

扩产能要朝哪个方向发力?

是继续以松和县委中心,吸纳周边区县的潜力,还是重点以寻租的方式到外地去开辟新的产业区。

这二者之间需要权衡的,恐怕不只是简单的经济因素。

其实越是思考这样的问题,黎卫彬越能发现年家华问的那个问题内涵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