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午十一点,太阳的威力达到顶峰。
空气灼热的让人窒息,地面烫的几乎能煎熟鸡蛋。
一些体质较弱的幸存者开始出现头晕、恶心、脚步虚浮等中暑前的征兆。
“停止作业,全体集合,准备登车返回。”现场指挥员审时度势,果断下达命令。
中午到下午的酷热时段,气温甚至会接近四十度,是没办法进行劳作的。
在这种极端高温下强行劳动,不仅效率低下,更可能造成大批人员中暑,甚至引发致命的热射病。
末世之中,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任何无谓的损失,都是安全区严厉杜绝的。
幸存者们如释重负,拖着几乎麻木的双腿,艰难的走向车辆。
每个人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脸上和手臂上沾满了泥土和草屑,很多人还被蚊子叮了满身的包。
登车的过程有些缓慢,车厢里弥漫着浓重的汗味,所有人都疲惫靠在座椅上。
车辆启动,在乡间道路上轻微的颠簸着,劳累不堪的幸存者们,很快就陷入了昏睡。
即便是末世前,大多数人乘坐大巴车之类的车辆,很快就会随着车辆的颠簸入睡。
何况是这些高强度劳作的幸存者,他们已经学会了利用任何间隙,恢复自身体能。
西北的夏季,白昼特别漫长,即使到了晚上九点,天色依然不会完全黑透。
这边的农民也都是早上出门劳作,下午回家休息,晚上再出来干会活。
管委会也制定了同样的计划,幸存者们返回安全区后,抓紧时间吃饭休息。
待到下午六点左右,太阳西斜,暑气稍退,再组织他们重返田间,进行第二轮次的劳作,一直到天色完全黑透,无法视物为止。
傍晚时分,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瑰丽的橙红色。
天气虽然依旧闷热,但比起正午的酷烈,已经变的温和了许多。
幸存们再次返回田野,开始第二轮抢收时,一支由猛士装甲突击车组成的庞大车队,驶抵了榆中县城附近的一处农田边。
警卫连的战士们率先下车,在周边再度构筑了一道防线。
车门打开,在付金年和管委会几名高层的陪同下,陆诚走下了车。
他的出现,立刻引起了田间劳作的幸存者们的注意。
消息像风一样传开:“陆首长来了。”
“首长也来收麦子了。”
陆诚没有没有搞什么讲话之类的形式主义,径直走了向工具发放点。
工作人员认出了他,有些紧张的将一把镰刀递给了警卫员王东。
陆诚接过来,掂量了一下,粗糙的木柄,刃口倒也算光滑,正是刘同他们的工业组生产的末世牌镰刀。
他没有走向那些长势稍好,收割起来相对轻松些的区域,而是直接迈步走进了旁边一块倒伏严重,麦秆稀疏,明显减产的低洼田里。
这块田,正是需要人工发挥作用的地方。
陆诚弯下腰,左手反手探出,抓住一小把麦秆的根部,动作自然流畅。
右手镰刀倾斜向下,紧贴地皮,手腕轻轻一抖,向后一拉。
“嚓!”一小捆麦秆应声而断。
他将割下的麦子整齐的放在身后,动作虽不如老农们那般行云流水,却也比那些完全的新手要熟练和协调的多,一看就是曾经干过农活的。
金色的夕阳洒下来,给他的身影镀上了一层光晕。
“首长小时候在乡下待过?”付金年有些惊讶的问,他也拿起一把镰刀跟了过来。
“嗯。”陆诚应了一声,手上的动作没停。
“以前放暑假的时候,常去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家,每次都能赶上秋收。”说句话的时候,他的眼中满是回忆之色。
陆诚小时候,父母非常忙,每逢暑假,常常会被送到乡下。
那时候虽然机械化已经普及,大块的田地都交给了收割机,但那些边角地或者小块地,出于节俭的习惯,长辈们还是习惯于自己动手。
陆诚也曾跟在后面,像个小尾巴似的,有样学样的帮过忙,递递捆扎的草绳,或者笨拙的尝试割上几把。
他对农活说不上精通,但至少不算陌生。
他一边说着,一边熟练的重复着“一抓二割三放”的动作。
汗水很快浸湿了他的鬓角,很多的麦芒沾在了他作训裤的裤腿上。
这一幕,看似无声,却胜过了千言万语。
看到陆首长亲自下田,和他们一样握着粗糙的镰刀,弯着腰在倒伏的麦田里挥汗如雨,幸存者们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力量。
是不是作秀,大家还能分辨的出来的。
末世前的某些领导,最多就是到田边转悠一圈,再讲些没营养的废话。
甚至有极个别非常过分的货色,连车都不会下。
但陆诚却不一样,他下田之后,就一直没停过。
“首长都在干,咱们加把劲啊!”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对,加把劲,不能让首长小瞧了咱们。”
田野间,原本因为疲惫而有些低落的士气瞬间十分高涨。
镰刀挥舞的频率明显加快,虽然动作还是算不得熟练,但那份咬牙坚持的劲头更加足了。
陆诚的到来,就像一剂强心针,比任何动员令都更鼓舞人心。
插在田边的党旗,此刻是那样的火红鲜艳,恍惚间有种回到几十年前的错觉。
一些岁数不小的幸存者,望着眼前的场景,瞬间就红了眼眶。
然而,陆诚却高兴不起来,看着手中干瘪瘦小,夹杂着不少霉变籽粒的麦穗,默默叹了口气。
上次的抢救行动,受限于人力和时间,只能优先照顾那些灌溉条件好,长势喜人的田地。
眼前这些低洼地、边角地、或是当时受灾更严重的区域,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机。
杂草疯狂争夺养分,倒伏导致霉变,病虫害肆虐。
眼前的惨淡收成,是多重灾害叠加的结果。
这一季的粮食产量,恐怕远低于最保守的估计。
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再高的墙也挡不住饥饿。
中储粮的储备固然不少,但正如他和管委会反复强调的,必须自力更生,坐吃山空,死路一条。
和平安全区的抢收大战,只是整个兰州附近地区的一个缩影。
在数十公里外的窑街安全区,幸存者们同样被魏龙他们组织起来,全员投入到了周边农田的收割中。
他们的条件更为艰苦,这里的农田被抢救的更少,收割起来非常的费时耗力。
而在兰州新区那边,转移至此的十几万幸存者,也暂时停下了隔离墙的建设工作。
新区外围广袤的农田中,满是弯腰劳作的人影。
这里的农田较为规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果非常突出。
但面对如此广阔的待收面积,大型农机具依然严重不足。
要知道,末世前每当秋收的时候,从外面来挣钱的收割机大军,才是干活的主力。
现如今,没了这些流动农机,人力自然就成了绝对的主力。
管委会从新区生活基地抽调了几乎所有能劳动的人手,在部队的严密护卫下,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般,一寸寸的收割着能看到庄稼。
夕阳缓缓下沉,将天边染成一片壮丽的金红色。
围绕着几个主要的安全区和生活基地,广袤的田野上,无数身影仍在弯腰劳作。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数十万的幸存者齐心协力,在末世的至暗时刻,书写着独属于人类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