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忙着在各林场整军,在辽西军区的彭雄传来一份情报,情报中辽西军区获悉国民党哲里木盟通辽县成立了党部,国民党地下组织5月份进入了通辽地区,为首的是王文民,张绪武,韩庭桂。国党通辽情报人员在热河围场勘察路线时,被辽西军区狼牙特战队意外捕获。据情报人员交待,他们正在勘测察哈尔多伦至哲里木盟、阜新、锦州的路线。彭雄敏锐意识到国党这一行为的异常,他向李振华请示该如何处置。
李振华沉吟良久,以国共处于合作时期为由,命令辽西军区释放了国党情报人员。指示辽西军区通辽我党潜伏人员寻机渗透进国党通辽党部。彭雄感到国党行为异常并不奇怪,国军新1军、新6军进入绥远的情报李振华按要求并未向下传达。李振华意识到国党有极大可能从察哈尔多伦经赤锋或经棚两条路线进入东北。另外国党通辽党部也不可小视,抗战胜利后,我党在通辽建立了民主政权,王文民与张绪武等人策动保安总队暴乱,成功颠覆新生政权?,并造成我党人员较大伤亡。
李振华将情报转发到了山东军区和延安总部,延安总部回电反馈,国军还有两个军将北调至绥远。总部并未给出具体处置方案,只是要求东北军区严密监控。苏联此时的重点还是对德作战,对日作战还未提上正式议程。
重庆关于唐古乌梁海和外蒙古的舆论还在发酵,国府一再被逼表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国党祸水东引,明里暗里指责我党只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暗示我党可能会是内应。我党明确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态度,并对国党展开反击:共产国际已解散多时,诬蔑我们是共产国际的支部也要有事实依据,不能信口开河。国党是执政党,国府是中央政府,全国军民举得都是青天白日旗帜,国家权力在衮衮诸公们手中,卖国还轮不到我们。
大公报又发表了一篇社论:依靠自身力量,取得抗战胜利。文中指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多次战争,胜少败多,但无论胜败,交涉中多少均出现丧失权益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的实力,政府时常寄希望于某国主持公道,既然有求于别国,那就肯定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鸦片战争已过去百年,百年的屈辱让全体国民急需一场酣畅淋漓胜利。经过全国军民的多年奋战,抗日战争已胜利在望,在这抗战最后的阶段,社会各界、各党派要致力于团结一致,凭借我国自身的力量取得胜利,加上政府要打破以往寄希望别国帮忙的惯例,才有底气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
文章最后的总结指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中央政府天然的责任。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算是合格的政府,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这个政府的合法性就应该受到全体国民的质疑,这个政府倒台就是理所当然。
重庆各界对这篇文章展开了讨论,褒多贬少。虽然有人批评作者太理想化,也还有人批评作者书生义气。但绝大多数人交口称赞文章的总结提出的观点,认为这是与四万万同胞的理念不谋而合。重庆国府被舆论逼到了墙角,各国驻重庆大使馆也注意到了大后方的舆情,通过各种途径把信息传达到各自的政府。
江西九江方向,国军新2军已将防线推进到了沙河,离九江已是一步遥。第74军推进到瑞昌以北,直逼长江沿岸。由于日军第11军增兵九江,国军担心进攻九江城伤亡太大,暂时停止了进攻。日军也没有向南进攻的意愿,国军依托庐山、杨林湖、鄱阳湖建立起了防线,两军沿防线对峙起来。长江上、潘阳湖日军水上力量还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对国军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但国军航空队控制了赣北的制空权,国军通过水雷部队施放水雷限制了日军舰队的大规模活动,中美航空队也可以随时发起对日军水上力量的轰炸,双方都在坚持着。
国府军委会调动军委会别动军第4纵队进入庐山,调这支部队进入庐山的原因,是因为第4纵队指挥官杨遇春是国军中少有的游击战天才。军委会希望通过游击战袭扰九江日军,以比较小的代价达到击溃日军、打开局面的目的。杨遇春在阔别了庐山5年后,终于又回到了他的成名之地,他的心情非常激动。想当初杨遇春在长江中下游完全陷落的情况下,在国军各部普遍溃败的情况下,率2个地方保安团3000余人的兵力,坚守孤岛庐山260天,其部还击毙了日军101师团联队长饭冢国五郎?,成功牵制日军西进,并组织数万难民疏散?。不仅有效杀伤了日军,最后还能依靠缜密的情报网和隐蔽快捷的行动安然脱险,全军而还。这一壮举在当时的中国引起巨大轰动,其指挥的庐山保卫战被国府称为孤军抗战典范,我党《新华日报》也两度刊文,对庐山孤军给予了高度赞扬。
杨遇春的经历颇为复杂,其为江西瑞金人,黄埔三期毕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12军35师师长、模范少年先锋师师长、红军独立师师长,其作战勇敢也很能打仗,特别擅长游击战术,是红军早期重要将领之一。可惜的是1933年中央苏区执行王明“左”倾路线,掀起“消灭地主”运动,其父母叔伯均被逮捕杀害,家产全被没收,导致杨遇春离心,做出了背离革命的决定。其在枪杀政委高传遴后叛投国党,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府成立“江西省游击总指挥部”,任命杨遇春为副总指挥,他主持了孤岛庐山的抗日游击战行动并取得成功,成为了抗日名将,也是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