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路叫什么路苏润并不关心。
他做完实验就回了经营司,打算趁太阳未落山,将各项数据整理好。
“骡车?”苏润问。
张世当即道:
“以壮年骡子可承担的最大运货量为标准,水泥路能省去五成人力、三成畜力、速度快二到三成,同为三百丈的距离,可节省半盏茶时间。”
“城西李氏米商的运货商队,原本是十车四十人的商队,换成水泥路后,可减少……”
“马车?”
“……若大炎全都是水泥路,那以工部这一年半以来,统计的各省各府运货商队数量来看,日后每年,我朝商户可……商税增加……朝廷商税收银预估能多……”
王监正和沈郎中第一次领会玉泉六子的默契与可怕。
张世嘴上说着,手上算着,不假思索就能答上,连大额数字的计算,都很轻松,全程几乎不停顿。
苏润问,张世计算好,给出确定答复,再由苏润落笔成文。
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头都不抬一下。
王监正和沈郎中都看傻了:
哪个说玉泉六子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
就张郎中这本事,朝中几人能有?
难怪他才入朝一年,宋尚书就敢把经营司托付给这个嘴上没毛的小子。
能被太子殿下亲自下旨晋为正五品,的确是有两把刷子的,他们心想。
但更让他们绝望的是,苏润和张世说的太快,他们只是跑了个神,等思绪再回来的时候,就跟不上了。
等到户部的数据统计完,苏润抬头,问沈郎中工部用工、用料情况。
然而,无人应答。
望着杵在门前、呆若木鸡的两人,苏润疑惑地问:
“沈郎中,王监正,本官没让你们罚站啊?”
“你们一左一右守着门口,是想当门神吗?”
难怪他觉得光线暗淡,原来是这两家伙挡着光了!
苏润话落,两人没有反应。
张世起身用手在他们眼前晃了晃,才把人叫回神:
“沈郎中、王监正,你们怎么了?”
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底的震惊与自惭形秽。
沈郎中吞吞口水,由心而发:
“两位不愧是陛下和太子殿下的心腹重臣,实在是令人敬佩……”
话没说完,苏润眉头一挑,打断了:
“不用拍马屁,先把正事干了,本官还着急回家呢!”
“说说工部修路用工、用料、修路所需的平均时间、影响因素、意外情况等,日后推广大炎,如何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之类的,说详细些。”
体谅沈郎中没有经验,苏润特意交代了些要点。
但沈郎中跟蛤蟆一样,一戳一蹦跶,完全做不到像张世那样,所有数据一溜烟全报上来。
得苏润挤牙膏式的问才行。
对此,苏润勉强能理解。
但到后面,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时,沈郎中彻底拉胯。
比如苏润问:
“此次分七组,一组制作水泥,剩下六组修路,每组负责五十丈距离。”
“但在修路的时候,有的快有的慢,有的争吵不断,有的闲到装忙,什么原因?怎么解决?”
“怎么调配人员,才能更快更好的修好路?”
“若大范围修路,从你们工部角度看,怎么把关保证质量?”
……
凡此种种,沈郎中答得一塌糊涂。
沈郎中提心吊胆,苏润面沉如水。
两人僵持,沈郎中频频擦汗,张世看不过去,居中调和,主动帮沈郎中梳理讨论。
苏润也帮着出主意,这才顺利往下推进。
轮到王监正。
虽然不适应苏润的方式,但他掌管钦天监多年,到底是主动担事的人,比沈郎中高了不止一个段位。
所以,苏润问什么,他都能对答如流。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在沈郎中的衬托下,苏润觉得王监正不错,还特意夸了他一句。
只是王监正总觉得:
苏驸马问话时,有种陛下和太子殿下的威严,让人不敢造次。
难怪是主大炎气运的不凡之人!
正因如此,虽然他答得不错,但依旧打算晚上回家给自己卜一卦,测测凶吉。
等报告初步完成,天也黑了。
苏润牵着狗子和张世结伴回家。
快到家门口的时候,苏润突然来了句:
“昌永,润需要公公。”
年少不知公公好,玲珑心思手段高。
今朝冷水泼到头,方知公公是珍宝。
“沈郎中人不错,能力也还行,就是被动得很,润想让公公教教他。”
“而且公公看人准,肯定能从那几百号人里,把能干的都找出来!”
“英雄所见略同。”张世一听苏润想请谢天恩出马,别提多赞成了。
“那润明日就去请旨!”
得了好友赞同,苏润心满意足地牵着狗子回家了。
他前脚踏进府门,后脚就开始叫唤:
“公公你在哪儿?润需要你呐!公公!”
就这样,苏润抱着媳妇撸着狗,跟谢天恩诉了好久的苦,主题就一个:
外面太多笨蛋,但公公是个聪明蛋。
他需要公公来身边帮忙。
谢天恩什么时候拒绝过苏润?
更何况苏润说他愁得连饭都不想吃了!
因此,谢天恩第二天就放下了小·心头宝·苏南星,挥舞着标志性粉色小手绢,跟苏润走了。
跟太子打过招呼后,谢天恩在苏润的任命下,暂时成为沈郎中的顶头上司,负责带领工部派来经营司的两百多人。
不过谢天恩并无揽功想法,只为帮忙。
接下来三、四天,他将工部众人聚在一起,复盘上次修路中出现的问题,并预测可能会有的情况以及培训众人该如何应对。
过程中,能托付重任的官吏和工匠顺利浮出水面。
更可喜可贺的是,沈郎中有了危机感,很快摸索到关窍,逐渐有用。
对此,苏润喜闻乐见。
城东水泥路试通行几日,都没有出现裂纹、凹陷等质量问题。
甚至下过一场雨后,更受百姓欢迎。
体验过水泥路的便利,又听说朝廷有将黄土路全都换成水泥路的打算,不少百姓都开始歌颂吾皇圣明。
熙和帝虽然也着急修路的事,然四月末,该点殿试读卷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