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太庙乐章之十一
永和
肃肃清祀,烝烝孝思。荐享昭备,虔恭在兹。雍歌彻俎,祝嘏陈辞。用光武志,永固鸿基。
译文
庄重清洁地进行祭祀,满怀淳厚的孝思。
祭品丰盛仪式完备,在此虔诚恭敬行礼。
雍乐声中撤去祭器,祝官宣读祈福言辞。
以此光大先帝志愿,永远稳固宏大根基。
赏析
探幽《享太庙乐章·永和》:解码唐时祭祀诗的家国情怀
在大唐诗歌的璀璨星空中,魏徵的《享太庙乐章·永和》宛如一颗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星辰,凭借其庄重的格调、深邃的内涵,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古代祭祀的宏大画卷,承载着唐代社会对祖先的尊崇、对家国命运的关切。下面,让我们通过逐联剖析,深入领略这首诗歌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
首联:奠定基调,彰显孝思
肃肃清祀,烝烝孝思
诗歌开篇“肃肃清祀”,短短四字,便将祭祀现场庄重肃穆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肃肃”一词,描绘出祭祀场所的寂静与庄严,让人仿佛置身于香烟袅袅的太庙之中,感受到那股凝重的气息。“清祀”强调祭祀活动的纯洁与神圣,突出了祭祀这一行为的崇高地位。
“烝烝孝思”进一步表达了祭祀者内心深处对祖先的深厚孝心。“烝烝”意为盛美、众多,生动地展现出祭祀者对祖先的思念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在古代,孝道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祭祀则是表达孝道的重要方式。通过祭祀,后人缅怀祖先的功绩,传承家族的精神,彰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这两句诗不仅为全诗奠定了庄重肃穆的基调,更揭示了祭祀活动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对祖先的追思与感恩,宛如一首乐章的序曲,引领读者走进这场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
颔联:突出仪式,展现虔诚
荐享昭备,虔恭在兹
颔联“荐享昭备”描绘了祭祀时祭品的周全与完备。“荐享”指进献祭品,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在古代祭祀中,祭品的种类、数量和摆放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体现了对祭祀仪式的尊重。这里的“昭备”表明,此次祭祀所准备的祭品丰富齐全,无一遗漏,充分展现了祭祀的严肃性和庄重性。
“虔恭在兹”则从祭祀者的角度出发,进一步突出了他们内心的虔诚与恭敬。在祭祀过程中,祭祀者的言行举止都必须符合礼仪规范,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饱含着对祖先的敬畏之情。“虔恭”二字,生动地刻画了祭祀者在祭祀现场的专注与虔诚,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祭祀活动中,展现出祭祀仪式的规范性和庄重性。这两句诗通过对祭品和祭祀者态度的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唐代祭祀文化的严谨与细致。
颈联:描绘场景,深化意义
雍歌彻俎,祝嘏陈辞
颈联“雍歌彻俎”描绘了祭祀过程中的音乐与撤俎场景。“雍歌”是古代祭祀时演奏的一种乐章,其旋律悠扬、节奏庄重,营造出一种神圣、和谐的氛围。“彻俎”指撤去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这一环节标志着祭祀仪式的阶段性结束。在雍歌的伴奏下,祭祀者有条不紊地撤去俎豆,整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让人感受到祭祀活动的庄重与神圣。
“祝嘏陈辞”则展现了祭祀者向祖先陈述祝福辞令的场景。“祝嘏”意为祭祀时的祝祷之辞,祭祀者通过这些辞令,向祖先表达感恩之情,祈求祖先的庇佑。这些祝辞不仅是对祖先功绩的赞美,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祝嘏陈辞,祭祀者与祖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进一步突出了祭祀活动的意义——沟通人神,传承家族文化,寄托美好愿望。
尾联:祈愿家国,升华主题
用光武志,永固鸿基
尾联“用光武志”表达了对光武帝刘秀志向的继承与弘扬。光武帝刘秀在东汉初年,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信念,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繁荣,他的事迹成为后世统治者和人民敬仰的典范。这里借用光武帝的典故,象征着唐代统治者对国家统一与强盛的追求,体现了他们以史为鉴,立志开创盛世的决心。
“永固鸿基”则寄托了对国家永恒繁荣的美好祈愿。“鸿基”指宏大的基业,寓意着国家的根基深厚。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统治者希望能够延续国家的繁荣,使大唐的基业千秋万代永固。这一祈愿不仅体现了对家族传承和国家命运的高度重视,更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望。通过这两句诗,诗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从对祖先的祭祀和追思,延伸到对国家繁荣昌盛的追求,展现了唐代诗人广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整首诗通过对祭祀场景的细致入微的描绘,以及对国家繁荣的热切祈愿,全面展现了唐代对祖先崇拜、家族观念和国家繁荣的高度重视。在语言上,诗歌用词精准、庄重典雅,如“肃肃”“烝烝”“昭备”等词汇,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又体现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在意境营造上,诗歌从祭祀现场的庄重肃穆,到对祖先的追思缅怀,再到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祈愿,构建了一个宏大、庄严、神圣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唐代祭祀文化的雄浑气象和深厚内涵。《享太庙乐章·永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更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唐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领略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