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太庙乐章之一
《唐书·乐志》曰:太乐旧有享太庙、迎神次金奏及送神辞三章,不详所起。
迎神
七庙观德,百灵攸仰。俗荷财成,物资含养。道光执契,化笼提象。肃肃雍雍,神其来飨。
《迎神》译文:
七庙之中彰显德行,万千神灵皆来敬仰。
百姓蒙受政教成就,万物赖其滋养生长。
圣道光辉如执符契,教化笼罩天地万象。
仪式庄严肃穆和乐,祈请神灵降临歆享。
注释:
? 四言直译,突出祭典“以德迎神”的主旨,“七庙”代指皇家祖德,“执契”喻执掌天命。
? “肃肃雍雍”状写仪式氛围,末句点明迎神祈享的核心目的。
赏析
探源《迎神》:领略唐时祭祀文化的深沉回响
在唐代的文化宝库中,《唐书·乐志》记载的《迎神》犹如一块镌刻历史的丰碑,作为郊庙祭祀诗,它承载着唐代对祖先的敬畏、对国家繁荣的祈愿,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类诗歌在古代祭祀活动中占据核心地位,既是沟通人神的桥梁,也是传承家族精神与国家理念的重要载体。《迎神》凭借其凝练的语言、恢宏的意境,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庄严肃穆的祭祀画卷,下面让我们逐联进行深入赏析。
首联:太庙祭祀,营造神圣氛围
七庙观德,百灵攸仰
诗歌开篇“七庙观德”,将视角聚焦于太庙这一神圣之地。在古代,“七庙”是封建王朝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象征着家族传承与国家根基。人们在此追思祖先的德行与功绩,“观德”不仅体现了对祖先品德的敬仰,更通过祭祀这一行为,传承和弘扬先辈的精神。这种对祖先的尊崇,为全诗定下了庄重的情感基调。
“百灵攸仰”进一步渲染了祭祀的神圣氛围。“百灵”泛指众多神灵,在古人的观念中,祖先的神灵与天地间的众多神灵一样,值得敬畏。“攸仰”描绘出神灵对祖先德行的敬仰姿态,暗示祖先在神灵与世人心中的崇高地位。此联从空间与精神两个层面,构建出庄重肃穆的祭祀场景,宛如奏响一场盛大祭祀典礼的序曲,引领读者进入神圣庄严的氛围之中。
颔联:感恩庇佑,彰显祭祀意义
俗荷财成,物资含养
颔联“俗荷财成”描绘了社会在祖先庇佑下呈现出的繁荣与安定。“俗”指代世俗社会,“荷”意为承蒙,表明百姓在祖先的恩泽下,生活富足、社会秩序井然。这不仅是对祖先功绩的间接赞美,也反映出唐代对家族传承庇佑的感恩之情。
“物资含养”展现了国家经济的昌盛。在祖先的福泽下,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物资丰富,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这一景象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祖先庇佑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也使祭祀这一行为,成为表达感恩、维系家族与国家繁荣的重要纽带,深化了祭祀活动的内涵。
颈联:君德配天,歌颂治国才能
道光执契,化笼提象
颈联“道光执契”将君主的德行与天命紧密相连。“道光”意为道德光辉,“执契”象征着君主秉承天命,肩负治理国家的重任。这种表述强化了君权神授的观念,同时也暗示君主的道德修养与行为准则必须符合天命,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化笼提象”高度赞扬了君主治理国家的智慧与能力。“化”指教化,“笼”寓意包容,“提象”象征着把握万物的本质。君主通过推行德政、实施教化,包容万物,把握国家发展的方向,使国家在其统治下繁荣昌盛。此联通过对君主的赞美,侧面反映出唐代对国家繁荣的追求与自豪,以及对理想政治秩序的向往。
尾联:祈神降临,升华祭祀情感
肃肃雍雍,神其来飨
尾联“肃肃雍雍”生动描绘了祭祀现场的庄重与和谐。“肃肃”体现了祭祀者的恭敬肃穆,“雍雍”则营造出一种和谐、安宁的氛围,从祭祀者的态度和现场的氛围两个方面,展现出祭祀仪式的规范性与庄严性。
“神其来飨”直接表达了对祖先神灵降临并享用祭品的祈愿。在古代祭祀文化中,人们相信通过庄重的仪式和虔诚的祈愿,祖先的神灵会降临人间,接受后人的供奉与敬意。这一祈愿不仅体现了对祖先的深切怀念,更寄托了对祖先继续庇佑家族与国家的美好期望,将全诗对祖先的崇敬之情推向高潮,营造出庄重而神圣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祭祀场景的细致描绘、对祖先功绩的赞美以及对国家繁荣的祈愿,全面展现了唐代对祖先崇拜、家族观念和国家繁荣的高度重视。在语言上,诗歌用词精准、庄重典雅,如“七庙”“百灵”“执契”等词汇,既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又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在意境营造方面,诗歌从太庙祭祀的庄重场景,到社会繁荣的景象描绘,再到对神灵降临的祈愿,构建出一个宏大、庄严、神圣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唐代祭祀文化的雄浑气象。《迎神》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更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唐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领略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