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夜读全唐诗 > 第562章 享太庙乐章之十四《昭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62章 享太庙乐章之十四《昭感》

享太庙乐章之十四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昭感》解析

【原文】

铿锵韶濩,肃穆神容。

洪规赫赫,祠典雍雍。

已周三献,将乘六龙。

虔诚有托,恳志无从。

【译文】

韶乐濩乐铿锵奏响,祖先神容肃穆端庄。

宏大的礼制显赫威严,祭祀仪典和谐庄重。

三献之礼已然完成,祖先神灵将乘六龙翱翔。

唯有以虔诚之心寄托敬意,拳拳之志难以尽述衷肠。

【注释】

1. 韶濩(huo):

? “韶”为舜乐,“濩”为商汤乐(《周礼·春官》),此处代指宗庙雅乐,形容乐声庄严宏大。

2. 洪规:

? 指国家的宏大礼制或祖先的宏伟法度,如《史记》“洪规远略,固不厌夫区区者也”。

3. 祠典:

? 祭祀的仪典,此处特指太庙祭祀的典章制度。

4. 雍雍:

? 形容礼仪和谐有序,《诗经·周颂》“雍雍在宫,肃肃在庙”即写宗庙之庄严。

5. 三献:

? 古代祭祀的核心仪节,指初献(献酒)、亚献(第二次献酒)、终献(第三次献酒),象征对祖先的极致尊崇。

6. 六龙:

? 典出《周易·乾卦》“时乘六龙以御天”,代指祖先神灵乘龙御天,亦喻帝王为“真龙天子”,与天命相通。

7. 恳志无从:

? 指内心的诚恳之志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暗含对祖先的无限追慕与敬畏。

【创作背景与文化解读】

此乐章为唐代太庙祭祀中“昭感”篇,用于祭祀流程的特定环节(如三献礼成、送神之时)。唐代郊庙歌辞多由文臣奉旨创作,需严格契合礼仪程序,兼具歌颂先祖、彰显皇权威仪的功能。

? 乐舞与礼制:

“铿锵韶濩”写乐舞庄重,呼应《周礼·乐记》“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以乐舞构建人神沟通的神圣空间。

? 政治隐喻:

“洪规赫赫”暗指李唐王朝的制度源于先祖智慧,“将乘六龙”则以“龙御天”象征皇权神授,强化帝王统治的合法性。

? 情感表达:

末二句“虔诚有托,恳志无从”以臣子口吻表达对祖先的绝对忠诚,虽未直言“祈福”,却暗含祈求祖先庇佑王朝永固的深意。

【艺术特色】

1. 声律庄重典雅:

? 双声词“铿锵”“肃穆”模拟乐声与神容,形成听觉与视觉的通感;“赫赫”“雍雍”以叠字强化礼制的威严与和谐,符合宗庙乐歌的声学要求。

2. 用典自然贴切:

? “六龙”化用《周易》,“三献”源自《仪礼》,将儒家经典融入歌辞,既显文化底蕴,又赋予祭祀以神圣的经典依据。

3. 结构层层递进:

? 首四句从乐舞、神容写到礼制、仪典,铺陈祭祀的宏观场景;后四句聚焦“三献”完成与送神时刻,收束于人的虔诚情志,由外而内,层次分明。

【历史价值】

? 礼制史意义:

“三献”“六龙”等记载为研究唐代宗庙祭祀的具体仪节提供实证,可与《唐会要·宗庙》《新唐书·礼乐志》相互印证。

? 政治思想史意义:

歌辞将祖先崇拜与皇权神化结合,体现唐代“以礼治国”的政治理念,是研究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关系的典型文本。

? 文学史意义:

作为宫廷雅乐歌辞,其庄重典雅的风格与民间乐府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唐代文学体裁的多样性及官方文学的审美取向。

【生僻字注音】

? 濩(huo):第四声,音同“获”,古代指汤乐,亦形容水势浩大。

此诗以凝练的语言串联祭祀场景与政治哲学,既是一曲人神对话的礼赞,亦是一篇皇权合法化的宣言,典型体现了唐代郊庙歌辞“礼为政本,乐以象德”的创作宗旨。

在《全唐诗》卷十三浩如烟海的诗篇中,《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昭感》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魅力,生动地勾勒出唐代太庙祭祀的庄严肃穆场景。诗篇字里行间弥漫着对神灵的尊崇,以及对庇佑的深切祈愿,下面将逐联对其展开深度赏析。

首联:铿锵韶濩,肃穆神容

开篇“铿锵韶濩”,“韶濩”作为古代极为重要的乐舞,代表着至高规格的音乐形式。“铿锵”生动地描绘出演奏时乐器发出的响亮且富有节奏的声音,营造出庄严肃穆的听觉氛围。“肃穆神容”则将视角转向祭祀场所供奉的神像,神像面容庄重,散发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气息。

从情感层面来看,诗人通过对祭祀音乐和神像的描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神灵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祭祀仪式的高度重视。祭祀在古代被视为沟通人神的神圣活动,庄重的音乐和肃穆的神像,时刻提醒着人们神灵的威严。从文化层面分析,这反映出古代社会对祭祀仪式的严格要求。在传统礼制中,祭祀的每一个环节,包括音乐的选择和神像的塑造,都有着严格的规范,体现了对神灵的崇敬和对祭祀文化的传承。

颔联:洪规赫赫,祠典雍雍

“洪规赫赫”描绘出此次祭祀活动规模宏大,场面壮观,“赫赫”突出了祭祀规格之高,彰显出其重要性。“祠典雍雍”表明祭祀仪式遵循着严谨的礼仪规范,每一个步骤都有条不紊地进行,“雍雍”传达出仪式的庄重与和谐。

从情感层面来看,诗人对祭祀仪式的重视和对神灵的崇敬在这两句中得到进一步体现。盛大而有序的祭祀仪式,不仅是对神灵的尊崇,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一种表达。从文化层面来看,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祭祀仪式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神灵信仰的深厚情感。祭祀仪式作为古代社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追思、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仪式的严格遵循,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颈联:已周三献,将乘六龙

“已周三献”指出祭祀已经按照传统完成了“三献”这一重要环节。在古代祭祀中,“三献”是核心流程,代表着对神灵的最高敬意。“将乘六龙”运用了丰富的神话意象,“六龙”在古代文化中常与神灵的出行联系在一起,象征着神灵即将乘龙升天,也寓意着祭祀仪式即将进入新的阶段。

从情感层面来看,这两句再次强调了诗人对祭祀仪式的重视和对神灵的敬畏。随着祭祀环节的推进,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之情愈发深沉。从文化层面来看,它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祭祀仪式的重视,以及对神灵信仰的独特理解。在古人的观念中,祭祀是一个与神灵互动的过程,通过完成特定的仪式,祈求神灵的庇佑,“将乘六龙”的描述,不仅增添了祭祀仪式的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古人对神灵世界的想象和敬畏。

尾联:虔诚有托,恳志无从

“虔诚有托”表达了祭祀者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将自己的希望和祈愿寄托于神灵,相信神灵能够感知到他们的诚意。“恳志无从”则流露出祭祀者内心的无奈,尽管他们有着强烈的愿望,但却觉得难以完全表达出自己的心意。

从情感层面来看,这句诗深刻地表达了对神灵庇佑的强烈期望,以及对自身渺小的清醒认识。在强大的神灵面前,祭祀者深感自己的微不足道,却又怀着无限的虔诚。从文化层面来看,它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神灵的坚定信仰,以及对祭祀仪式的重视。祭祀仪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向神灵表达敬意和祈求庇佑的平台,尽管人们觉得难以完全传达自己的心意,但依然坚信神灵能够理解他们的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