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夜读全唐诗 > 第566章 享太庙乐章之四《唐享太庙乐章 太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66章 享太庙乐章之四《唐享太庙乐章 太和》

享太庙乐章之四

唐享太庙乐章·太和

时文圣后,清庙肃邕。

致诚勤荐,在貌思恭。

玉节肆夏,金锵五钟。

绳绳云步,穆穆天容。

《唐享太庙乐章·太和》

译文

当时的文德圣明之君,使得太庙庄严和睦。

怀着极度的诚心勤勉地进献祭品,仪容上时刻想着恭敬。

用玉节指挥演奏《肆夏》之乐,金钟齐鸣声音铿锵。

祭祀者迈着庄重的步伐,如同在云中行走,祖先的神灵显现出庄严肃穆的面容。

注释

? 时文圣后:“时文”指当时的文德;“圣后”,圣明的君主,这里指唐朝皇帝。

? 清庙:指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 肃邕:庄严和睦。“肃”,庄重、严肃;“邕”,通“雍”,和睦。

? 致诚勤荐:“致诚”,表达诚心;“勤荐”,勤勉地进献祭品。

? 玉节:玉制的符节,这里可能是指指挥音乐的一种器具,也可象征着祭祀的仪式规范。

? 肆夏:古乐曲名,是古代帝王祭祀、朝会等大典所用的乐歌。

? 金锵五钟:“金”指金钟;“锵”,形容钟声响亮;“五钟”,泛指各种钟乐器,这里表示钟鼓齐鸣,奏出美妙的音乐。

? 绳绳:形容庄重、严谨的样子。

? 云步:形容步伐轻盈,如同在云中行走,这里指祭祀者在祭祀时的庄重步态。

? 穆穆:形容端庄、严肃、恭敬的样子。

? 天容:指祖先神灵的面容,也可理解为神灵显现出的庄严气象。

《唐享太庙乐章·太和》由唐代张说创作,作为一篇专为太庙祭祀而作的乐章,其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佳作,更是一扇窥探唐代祭祀文化与社会风貌的窗口。在古代,太庙祭祀是国家大典,承载着追思祖先、彰显皇权、凝聚人心等多重意义,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张说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庄严肃穆的祭祀场景,从艺术表现到文化内涵,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深入解读诗句的丰富内涵

开篇“时文圣后,清庙肃邕”,“时文圣后”点明祭祀对象为文德圣皇后,这一称谓饱含后人对其德行与功绩的赞誉。“清庙”即太庙,是供奉皇室祖先神位的神圣场所,“肃邕”一词生动地描绘出太庙中庄严肃穆、和谐有序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香烟袅袅、静谧庄重的祭祀现场,奠定了全诗神圣庄严的基调。

“致诚勤荐,在貌思恭”细致刻画了祭祀者的态度与行为。“致诚勤荐”表明祭祀者怀着最诚挚的心意,勤勉地向祖先奉献祭品,不敢有丝毫懈怠,这份赤诚之心尽显对祖先的尊崇。“在貌思恭”则强调祭祀者外在仪态的恭敬,从举手投足到神情面容,都时刻保持敬畏,体现出对祭祀仪式的敬重以及对祖先的深厚情感。

“玉节肆夏,金锵五钟”描绘了祭祀过程中的音乐场景。“玉节”作为一种玉制的符节,在祭祀中发挥着指挥乐曲节奏的重要作用,指挥着《肆夏》这一古老而庄重的祭祀乐曲的演奏。“金锵五钟”进一步渲染音乐氛围,五种金属乐器相互配合,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回荡在太庙之中,营造出庄重肃穆的音乐环境,不仅烘托了祭祀的神圣氛围,更传递出与祖先神灵沟通的虔诚心意。

“绳绳云步,穆穆天容”描绘了祭祀者和神灵的状态。“绳绳云步”刻画了祭祀者行走时的姿态,他们步伐谨慎、有条不紊,如同云端漫步般轻盈而庄重,每一步都充满敬意。“穆穆天容”则想象神灵降临后的庄严形象,其容颜庄严肃穆,散发着神圣而威严的气息,让祭祀者和旁观者心生敬畏。

二、赏析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严谨规整,对仗极为工整。四联诗句两两相对,“时文圣后”与“清庙肃邕”,前者点明祭祀对象,后者描绘祭祀场所氛围,词性与结构相互对应。“致诚勤荐”与“在貌思恭”,从内心的真诚和外在的仪态两个层面入手,对仗精妙。后两联同样遵循这一规则,上下句在词性、平仄上高度契合。这种严谨的对仗结构,使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犹如一首优美的乐章,大大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赋予作品独特的韵律魅力。

在用词方面,诗人精雕细琢,用词精炼且表意丰富。“肃邕”一词,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太庙的庄严肃穆与和谐氛围,让人如临其境。“穆穆”一词,精准地表现出神灵的威严和神圣,寥寥数笔,便将神灵的庄重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邃。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看,诗歌将祭祀场景的描绘与祭祀者的情感表达紧密融合。诗中既有对太庙环境、祭祀仪式、音乐演奏、人员仪态等场景的细致刻画,又融入了祭祀者对祖先的敬仰、对神灵的祈求,以及对祭祀仪式的高度重视。这些场景与情感相互交织,营造出庄严肃穆、神圣而又充满敬畏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古代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挖掘重要的文化价值

在反映古代祭祀文化方面,这首诗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纪录片,全方位地展现了唐代祭祀活动的场景和程序。从太庙的布局和氛围,到祭祀者的准备与表现;从音乐的选择和演奏,到整个仪式的流程,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古人对祭祀活动的高度重视和严谨态度。它为后人研究古代祭祀文化的仪式规范、精神内涵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作为祭祀乐章,《唐享太庙乐章·太和》在历史的长河中广泛传唱,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保存了古代音乐文化的独特韵味,让后人能够通过文字领略《肆夏》等古代祭祀音乐的庄重与神圣,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这首诗,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儒家思想重视“礼”“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道德行为的准则,“乐”则是调和情感、感化人心的重要手段。这首诗对祭祀礼仪的细致描绘,从祭祀场所的布置到祭祀者的一举一动,都严格遵循礼仪规范,体现了“礼”的约束作用。对祭祀音乐的重视,通过音乐营造氛围、沟通神灵,反映了“乐”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功能。这生动地体现了儒家“礼乐”思想在唐代社会的深远影响,也让我们看到儒家文化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其价值导向作用,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