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往前凑了凑,眼里闪着期待的光,看向还在指尖轻点桌面的罗辑:“罗辑,你刚才把打法拆解得这么细,那能不能……把叶修他们五个人的‘钢枪+运营’数据算出来?比如雨林里平均多久解决一波团战,海岛清房区的最快速度,沙漠车队推进的安全距离……有了具体数据,是不是就能更清楚这种打法的可行性?”
罗辑推了推眼镜,指尖顿在半空,片刻后眼睛亮了亮:“数据建模确实能验证战术的效率。不过得先设定基础参数——比如唐柔的突击反应速度(假设近战接战0.8秒内开火)、魏琛的狙击中远距离目标命中率(假设800米内75%)、苏沐橙的无人机侦查半径(默认300米),还有叶修指挥决策的延迟(按实战经验,平均0.5秒)……
他拿起笔在纸上快速写画:“先算雨林的‘团战解决时间’:遭遇两队交火时,苏沐橙扔烟雾弹需要2秒,唐柔借烟突进接战3秒,魏琛架枪补枪2秒,苏沐橙清残血1秒,加上叶修的指令衔接,理论上最快1分10秒结束战斗,误差不超过15秒。如果是单队遭遇,时间能压缩到40秒内。”
“那运营的‘进圈效率’呢?”陈果追问。
“第一个毒圈收缩前,从天堂度假村到圈中心,假设3公里距离,苏沐橙找车15秒,全员上车30秒,行驶中遇伏清敌1分钟,总耗时约2分10秒,比常规绕毒进圈快30%,但弹药消耗会增加20%——这是钢枪打法的必然代价。”
罗辑越算越投入,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海岛房区战,清一栋两层楼的标准流程:震爆弹投掷1秒,踹门突进2秒,一楼清剿5秒,二楼架枪3秒,全员转移5秒,单栋耗时16秒,比分散搜房快40%,但被伏击风险提高15%,需要苏沐橙的侧后方警戒做到零死角。”
包荣兴凑过去看,指着纸上的数字:“那沙漠车队呢?车胎被打中的概率高不高?”
“沙漠开阔地,车队呈品字形行进时,被远程狙中轮胎的概率约25%,但唐柔跳车扫胎反击的成功率能达到80%,配合魏琛的压制,敌方车队被摧毁的概率超60%——前提是车速保持在60公里\/小时,既保证机动性,又留足跳车反应时间。”罗辑头也不抬地回道,“还有决赛圈反斜坡站位,魏琛的狙击视野覆盖率需达到70%,唐柔的突击半径控制在50米内,苏沐橙的无人机每30秒刷新一次敌方点位,这三个数据必须同时达标,才能守住据点。”
陈果看着纸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数字,忽然觉得原本热血沸腾的想象,多了几分扎实的底气。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藏着的是战术从“可能”到“可行”的硬逻辑——叶修他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理论数字,在赛场上变成实打实的胜利。
罗辑放下笔,推了推眼镜:“如果能收集到他们过去的实战数据,模型会更精准。但就目前的参数来看,这套打法的综合效率比常规战术高25%,但对团队状态的容错率要求极低——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数据都会断崖式下跌。
“那就是说……只要他们五个能保持最佳状态,这套打法真的能成?”陈果的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雀跃
罗辑点点头,眼里难得有了几分兴奋:“不仅能成,还可能成为赛场的破局杀招。
窗外的月光恰好落在纸上的数字上,像是给这场数据推演,镀上了一层必胜的光晕
陈果指尖在桌面轻轻敲了敲,目光落在罗辑刚写完的那页数据上,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抬头道:“对了罗辑,你算这些数据的时候,是不是没把伍晨的替补情况加进去?比如魏琛要是状态下滑了,伍晨顶上的话,那些数据会不会有变化?
罗辑推了推眼镜,拿起笔在纸边空白处写下“伍晨替补参数”几个字,沉吟道:“确实得考虑这个变量。魏琛的狙击中远距离目标命中率平时是75%,但如果连续作战超过四小时,或者遭遇高强度架枪对抗,这个数据可能会跌到60%以下,甚至出现‘架枪反应延迟’——就是从发现目标到开枪的时间,会从平时的1秒拉长到1.5秒以上。”
他在魏琛的数据栏旁画了个箭头,指向新的演算区域:“这时候换伍晨上,他的风格更偏向‘稳扎稳打’。中远距离命中率虽然比魏琛巅峰时低5%,但稳定性极强,连续作战六小时波动不会超过3%,架枪反应时间能稳定在1.2秒,而且他对烟雾弹的运用更细腻——比如在雨林架枪时,伍晨会比魏琛多扔1-2颗烟雾弹,不是为了隐藏自己,而是故意制造‘烟雾盲区’,逼着对手往唐柔的突击路线上撞。”
“那换人的话,雨林的团战解决时间会变吗?”陈果追问,眼睛盯着纸上的数字。
“会慢5-8秒,但容错率更高。”罗辑快速计算着,“魏琛在时,靠精准补枪压缩时间;伍晨上的话,会先架住对手的撤退路线,逼着对方硬拼,虽然解决战斗稍慢,但能减少‘漏网之鱼’的概率——比如原本1分钟解决的团战,伍晨可能要1分08秒,但敌人逃跑率会从10%降到3%以下,这对后续运营更有利,不用担心被偷袭。”
包荣兴凑过来,指着“沙漠车队推进”那栏数据:“那沙漠呢?伍晨架枪的话,车胎被打中的概率会不会变?”
“伍晨更擅长‘移动架枪’。”罗辑解释道,“魏琛坐副驾时,更习惯定点架枪,车在行驶中他的命中率会降10%;但伍晨能跟着车身晃动调整准星,移动中命中率只降5%。所以车队遇伏时,伍晨在副驾能更快压制对手,唐柔跳车扫胎的成功率会从80%提到85%,敌方车队被摧毁的概率能再涨5%,不过代价是伍晨的子弹消耗会比魏琛多15%,得让苏沐橙多带30发狙击弹。”
方锐摸着下巴,忽然道:“那海岛房区战呢?老魏守二楼阳台架枪,换伍晨的话,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
“伍晨会更注重‘交叉火力’。”罗辑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房区示意图,“魏琛守阳台时,通常盯着正面冲坡路线;伍晨则会分一半注意力给侧后方的矮墙,同时让苏沐橙把无人机重点扫那个方向,两个人形成交叉视野,原本15%的被伏击风险,能降到10%以下。清房时他还会提醒唐柔‘留一颗震爆弹’,防止冲楼时被二楼敌人阴,虽然清一栋楼的时间会多2秒,但唐柔的掉血概率能从20%压到15%。”
陈果看着纸上不断补充的新数据,忽然觉得这套战术像一张网,原本以为魏琛是网的主绳,没想到伍晨替补上来,能变成更细密的网眼,虽然风格不同,却同样结实。叶修把伍晨放在替补位,根本不是闲置,而是早就算好了“状态波动”这个变量,用两个人的特点互补,让整支队伍的战斗力更稳定。
“这么看来,不管谁上,这套‘钢枪+运营’的核心数据都能稳住啊。”陈果感慨道,“就算有人状态下滑,也有办法补上来。”
罗辑点点头,在最后一行写下总结:“核心数据偏差率能控制在5%以内,这已经是顶尖水准了。叶修要的不是‘某个人的巅峰’,而是‘全队的稳定’——魏琛的锐,伍晨的稳,刚好能给队伍搭个‘双保险’。”
窗外的月光又亮了几分,照在纸上那些不断延伸的数据线上,像一条清晰的胜利轨迹。陈果忽然觉得,这些冰冷的数字里,藏着的是叶修对“团队”两个字最透彻的理解——不是每个人都完美无缺,而是让每个人的棱角都能刚好拼在一起,变成无坚不摧的整体。
这场关于数据的推演,似乎让那支队伍的轮廓更加清晰了。而远处的天际线,已隐隐泛起一丝鱼肚白,仿佛在预示着,属于他们的战场黎明,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