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说完,一时就冷场了。
王熙凤也在大厅里,可是这样的事情一出,都是他们王家人做的事,她又如何打圆场。
过了一会,贾母:“好了,事情都过去了。都是自家亲戚,这里面肯定有误会。
都是那起子下人,自己做了错事胡咧咧,这是他们逃过罪过的管用方法。”
贾敏没回应。
贾母:“你们都退下吧,我们娘俩说说话。”
于是,刑、王二太太加上薛姨妈和李纨、王熙凤,加上宝玉三春等都退了出去。
一会的功夫,里面就剩下贾母和鸳鸯了。
贾母:“敏儿,你现在怎么这样了?有些事有些话是这样大庭广众之下就能说出来的吗?事情过去就过去了,追究起来有什么用?”
看贾敏没说还,贾母继续说:“好了,那些事就别提了。
还有,我今天叫你来是想问问你,现在贵妃娘娘的好事,家里摆酒,你和姑爷怎么都没有过来?”
贾敏:“哦?难不成皇上又封贾元春为贵妃了?”
贾母一思考,才明白她刚才说了什么。
顿时贾母感到疑惑。
这几天大家谈起元春,都是‘贵妃娘娘’、‘贵妃娘娘’这样叫着,她怎么就没注意到呢?
是啊,是贤德妃,妃位,和贵妃那可是天差地别,她们背后从什么时候起居然乱叫起来?
这要传到上面去、、、
贾母一身冷汗。
但是这事处理不急,她现在不是说这个事情的时候。
她还是问贾敏为什么不来捧场。
贾敏:“老太太,薛家往我府里安插钉子给我下毒下药,您老知道吧?
就算您不知道,今天你也看到了,事情就是贾宝玉他娘干的好事。”
贾母:“你又提 这些事干什么?”
贾敏:“她这样害我,我可是人证物证都在手里攒着呢,这么说罢,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去。到时候我就看看,她这个自封的‘贵妃之母’有什么脸活着?宫里的‘贵妃’有什么脸在宫里待着。”
贾母:“你疯了不成?”
“是啊,她疯了不成?我远嫁他乡,和她八竿子打不着,她几十年如一日地祸害我,到底是为了什么?”
贾敏接着说:“她的闺女当了什么娘娘,关我何事?我没有去衙门告她,让她和她闺女竹篮子打水就不错了,算我看在老太太您的面子上放过她一码。
所以,老太太,往后他们二房的所有事,不要说捧场吃席了,即使死了人了都不要叫我。我和他们老死不相往来。”
贾母定定地看了贾敏一会,突然软了口气说:“她就是一时糊涂,不至于。
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何必揪着不放呢。”
贾敏:“老太太,你管坚持不懈几十年给我下药的事叫一时糊涂?
我就奇怪,我这个外嫁女,到了婆家后,就开始年年月月的往娘家倒腾东西。
倒腾回来的东西有陪嫁给我的好几倍了吧?怎么就那么不知足呢?
非要敲骨吸髓的把我们林家吸干了?
要知道,我们林家所有古董金银玉器等摆件可都拿过来一大半了,还不知足?她真该死。
再往后,她但凡惹我一点,我就去衙门告她,或者去皇宫里找皇上皇后说理,妃子的亲娘就这样的德行,那妃子会是什么德行?”
贾敏每每回忆起贾敏曾经做过的事就感到寒心。
她的心始终在娘家身上。
对林如海对林黛玉,关注得并不多。
不但如此,还经常在林黛玉耳边说着京城的荣国府是什么样的大家大族如何富贵如何位极人臣等等。
而且,曾经的贾敏每年十几次地给京城荣国府送礼。
林家几代列侯吧,收藏的宝贝无数,都被贾敏毫不心疼地装船送给了贾府。
可是,她明知道自己唯一 的骨血死在这里,可心愿却没有报复贾府,这事让她这个做任务的人气闷。
正想着呢,只听贾母说道:“她是你亲侄女!”
“我还是他贾政的亲妹子呢,他不也一样花用着我的银子由着他媳妇害我?
至于侄女,呵呵,老太太,您也别把希望都放她身上。
您信不,在关键事情上,别看在您身边待了几天,可到时候,人家母女是一家人。
就是那个宝玉,您现在千疼万宠的,可是,如果有选择的时候,人家还是母子情深。在他们那里,您老就是外人。
不过是看着您后面库房里的东西才虚应着您罢了。”
贾母阴沉着脸不说话。
贾敏端起茶杯,她还是一如既往,偷着用手指头度了点茶水到空间检查了一下,看没问题了才喝。
她可信不过贾府的人。
贾母:“你这是要疏远娘家了?”
贾敏:“老太太,您老也想想,我是外嫁的姑娘,您怎么能像对待管事婆子一样,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呢。我也有孩子有一大家子事情要办的。
哪能总往外跑?可就我这回娘家的频率,要是我那大嫂子和二嫂子也这样往娘家跑,您又如何说。”
贾母:“算了,你大了,有主意了,我是奈何不了你了。罢了罢了。原本我还想着,黛玉和宝玉都是好孩子,知根知底,让他们亲上加亲。看来你也不愿意了。”
贾敏把茶杯放下严肃着脸说:“老太太,这话今天是您最后一次说,我可不想再听到这样的话。
不说别的,就她害我这事,我就不可能当没事人一样,还把闺女嫁给他儿子。
那样她不得磋磨是我的黛玉。
往后您可别再说了。”
个死老太太,还想着害自己的黛玉,她怎么想的?
贾母像是被抽干了精气神似得,立刻萎了下去说:“罢了罢了,我也不操这心,一个两个的还都不领情。”
于是,贾敏施施然地离开了贾府。
因为贾敏的一番话,给热到极致的贾府浇了一盆冷水。
让贾府的日子又恢复到了正常。
随后没几天过去,就听到了宫中传出的旨意,旨意中提到,由于宫里的嫔妃多年离乡背井,思念父母,皇帝为了体现孝道和仁爱,决定允许她们的家人回家省亲。
这个政策得到了太上皇和皇太后的支持,并被认为是体现孝道和仁爱之举?。
但其中还有一句,那就是“要有‘重宇别院’之家才可以接待省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