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抄出来的东西,银子就不说了,光是店铺庄子的,都是京城周边的。
秦可卿对贾敬说:“祖父,这些东西,最大可能是贪污咱家的,当然也有很大可能是那些下人打着咱们府里的旗号出去欺压普通百姓得来的。”
看贾敬不说话,秦可卿又说:“所以,老爷临去时,肯定心里有数,知道这些蛀虫的德行,才留了那样的临终遗言。
估计老爷也怕如果不分割开,等将来祸事多了,积攒在一起,那上面追究下来,担责任的就是族长和两府的当事人了。
现在这样最好。”
秦可卿也是看贾敬因为族长给了西府,看了分宗后,族人们对他们东府没有了一点恭敬,有点黯然神伤。
贾敬:“唉,你说的我何处不知道,只是,现在咱们这里也没有个支撑门户的。
等蓉哥儿的爵位下来,估计就是个末等呢五品将军。
到了下一代,就什么都没有了。
到时候、、、”
说到这里,贾敬眼睛红了。
秦可卿:“让蓉哥儿现在开始读书吧,正好守孝这三年,好好读,哪怕考个举人呢。
还有,爵位嘛,也不见得就是五品将军。
老爷不是说要把欠国库的银子还了吗?当时太医可都听见了的。
咱们按照老爷的遗言,把银子还回去,顺便把蓉哥承爵的申请也交上去。
也许,上面会有什么表示也说不定呢。”
贾敬听了,眯着眼睛想了一会,:“嗯,的确是。
如果不是珍哥临终遗言,咱们还真不好做这个出头鸟。
这事明个就办。明天让蓉哥就去还银子,顺便交了承爵的申请。”
贾敬还满怀希望地看着贾蓉:“蓉哥儿,你要读书啊,哪怕考个举人,实在不行,秀才也是一定要考下来的。”
贾蓉能怎么办,急忙点头答应了下来。
于是,等贾珍的灵柩停放在了贾家的那个寺庙里,等将来贾敬也归西的时候,一起再送回金陵老家。
贾珍的事情告一段落,贾敬就写了承爵申请,然后和贾蓉一起带着几车银子去了户部。
户部早就听说了贾珍的遗言,知道他们是来还银子的。
户部尚书是非常欢迎的。
这是他们国库借出去银子后的第一个来还的。
皇上当然也听到信了。
毕竟宁国府就有他安插的探子。
这回被秦可卿给查出来了,当然还是留在了宁国府。
不过,消息还是照样送到了御前。
等贾蓉的承爵申请到了眼前时,所以讨厌贾家这样的行为,可不得不承认,这是个机会。
是个给那些不自觉还款人的机会。
于是,皇上就让贾蓉继承了贾珍三等将军的爵位。
没有降等。
这是一个信号,聪明的都看出来了。
皇上是高兴有人还银子的。
可是,谁愿意还钱?哪怕是皇上的钱,他们也不愿意还。
但贾蓉是得了好处,没有降等袭爵。
于是,在礼部的帮助下,宁国府把牌匾换了下来,府里逾制的东西也都撤了。
一切都打理好,贾敬又回了道观修道。
惜春,尤氏去了荣国府好几次都没接回来,还是贾敬出面,说是贾珍的遗言,才算从贾母手里把惜春给接了出来。
贾敬还给惜春起了大名,叫贾瑜,惜春就是乳名了。
这之后,秦可卿费了大价钱请了一位夫子,教贾蓉、贾蔷和秦钟一起读书。
这三个人都是红楼梦里可怜的孩子。
秦可卿把空间里开发智力的东西陆续给三人吃。
就这样一年过去,听夫子说,功课都有进步。
只是照比真正善于读书的人还差了些。
秦可卿就问夫子,他们三个这样的进度,如果努力学习的话,是否能考中举人或者什么时候能考中举人。
结果、、、夫子说,十年差不多,秀才能保。
但举人就不敢说了。
秦可卿私下里也想了,自己想过安稳的富贵日子,那贾蓉就要出息,至少他能有爵位、能护住爵位。
看这回还欠款,只不过是没有降等袭爵。
上面并没有因为她这个所谓的太子遗孤而对她有什么照顾。
那就要贾蓉自己努力,不然,就是这个府邸,恐怕都保不住。
毕竟这回换牌匾,看到他们封上的中路那些主要院子,就是曾经贾珍住的主院和后面的次院,他们没资格住了,秦可卿就感到气闷。
所以,贾蓉就要考个功名出来。
贾蔷也是个可怜的孩子,从小无父无母,没人看顾着,就那么看着贾珍的眼色长大。
秦钟就不说了,祖上就是泥瓦匠,也就是秦业机缘巧合进了工部。
可家里一直紧巴巴的。
直到秦可卿担了他从养生堂抱回来的养女的名,才有了点进项。
可也不够儿子进学院读书的。
这时候不读书入仕,就这时候秦钟的样貌,将来万一被哪个权贵看见了,就秦业那小小的官职,根本保不住他。
这时候贾蓉十三岁,贾蔷十二岁,秦钟九岁。
也幸好这时候还没有传出什么乱七八糟的流言蜚语。
秦可卿心里想着,等几个人考上秀才再说。
他们宁国府岁月安好,可隔壁荣国府可是‘热闹’得很。
贾母,那是权力欲很强的一个老太太。
她的权利不能在外面施展,就开始针对唯二的两个儿子。
一边打压承袭爵位的儿子贾赦,另一边给没有爵位的儿子贾政管家的权利。
就这样一打一拉,让有爵位没管家权缺少母爱的大儿子讨好她表现自己,
让没爵位的老二管家,有贪污财产这个甜头,再加上老太太宠着眼前的‘小玩意’贾宝玉,让老二家有个错觉,将来会把爵位给这个疼爱的小孙子继承。
所以,两房人都拼命讨好老太太,所有人都捧着她 。
她的日子才能有意义不是。
所以,看着二房打压大房,恶意养坏大房嫡子,看着二房嫡子有那么点用的死了,活着的没出息,庶子也压着不许出头。
这老太太就选择看戏旁观。
反正她享受了就行。
至于这么大个府邸,这么多人今后的前程,呵呵,干她何事,她只管自己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