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王同学被老师安排到了邓敏的前边,是她们这一排的第二个位置。这算是个不错的位置,当然明慧的位置更好一些,是她们这一排第三个位子,算是既不太靠前也不靠后,一排七个人,她这个算是中间。
后世的老师会把调皮捣蛋的学生放第一排,民国却不需要。因为能一直读书的都基本是家里有点钱,学生本身有点学习潜力的。至于像后世那种厌学的学生基本上不存在。因为无数人连饭都没得吃,进学校学习就绝不可能,你根本没机会学习,自然也就谈不上厌学。
这个年代能上学的是少数,能上学的女生是极少数。教育是稀缺资源,能让女孩子读书的人家也稀少。如果你投胎不走运,家里不是富裕人家,那多半有可能终身目不识丁。这个年代绝对没有一个人觉得读书无用,尽管识字率低得吓人。
民国高中的课程倒是不太紧张,明慧上个学期开始适应了一段时间就发现考试题目不难,基本上你认真学习、复习了就都能答得上来。题目考得都比较直来直去。明慧很快就跟上了进度,而且很快超越了进度。这让明慧也很高兴,起码能让她抽出一大部分精力来打理生意。
现在还在这个教室里学习的都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明慧没出全力上个学期期末考试考了班上的第五名。一班的第五名绝对能进班级前十,因为一班的成绩一向比二班好。年级前十一班能占七八个人,只有两三个二班同学能进入年级前十。
最近明慧已经在考虑大学是学文还是学理的问题。不知道是不是在女校的问题,全班同学多数偏文科。从课本上看物理、化学科目也都学得浅。
现代明慧是文科生,但她是物理成绩不高,周围同学太卷了,只能另辟蹊径。当时明慧在一个高校云集的学区上学,智商高得能人太多,明慧的老爸让她自己扒拉扒拉看看哪科成绩最好,结果还是文科类成绩最好。而且同学中成绩不好的也多半有特长,比如什么小号、钢琴,大家都得想各种办法升学。明慧在绘画上算有点小天赋,擅长用铅笔素描,老妈给报了一个美术培训班加强一下,让明慧顺利通过了艺术特长的考试,最终提前批进入了艺术类院校学设计。
在艺术类院校明慧的文化课成绩就算是名列前茅了。她的同学们文化课成绩虽然比不上她,但很多真是有艺术天赋。而且艺术类院校的人就开始十分有特色,几乎各有特长,也有不少行为不羁在学校闯出祸来。但很多人一出校门倒是大放异彩。
像明慧和她同学开个小店的恐怕算是艺术天赋毕业生里循规蹈矩的了。像明慧的搭档这种一毕业就出去旅游、采风的也不在少数。平安盛世也用不着艺术生冲锋陷阵,享受生活的是大多数。留校踏踏实实当了老师的都显得异类了。什么考编?搞艺术的人天生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