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陆弃娘身形一震,眼圈几乎立刻就要红了。

张鹤遥回头看她,心里的喜悦似乎如潮水一般蔓延。

她是在乎他的。

然而下一刻,他就听陆弃娘嘟囔:“你们读书人,果然读的都是同样的书。”

张鹤遥:“……什么?”

“之前萧晏要流放的时候,也跟我说过这句。”

张鹤遥心中的情思,因为这句话而消失殆尽。

好好好。

陆弃娘果然是知道怎么克自己的。

每一次都是!

因为这句话,张鹤遥到离开的时候,都没有再搭理陆弃娘。

小满自然是哭了好几天。

不过小孩子,喜欢和依恋是真的,但是容易被好吃好玩分散注意力也是真的。

加上三丫太会带孩子,小满后面倒是不太哭了。

陆弃娘则和从前一样生活。

该干活干活,该养猪养猪,该带孩子带孩子,一个人就能撑起一个家。

她本来想再多买几头猪,但是因为打仗的缘故,粮食价格飞涨,估计养猪也不是特别划算,所以就打消了心思。

战时有口饭吃就行,谁还想着吃肉那么奢侈的事情。

只有八头猪,养起来就不费劲了。

陆弃娘打猪草,喂猪,各种事情亲力亲为,也不觉得多费劲。

萧晏一直都没有给她写过信。

但是陆弃娘并没有埋怨。

她懂。

萧晏那个人,行事一贯踏实又谨慎。

他既是“死”了,肯定不会“诈尸”。

任何多余的来往,都会增加泄密的危险。

不过这不影响陆弃娘对他的惦记和思念。

这日,陆弃娘提着两大桶猪食,哗哗地倒进猪食槽子里,看着她的八头小猪争先恐后地抢食,不知道为什么,又想起了萧晏。

她一边用手里棍子拨开抢食抢最狠的,让吃不上食的猪趁机吃几口,一边碎碎念:“也不知道,都怎么样了。”

正在这时,身后忽然传来了一个虚弱又卑微的声音。

“夫人,您需要人帮忙干粗活吗?养猪也行。”

陆弃娘毫无防备,被吓了一大跳,手里的棍子都差点被吓掉了。

她难免有些不高兴,嘟囔着:“人吓人,吓死人,你是——”

她转头,然后在看清来人模样的时候就愣住了,责怪的话也说不出口。

她面前站着一个老妪,佝偻着身体,极其瘦弱,头发花白。

不过她头发梳得很整齐,身上带着数不清补丁的衣裳,也很干净。

老妪局促地搓着衣角,低垂着头,视线不敢看陆弃娘。

看得出来,她也是鼓足了勇气,才上来和陆弃娘说话的。

“这点活儿,我自己就干了。”陆弃娘叹了口气,“大娘,您是不是,遇到什么难处了?”

她这样一说,老妪都快哭了。

陆弃娘:“……别哭,你别哭。”

她并不打算往家里收人。

因为现在太乱了,西北她又是初来乍到,家里又有孩子,又有刘俭,真的不敢心软乱往家里捡人。

但是给她口饭,给一把钱,陆弃娘可以。

哪怕这是骗子,她也愿意给。

——是让自己心安,免得日后想起来,总纠结真假。

一口饭,一把钱,她穷不了,对方也富不了。

没想到,老妪竟然哭了起来,而且怎么劝都劝不住,一直哭。

陆弃娘都有些慌了。

“大娘,您别哭,别哭啊。这左邻右舍看到了,还以为我欺负您了呢!”

看得出来,老妪极力想控制情绪,但是她真的控制不住,用了将近一刻钟,才略平静下来。

陆弃娘都怀疑,她是不是积攒了半辈子的眼泪,都跑到自己面前哭出来了。

难道她长得,很像对方的什么故人吗?

老妪哭完后终于开口,“夫人,您认识京城周府五公子吗?周家的老太爷,是不是叫周志深?”

陆弃娘愣了下,随后下意识地点点头,“大娘,您是周家的人?”

老妪又哭了起来。

陆弃娘:“……别哭,您别哭了。”

老妪断断续续地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陆弃娘震惊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

“您姓杜?您是五公子的生母?”

天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情!

从前为了帮五公子寻找亲娘,萧晏还特意带着三丫去了一趟金陵,但是一无所获。

没想到,人竟然会在昌州?

这到底是什么缘分啊,让她遇到了。

而且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之前她被人“揭老底”,说她和五公子有不可言说的关系,传得到处都是,所以杜氏才听说了。

而当初陆弃娘澄清自己和五公子的关系,说五公子已经是当朝御史,而且娶了姜仪为妻,这些话,都被杜氏听了去。

杜氏不知道自己当时是靠着什么力气,挤到了最前面,一字一句都不敢错过。

而知道了自己的儿子不仅活着,而且现在还活得很好,杜氏比什么都高兴。

好像大半生的苦难飘零,都得到了弥补。

她也是纠结了很久,才决定来找陆弃娘。

杜氏还拿出来了一枚银葫芦。

再苦再难,她都没舍得把这银葫芦换成钱用了。

这是她和儿子之间,最后的牵绊。

“……这是当年我生下五公子之后,府里老爷怜悯我身世可怜,赏赐给我的。”

她留下了一枚给儿子,另一枚自己带走。

“你怎么没回金陵?”陆弃娘问。

杜氏在金陵,还有丈夫和四个儿子的。

“不想回去。”杜氏哭得眼睛红肿,“再也不想回去了。”

她所经历过的苦难,甚至不敢再回忆。

她跟着商队,来到了西北。

在西北,她嫁了人,又生了个儿子,过了十几年安稳日子。

但是前几年,丈夫和儿子,死于行商路的一场风沙之中。

剩下的家产,被丈夫的族人夺了去。

杜氏孤苦伶仃,靠给人浆洗衣服换点钱度日。

“……夫人,求求您,千万不要告诉五公子。我这样的娘,只能拖累他,活着不如死了。”

她不断地念叨,“我不该来找您的,不该来的。”

可是她控制不住。

她真的很想知道,儿子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现在又过的好不好。

母亲对儿子,那是一辈子放心不下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