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我四叔是朱元璋 > 第240章 这哪是发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东荒,就是后世的北美大陆。

早在一年前,他就派马哈木,哦,他出发前自己已改名马和,率领着一支由能工巧匠、经验丰富的渔民以及身强力壮的士兵组成的四万余人的先遣队伍,乘船朝着东方未知的海域出发,去开拓那片后世被称为美洲的新大陆。

这里平原一望无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正是朱文正心中理想的拓荒之地。

先遣队迅速建立起简易的据点,与当地的原住民展开交流,学习他们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将大明先进的农耕技术、纺织技术传授给他们。

截止到朱文正被发配,马和率领众人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座座初具规模的城镇拔地而起,农田里庄稼长势喜人,工坊中各种器物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原住民与大明移民和谐共处,集市上热闹非凡,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

朱文正前期调配了大量的资源运送到东荒大陆,下令修建水利设施,开凿运河,将丰富的水资源引入农田,保证了农业的灌溉。

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同时,他还组织人力开采当地的矿产资源,建立起了冶铁、制陶等一系列手工业作坊,东荒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在文化方面,设立学堂,教授大明的文字、礼仪和知识,培养了一批批本地的人才。

他还将中原的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带到这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荒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既有大明文化的底蕴,又融合了当地的特色。

胡惟庸立在朱雀大街的梧桐树下,望着漫天飞舞的黄叶,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

这日,朱文正终于要离开长安,被朱元璋发配到东荒。

数月来,这位英王在朝堂掀起的血雨腥风,今日总算要画上句号。

\"胡大人,时辰差不多了。\"身旁的幕僚低声提醒。

胡惟庸整了整官袍,带着一众文官士绅,浩浩荡荡朝着广通渠码头而去。

一路上,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尽是对朱文正的嘲讽。

\"哼,这英王平日里飞扬跋扈,今日总算要滚出京城了。\"

\"可不是,看他那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如今还不是灰溜溜地走了?\"

\"这次多亏陛下圣明,将这祸害打发走了。\"

胡惟庸听着众人的议论,心中暗自得意。

他是为数不多在朱文正清洗中幸存下来的文官,今日亲眼看着仇敌离开,这份快意,实在难以言表。

转过街角,远远便能望见广通渠码头。只见码头上人头攒动,旌旗飘扬,送行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胡惟庸眉头微皱,心中闪过一丝疑惑。按理说,朱文正得罪了太多人,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来送行?

走近些,胡惟庸看清了人群中的面孔。前排是一众武官勋贵,徐达、常遇春等人赫然在列。

这些人都是朱文正的旧部,平日里与他来往密切。胡惟庸冷哼一声,这些武夫果然都是一丘之貉,不足为惧。

再往后看,竟是一些新晋文官。

这些人都是朱文正掌权时提拔上来的,靠着英王的权势平步青云。

“都给本相记下来,这些奸臣,改日本相逐个清算!”

胡惟庸咬了咬牙,将这些人的面孔一一记在心里。

等朱文正离开,他定要好好清算这些\"奸佞小人\"。

\"胡大人,这个还记吗?\"下属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记,都记下来,一个都不放过!\"胡惟庸厉声说道,转头看向码头中央。

这一看,饶是他久经官场,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朱元璋身着常服,身旁站着马皇后、太子朱标,常氏一门更是全员到齐。

在他们身后,是数十名朝中重臣,个个神色凝重。

胡惟庸只觉双腿发软,险些站立不稳。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朱元璋竟然会亲自来送朱文正。

胡惟庸cpU烧了,脑子直接宕机。

啥玩意?不是你要发配他吗?

这会儿怎么亲自来送行了?

啥时候皇帝给左迁的犯官送行了?

这其中究竟有何深意?

码头上,朱文正身着玄色锦袍,身姿挺拔。他依次向送行的众人行礼,目光坚定而从容,全然没有一丝落魄之意。

当他走到朱元璋面前时,双膝跪地:\"侄儿此去东荒,定不负陛下。\"

朱元璋伸手将他扶起,眼中满是不舍:\"正儿,此去路途遥远,多加保重。若有难处,尽管派人回京禀报。\"

马皇后也上前一步,将一个锦盒递给朱文正:\"这是本宫亲手做的点心,路上饿了便吃些。\"

朱标握着朱文正的手,低声说道:\"兄长保重,常给家里来信。\"

看着这一幕,胡惟庸只觉一阵天旋地转。

他终于明白,自己之前对朱文正的判断错得有多离谱。

这位英王看似失势,实则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今日这场盛大的送行,分明是在向天下宣告:朱文正此去,不是贬谪,而是肩负重任。

人群中,徐达走上前来,向朱文正抱拳行礼:\"英王放心,朝中之事有我等照应。若有战事,我等定当全力支援!\"

常茂也朗声道:\"英王此去,定能扬我大明国威!我等在京城,静候佳音!\"

一众武官纷纷响应,声震云霄。那些新晋文官也依次上前,向朱文正表达敬意与不舍。

胡惟庸看着这一幕,只觉冷汗湿透了后背。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低估了朱文正的影响力。

这位英王在朝中的根基,远比他想象的要深厚得多。

就在这时,朱文正的目光扫过人群,落在了胡惟庸身上。

两人四目相对,胡惟庸只觉一股寒意从脚底窜上心头。

朱文正嘴角微微上扬,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然后转身登上了船。

随着一声号角,船队缓缓启航,旗舰船头上放置着一把万民伞,那是京城长安百姓献给英王的。

送行的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高呼:\"英王保重!!\"

朱元璋等人站在岸边,目送船队远去,久久不愿离去。

胡惟庸呆立在原地,心中五味杂陈。他原以为今日能亲眼见证朱文正的落魄,却没想到看到的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送别。

这场面,分明是在告诉所有人:朱文正虽暂时离开京城,但他的地位不可撼动,他的影响力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