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总工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其他人也被这套理论吸引了,纷纷凝神细听。
“这个设计思路很新颖,”鞍钢的老王也发言了,“不过你们是如何解决铸坯内部应力分布问题的?”
沈良微微一笑:“老王师傅问得好。我们通过调整冷却水温度梯度和流量分配,使铸坯冷却过程更加均匀...”
他又在黑板上画出了应力分布示意图,分析了技术关键点。
台下的专家们开始频繁交头接耳,显然对这套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请问这套技术的投资成本如何?”有人问道。
“改造费用大概15万元左右,”沈良回答,“但考虑到节能减排和产品质量提升带来的效益,投资回收期不到一年。”
这个数字让不少人眼前一亮。在这个年代,能快速回收投资的技术改造项目可不多见。
省冶金局的陈局长也来了兴趣:“小沈同志,你们这套技术有没有推广价值?”
沈良心中暗喜,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
“我认为是有的,”他诚恳地说,“不过还需要根据各厂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应性改造。我愿意与各位同行分享技术经验,共同推进我省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沈良的发言时间本来只有20分钟,结果因为提问踊跃,延长到了将近一个小时。
走下台时,不少人围了上来要详细资料。
“沈工,你们这技术确实先进,”张总工主动过来握手,“有机会一定要到你们厂实地学习。”
“张总客气了,”沈良谦虚地回应,“您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李建国兴奋地凑过来:“沈工,您刚才的表现太精彩了!那些老专家都被征服了。”
沈良心里也很满意。第一步计划成功了,接下来就要看如何把握住这个机会。
中午休息时,不少厂的技术人员都来找沈良交流。有想要引进技术的,有希望建立合作关系的,还有纯粹出于学术兴趣的。
沈良一一应对,既不显得冷淡,也不过分热情。他知道这些人背后都有各自的利益考量。
下午的会议继续进行,但明显没有上午那么热烈了。大家的注意力都还停留在沈良的技术报告上。
会议结束后,省冶金局的陈局长专门找到沈良。
“小沈,你今天的表现很出色,”陈局长和蔼地说,“你们这个技术很有价值,我准备向省里推荐作为重点推广项目。”
沈良内心激动,但表面保持冷静:“谢谢陈局长的认可,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
“明天我安排你去几个兄弟厂参观学习,你也可以实地了解一下推广的可行性。”陈局长继续说道。
这真是意外的收获。沈良连忙表示同意。
回到宾馆,沈良躺在床上回味着今天的收获。
技术交流会的效果超出了预期,不仅让他在业内初步建立了声誉,还获得了省里领导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场的很多厂都对他的技术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这意味着推广应用的前景非常广阔。
不过沈良也意识到,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第二天一早,陈局长安排的车子准时到达宾馆门口。
司机是个中年汉子,操着一口浓重的本地口音:“沈工,今天咱们要跑三个厂,路程有点远,您准备好了吗?”
沈良点点头,心里却在盘算着这次参观的真正目的。省里让他去看兄弟厂,绝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这么简单。
第一站是省内最大的钢铁厂——华光钢铁。
厂门口的标语牌已经褪色,但“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几个大字还能看清。门卫室里的老师傅戴着老花镜,仔细核对了介绍信才放行。
华光钢铁的厂长姓王,是个五十多岁的精干汉子。他热情地迎接沈良,但眼神中透着一丝审视。
“沈工,昨天您在会上的发言我们都听说了,”王厂长边走边说,“我们华光也想搞技术改造,但资金紧张啊。”
沈良明白了,这是在试探他的底线。
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挥汗如雨。沈良仔细观察着生产流程,发现问题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设备老化严重,能耗惊人。最关键的是,生产工艺还停留在五十年代的水平。
“王厂长,您这边的设备利用率怎么样?”沈良看似随意地问道。
王厂长脸色有些难看:“说实话,开工率不到70%,产品质量也不太稳定。”
沈良心里有数了。这种状况下,任何技术改进都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参观结束后,王厂长把沈良拉到办公室单独聊天。
“沈工,实话跟您说,我们厂现在日子不好过,”王厂长倒了杯茶,“如果您的技术真有那么神奇,我们愿意试试。”
“试试是可以的,”沈良放慢语速,“不过需要一些条件。”
王厂长眼神一亮:“您说。”
“首先,技术改造需要配套资金,虽然不多,但必须到位。其次,改造过程中可能需要停产几天,这个损失你们要承受。”
王厂长皱起眉头。停产几天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对本就困难的华光钢铁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能不能分步骤改造?”王厂长试探性地问。
沈良摇摇头:“技术改造是个系统工程,半拉子工程只会浪费资金。”
房间里陷入沉默。
良久,王厂长咬咬牙:“行!我回头跟班子商量商量,争取年底前启动改造。”
离开华光钢铁,沈良心情复杂。他能理解王厂长的难处,但也知道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很难成事。
第二站是红星钢铁,规模比华光小一些,但厂长的态度截然不同。
“沈工,我们红星虽然小,但敢闯敢试!”厂长姓李,是个四十出头的年轻人,说话干脆利落,“您的技术如果真有效果,我们马上就干!”
这种态度让沈良刮目相看。
参观过程中,李厂长不停地询问技术细节,显然是真心想要改进生产工艺。
“我们红星这几年一直在琢磨技术革新,但苦于没有方向,”李厂长指着车间里的设备,“您看,这些设备大多是我们自己改装的,虽然土了点,但实用。”
沈良仔细观察,发现红星钢铁虽然规模不大,但设备维护得相当好,工人的技术素质也不错。
“李厂长,您这边的改造积极性很高啊。”沈良由衷地赞叹。
“没办法,大厂有国家扶持,我们小厂只能靠自己,”李厂长苦笑,“不创新就是等死。”
这话说到了沈良心坎里。正是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才是推动技术进步的真正动力。
中午在红星钢铁食堂吃饭,李厂长专门安排了几个技术骨干陪同。
“沈工,您昨天讲的那个应力分布理论,我们反复琢磨了一夜,”一个年轻工程师兴奋地说,“能不能详细讲讲?”
沈良笑了,这才是真正想学技术的人。
他拿起筷子在桌上画起示意图,详细解释了改造的技术原理。几个工程师听得入神,不时提问互动。
“这个角度的控制很关键,”沈良强调,“差一度都会影响效果。”
“那检测精度怎么保证?”有人问道。
“可以用简易的测量工具,成本不高但很实用。”沈良回答。
一顿饭的功夫,几个技术问题基本理清了。李厂长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点头赞叹。
“沈工,您这技术确实高明,”李厂长放下筷子,“我们红星决定了,回头就启动改造项目!”
下午参观的第三个厂是建设钢铁,情况又有所不同。
这个厂的厂长姓赵,是个老技术出身,对新技术既感兴趣又保持谨慎。
“沈工,您的理论我们研究过,确实很有道理,”赵厂长边走边说,“但实际应用中会不会有什么意外?”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任何技术改造都存在风险,特别是在当前这种资源紧张的环境下。
“赵厂长的顾虑很正常,”沈良真诚地说,“技术改造确实需要谨慎对待。”
参观结束后,赵厂长提出了一个建议:“沈工,能不能先在我们这里做个小规模试验?成功了再推广。”
这个想法倒是很实际。沈良考虑了一下,觉得可行。
“试验是可以的,但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时机。”沈良回答。
三个厂跑下来,沈良对推广前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华光钢铁有实力但缺乏决心,红星钢铁有决心但实力有限,建设钢铁两者兼备但过于谨慎。
每个厂的情况都不同,推广策略也需要因地制宜。
回到宾馆,沈良开始整理今天的收获。他拿出纸笔,详细记录了每个厂的具体情况和改造可行性。
华光钢铁的问题主要是资金和决心,需要从效益角度说服他们。
红星钢铁最有希望成为试点,可以作为示范工程。
建设钢铁适合做技术验证,降低推广风险。
正想着,电话响了。
“沈工,我是陈局长,”电话里传来熟悉的声音,“今天的参观怎么样?”
“收获很大,各个厂的情况基本了解了。”沈良如实回答。
“明天上午你来我办公室一趟,我们详细谈谈推广计划。”陈局长说道。
挂了电话,沈良意识到真正的考验要来了。省里的态度将直接决定这项技术的推广前景。
他必须准备一份详尽的推广方案,既要说服领导支持,又要确保技术落地的可行性。
这一夜注定不会平静。沈良在宾馆房间里铺开一张白纸,迅速画出三个厂的布局图。每个厂的设备情况、技术水平、改造难度,都在他脑海中一一对应。
“华光那边老王明显有顾虑。”他自言自语道,“光说技术优势还不够,得让他们看到实打实的经济效益。”
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沈良列出了详细的成本核算表。改造一台炉子需要多少钱,能节约多少原料,提高多少产量,回收期是几个月——这些数据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电话又响了。
“沈工,我是红星的李厂长。”声音里带着兴奋,“刚才开了个紧急会议,厂领导班子一致通过,决定立即启动改造项目!”
沈良眉头一挑。这个效率倒是出乎意料。
“李厂长,改造资金准备好了?”
“已经申请了专项拨款,预计下周就能到位。”李厂长声音坚定,“我们红星虽然规模不大,但搞技术改造的劲头不输任何人!”
挂掉电话,沈良若有所思。看来红星钢铁确实是个不错的突破口,可以作为示范工程推广。
凌晨两点,沈良终于完成了推广方案的初稿。整个方案分三个阶段:先在红星试点,再到建设验证,最后推广到华光等大厂。
第二天上午,省工业局办公大楼。
陈局长办公室里烟雾缭绕,几个副局长围坐在会议桌前,神情严肃。
“沈工,昨天的调研情况如何?”陈局长开门见山。
沈良将准备好的材料逐一摆在桌上。“三个厂各有特点,推广策略需要分步实施。”
他详细汇报了每个厂的具体情况,重点强调了技术改造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按照初步估算,改造后的设备能提高产量15%以上,节约原料8%,综合效益非常可观。”
一个副局长皱了皱眉。“风险评估呢?万一改造失败怎么办?”
这个问题沈良早就考虑过。“建议分三步走,先小规模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推广。这样既能验证技术,又能控制风险。”
陈局长点了点头。“具体的时间安排是什么?”
“红星钢铁下周启动,一个月内完成第一台设备改造。建设钢铁同步进行技术验证,华光钢铁等大厂作为第二批推广对象。”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分钟,几个局长交换着眼神。
最终,陈局长拍了拍桌子。“就按你的方案执行!省里全力支持这次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