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婚礼终于结束了。

送走最后一位宾客,谢府大门缓缓关上,谢清风几乎是拖着步子回到书房,也顾不得什么仪态,直接瘫坐在了圈椅里,只觉得浑身骨头像是散了架,比连续写三天奏折还要累上几分。

他揉了揉笑得几乎僵硬的脸颊,又按了按因不断寒暄而有些发胀的太阳穴,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果然,会试时他跟连意致吐槽得半点没错!

应酬,真是这世上最累人、最耗费心神的酷刑!

今日这场合,沈知远虽是新郎,但到底尚无具体官职,对谢清风这边往来宾客的复杂关系和各自身份背景以及各方微妙的态度并不怎么清楚。

因此除了招待他那边的少数亲朋和同科好友,绝大部分迎来送往、介绍寒暄、应对各方的祝酒都压在了谢清风这个大家长兼恩师的肩上。

他得时刻挂着恰到好处的笑容,记得住哪位大人与哪位侍郎可能不睦需分开敬酒,要能接住工部尚书略带戏谑的调侃,还要安抚那些级别较低、唯恐被忽视的官员......

他感觉自己像个提线木偶,被无数根人情世故的线给牵着了。

早知如此,当初真该听二姐的,再多请几位能干的帮闲来分担些,谢清风后悔地想着,现在只觉得喉咙因说话过多而干涩发紧,连灌了好几口凉茶才稍稍缓解。

热闹过后,谢府重归宁静,但晚饭的时候家里少了双筷子,大家还是很不习惯的。

谢清风从书房出来习惯性地问一句“青青呢?”,话到嘴边才蓦然想起,人已经嫁了。

不过比他看上去更伤心的还要属家里的女眷了,尤其是静姝姐。

三朝回门那日,沈知远小心翼翼地陪着青青回到谢府。

小两口穿着新衣,脸上洋溢着新婚的甜蜜,青青更是眉眼间都透着被娇宠的幸福光泽。

席间,谢清风故意板起脸,斜睨着正在给他斟酒的沈知远道,“啧,早知道家里少了个人是这般冷清,当初真不该那么轻易就把我们家青青许给你这小子。你看看,这才几天,府里就连耗子打架都能听见了。”

沈知远闻言,斟酒的手猛地一抖,差点洒出来。

他连忙放下酒壶,站起身,又是拱手又是作揖,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慌张,连声告饶:

“老师!舅舅!您可千万莫要如此说!学生.....不,小婿知错了!定当时常陪青青回来看望您和奶奶、母亲、二姨!绝不让家里冷清!”他那急切的模样,仿佛谢清风下一句就要把青青带回来不让他领走似的。

青青在一旁看着舅舅和夫君的互动,抿着嘴直笑,心里却是暖融融的,舅舅这是舍不得她,也是在用他的方式,再次叮嘱夫君要善待自己呢。

静姝姐见女婿被自家弟弟捉弄得手足无措,又是心疼又觉好笑,嗔怪地瞪了谢清风一眼:“清风!看你把知远吓的!好好的回门日子,尽说这些戳人心窝子的话。”

她说着,眼风又柔和地转向沈知远,语气带着明显的回护,“知远,快坐下,别理你舅舅。他呀,就是嘴上不饶人,心里不知多替你俩高兴。你们小两口把日子过好了,常回来看看,我们就比什么都满足了。”

她一边说着,一边亲手夹了块沈知远爱吃的烧羊肉放进他碗里。

真是的,静姝姐净说那话,谢清风撇撇嘴,昨儿个晚上偷摸掉眼泪的不是你哇?

行吧行吧,这会儿子他算是做了个恶人咯。

餐桌上倒是其乐融融,谢清风从来不在餐桌上跟家里的女眷们聊朝堂上的事情,都是唠点子轻松的家常。两个新人也无法避免地遇到就算在现代社会也无法避免的,老生常谈的催生问题。

谢清风默默夹菜。

两个新人羞涩不已。

春去秋来,檐下的燕子孵了一窝新雏,谢府庭院里的花谢了又开。

青青出嫁时的喧闹与喜庆,仿佛还在昨日,转眼竟已过去近一年光景。

这一日,谢清风被内侍传唤,言道陛下有请。

他心下微动,隐约猜到所为何事。

果然,踏入御书房便见萧云舒正拿着一份国子监近期的旬报在翻看,他听见脚步声,头也没抬,只闲闲地问了一句:“谢卿啊,你这细思慢想,可是想了快一年了。朕让你琢磨的报纸到底琢磨得如何了?总不能让朕一直等着看你国子监这小打小闹的旬报吧?”

他放下手中的纸张,抬眼看向谢清风,嘴角噙着一丝似笑非笑的弧度。

“怎么?你那外甥女成婚,把你的心也给成野了收不回来了?”

谢清风心中苦笑,萧云舒这是等得有些不耐烦了。

他连忙躬身行礼解释道,“陛下恕罪,臣岂敢忘却正事,只是此事实在牵连甚广,臣不敢不慎,各地内容由何人采写、又如何核验,方能既不偏离圣意,又能切合当地民情.....这些细务,臣与国子监几位博士反复推演,草拟了数个章程,皆觉尚有完善之处故未敢贸然呈报,扰陛下圣听。”

谢清风这车轱辘话萧云舒听了不知道多少遍了,他摆摆手“哦?已有数个章程?那便拣你认为最稳妥的,详细写个条陈递上来。”

不行,不管成不成功,先弄个简单的给他瞧瞧再说。

说完,萧云舒的语气缓和了些许,“谢卿,朕知你谨慎,但有些事如同逆水行舟,明算科已开,新风已启,这报纸一事也该见见真章了。总在国子监内打转,何时才能惠及天下?”

“臣,明白。”谢清风肃然应道,“臣回去后,便立即整理条陈,尽快呈送陛下御览。”

从宫中出来,谢清风轻轻吁了口气,又要忙起来了。

转眼便到了大朝会之日。

百官肃立,金殿庄严。

当内侍照例询问“有本启奏,无本退朝”时,谢清风手持玉笏稳步出列,沉稳的声音在殿中清晰响起:

“臣,国子监祭酒谢清风,有本启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