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狱中十七年 > 第135章 初掌实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宏基原单位的局长、副局长和办公室主任来看他,这让他非常激动,加之又是梁副监狱长直接带到宣教大楼来接见的,这也让他非常自豪。在他看来,至少可以证明他在单位上是有地位有影响而且人缘不差,而在监狱也是有领导罩着。

他一直认为自己是“被人整了”才被抓被判刑的,因为他认为所有有职权的人都在贪,“贪”就是官场中的平常事,因为平常所以正常,只要没人“整”你,你就还是一个“好领导”,但如果被人“整”了,那你就是“运气不好”。之所以有那么多“好领导”稳坐钓鱼台,不是他们真的“好”,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被人“整”,至少暂时还没有被人“整”。

那么李宏基是因为什么事被“整”的呢?

那年暮春时节,红胜地区的梧桐絮如细雪般漫卷。李宏基站在经贸局七楼办公室窗前,望着楼下绿化带里修剪整齐的黄杨灌木,指尖的普洱茶腾起袅袅热气。办公桌上摊开的《红胜地区年度经贸发展规划》里,他分管的五个县用红笔圈得醒目,而其中那个曾让他低眉顺眼的县城,此刻正以一种微妙的姿态躺在纸页上。

在红胜地区下辖的启程县当副县长的三年,李宏基早已把\"分寸感\"三个字刻进骨髓。每周一的县委常委会,他总是提前十分钟到场,像个服务员领班一样招呼服务员为书记和县长准备好这样或那样。常委会上发言时,他的目光永远垂落在笔记本第二行,声音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谦逊——既不能盖过书记的权威,也不能抢了县长的风头,连常务副县长的气势也绝对不能超越,但又必须将分管领域的汇报显得专业可靠。

记得那年暴雨冲垮了县道,他凌晨三点冒雨赶到现场,却在调度会上被常务副县长当众指责\"事前预判不足\"。满腿泥浆的他只能低头认错,直到深夜回到办公室,才敢对着镜子揉乱头发,狠狠灌下一口冷透的浓茶。更难熬的是各类节庆场合,人大主任的寿宴上要替老领导斟满第三杯茅台,政协主席的书画展开幕式得捧着作品集连声赞叹\"笔力苍劲\"。

最让他挫败的是项目审批权。某次牵头引进的彩色印刷厂项目,明明前期调研扎实,却在县长办公会上被规划局局长以\"用地指标紧张\"为由搁置。散会后他在走廊撞见局长,对方虚情假意对他说\"李县,不是不给你面子,实在是常委们有不同意见\",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个副处级头衔,在县城的权力网络里不过是片轻飘飘的浮萍。

调任红胜地区经贸局的公示贴出那天,他特意翻出压箱底的藏青色西装,神气十足地领着妻子在县城街上走了一圈,他对妻子说:“以后我回来大概都是这个样子了”。

去地区经贸局报到那天,局长握着他的手说\"小老弟,以后五个县的经贸口就靠你扛了\",常务副局长则在欢迎宴上用公筷给他布菜,笑说道:\"宏基同志是基层来的实干家,咱们局里就需要这样的新鲜血液\"。

第一次以地区领导身份回原县调研,场面发生了戏剧性逆转。县委大院门口,书记和县长亲自迎候,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撑着伞替他挡住飘落的樱花。座谈会上,当他提到\"今年省里的外贸扶持资金分配要看各县项目落地效率\"时,分管副县长立刻翻开笔记本,声音带着几分讨好:\"李局上次指导的农特产品深加工园区规划,我们已经专题向常委会汇报过......\"

最微妙的变化发生在酒桌上。某次陪省厅领导考察,原县的政协主席竟以\"老朋友\"身份前来敬酒,酒杯举得比他低了三寸:\"李局在县里时就狠抓产业升级,如今到地区更是高屋建瓴啊。\"他笑着抿了口酒,瞥见对方鬓角新添的白发,忽然想起三年前自己在政协新春茶话会上替这位主席续水时,对方眼皮都没有抬一下。

每个季度的项目评审会,成了他最有存在感的时刻。当他用红笔在某个县的冷链物流项目申请书上签下\"同意推荐\"时,经办人员的感激眼神让他想起当年自己求告无门的窘迫。某次在地区党校授课,台下坐着的新晋副县长们纷纷拍照记录他讲的\"产业园区规划要点\",让他恍惚间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但深夜独坐时,他也会盯着办公桌上的全家福出神。女儿总说\"爸爸现在回家变少了\",妻子则悄悄提醒他\"别总喝那么多酒\"。上周回县城调研,路过曾经常去的牛肉汤锅馆子,老板远远看见他的奥迪车就关上了灯,让他突然一阵怅然。或许正如常务副局长说的:\"咱们手里的笔杆子,轻飘飘能救人,也能压死人。\"

窗外的梧桐絮扑在玻璃上,他转身翻开工作日志,明天要去三个县考察,行程表上标着不同颜色的重点符号。他想起临走前在办公室接的原县的副县长打来的电话:\"李局,您上次提到的农特产品深加工项目,我们今晚想跟您汇报下细节......\"他想着对方说的\"汇报\"二字,脸上不自觉地泛起一丝高傲的笑。

暮色渐浓,办公大楼的玻璃幕墙映出漫天云霞。李宏基披上外套走向楼梯口,皮鞋叩击地面的声响在走廊里回荡。

来到地区担任副局长后,他真正找到了手握实权的快感,在这个权力的坐标系里,自己终于从被丈量的点,变成了执尺的人。但他也常常告诫自己:不光要“拿好”手中的这把尺子,更要“拿稳”这把尺子,如何“拿好”和“拿稳”这把权力之尺,才是从政路上真正需要研习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