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的飞行速度很快,飞行员在空中一不留神就会飞出很远的距离,再加上夜间航行几乎没有什么视觉参考,往往只飞了几分钟就像飞过了几个小时。
双方都用相同的通讯频道,就算设置新的频道也必然会被对方监听,于是卢茨和麦尔肯进入了无线电静默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在即将到来的空战上。
麦尔肯还是头一次遇到这种夜间静默状态下的近距离空战,不停地观察雷达。
敌机距离14英里,方位330,高度英尺。
他根据敌机的方位轻轻扳动驾驶杆调整方向,随后拉杆进入爬升状态。
一般情况下,近距离狗斗的致胜关键有两点,一是做好能量管理,二是咬尾与角度控制。
20世纪60年代,美国空军少校约翰·伯伊德提出了着名的“能量机动理论”,认为主导战机近距离格斗的关键是“能量”。
所谓“能量”,指的是战机在空中可支配的机动能力,核心是“动能”和“势能”,动能与飞机的速度成正比,而势能则与飞机的高度成正比。
速度越快、高度越高的战机,在近距离接敌的时候就能拥有更多可支配的能量,也就拥有更多所谓的“单位剩余功率”(SEp),支持战机做出各种机动占据有利位置发起攻击,或者规避敌方的攻击。
在现代化超视距、体系化对抗的空战中,战斗机飞行员很少有机会能够近距离狗斗,“能量机动理论”更多被运用于规避敌方的中远程导弹,但在当前极其特殊的情况下,卢茨和麦尔肯必须注意保持高度和速度,以保证接敌的时候能量充足。
如果用游戏做比喻的话,战机的能量就是游戏角色的“魔法值”,而要打败对手光有“魔法值”还不够,还要将魔法值转化成技能,而释放技能的准度和时机也同样关键。
放到战机上,考验的就是飞行员如何将能量转化为有利的进攻位置。
战机的机炮射击方向和机头指向相同,所以如果想要攻击敌人,就必须通过机动将自己的机头对准敌方,抓住射击的最佳窗口期开火。
机炮射击的最佳窗口期往往转瞬即逝,为了尽量扩大窗口期,飞行员需要将战机死死咬住敌机的尾部±30°的锥角区域,也就是所谓的“咬尾”。
所以,近距离机炮格斗的关键就是将“能量”转化成“咬尾”的胜势。
麦尔肯的脑海里像幻灯片似的回想着过去学习过的这些知识,历次演练的空战画面浮现在眼前,不知不觉手心出了不少冷汗,转眼被手套的内衬吸收。
服役至今,他还没有在这种限制重重的情况下和敌人用机炮一决生死,压力可想而知。
但自己如此,卢茨也是如此,对方的飞行员更是如此,所有人都退到了同一水平,有着同样的压力。
随着战机不断爬升,两人冲破云层,在明亮澄澈的月光下飞行。
敌方飞行员同样非常清楚速度和高度是致胜的关键,也在不断爬升,双方几乎都来到了实用升限所允许的最高高度,如果再往上飞,空气稀薄、发动机性能衰减,爬升率和机动性都会显着下降。
借助明亮的月光,麦尔肯的视线里终于出现了敌方的两架F-15战机。
如果这是晴朗的白天,那么他能通过眼睛观察到十几公里处的客机,对拥有灰蓝色低可视度涂装的战机,目视距离就会急剧缩短到五到八公里。
而在夜晚,这个距离则缩短到了五公里以内,如果不是靠着对方机身蒙皮反射的月光,恐怕这个距离还要再缩短一半。
尽管雷达和IRSt吊舱等探测设备早就已经发现了敌方战机,但当两架F-15进入目视距离的时候,麦尔肯还是心底一沉。
因为这意味着,一场你死我活的空中格斗已经正式开场。
机炮的最佳射程大约只有300-800米,敌机逼近后后没有立即开火,而是立刻做出机动试图占据有利位置。
叛军的双机编队保持在相对较近的距离,一个在麦尔肯的三点钟方向,一个在九点钟方向,一前一后呈钳形疾速飞来,企图夹击麦尔肯。
但“猎人”编队则采用的则是相对分散的队形,早在目视接敌之前就已经散开,以麦尔肯的战机佯攻诱敌,卢茨的战机则从高处切入侧翼分割。
也就是说,敌机编队企图首轮集火带走麦尔肯,短暂形成两次“二打一”的态势分而食之。
而“猎人”编队则采用的是一机诱敌,另一机穿插绕后的方式,以便让僚机占据绝对优势一锤定音。
在雷达结合目视的情况下,双方一眼就能看出对方的战术意图,几乎等于明牌博弈。
为了更好的达成诱敌任务,麦尔肯开启加力,用醒目的橘色尾焰挑衅敌机,向着下方的云层疾速俯冲。
在近距离格斗中,自降高度往往等于自寻死路,高空势能虽然可以短时间内转化为低空动能,但战机一旦陷入低位,想要再度爬升就必然会消耗大量燃油与时间,极易遭到高位压制。
麦尔肯这种做法与其说是在卖破绽,不如说更像是在用嘲讽式的动作挑衅敌人。
两架敌机立刻跟着俯冲占据有利位置,死死咬住麦尔肯的尾部。
为了躲避机炮的点射,麦尔肯不得不采取S形机动规避炮弹,但这个动作会耗费大量动能使自身减速,从而被敌方战机拉近到机炮更有利的射程之内。
可就在这时,麦尔肯一头扎进了下方厚厚的积雨云之中!
正常情况下,就算被咬住的一方进入云层也不可能逃脱火控系统的锁定,迟早还是会被近距格斗弹击落。
但在当前只能使用机炮的情况下,敌机飞行员必须依赖目视瞄准开火,云层严重干扰了他们的视线,使得机炮的命中率大幅下降,极大提高了麦尔肯的生存率。
就在叛军长机忙着追逐诱饵的时候,叛军僚机注意到了一个极其反常的现象。
“猎人”编队的僚机并没有按照想象的那样出现在6点钟方向,而是在雷达上越飞越远。
看到这一幕,
叛军飞行员才猛然意识到,
“猎人”编队所谓的明牌战术,
从一开始就只是个「幌子」!
因为他们的真正目标并不是在这个空域一决胜负,而是一人诱敌,另一人直追远处的战略轰炸机!
这个战术的实质是,
将军,
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