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禁卫军 > 第334章 战端再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光绪瞥了一眼戈辉:“你对此有何看法?不好听的话,朕也不介意,朕想听真话。”

没想到,光绪开始务实了,戈辉快速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荣大人治下的实验区,明显比特区更激进,短时间内的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未来会怎样还真不好说,但是社会治安一定是重中之重,必须重拳打击犯罪行为,不限制经营项目,无为而治,不等于可以为所欲为,安定的营商环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朝不保夕,谁还会来做生意呢!”

光绪扭头看了一眼近身太监元福:“戈大人的话,都记下了吗?”

“记下了”元福立即回答,然后立即低头,把最后几个字写完。元福速记的能力,光绪是一个月前发现的,光绪十分的意外。

光绪看向戈辉:“今天就到这儿吧!朕要好好想想你说的事情。”

“臣告退”戈辉敬礼后,离开,直接离开朝阳,回承德给母亲宣宁过生日。红莲带着三娃,孙婉儿带一个娃,伊娃带着羡慕的眼光,跟着戈辉一起回承德。

第二天,光绪启程回京,先去锦州(不是锦州港区),乘坐关内外铁路回北京。回到北京后,当晚召集群臣,商量人事调整问题。为了掩盖自己的真正目的,光人员调整一项,就超过百人,有升有降,他拿着粘杆处的评语,确定谁升谁降。

这件事,让很多人开始重视粘杆处大统领阿林山,这个不显山不露水面相憨厚的御前侍卫大统领,居然能决定每个人的升迁,这就太可怕了。

第三天,德皇威廉二世全家,离开朝阳,于当日下午登上德国巡洋舰回国。这次朝阳之行,他收获巨大,特别是“工业流水线”,回到德国后必须强制推行,不为别的,就为了打仗,提高生产效率,关乎战争的成败。

王招辉不用回德国了,他在回来之前,提前拿了基尔海军学校的毕业证,至于在德国公海舰队的实习,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他今后的主要工作是在锦州水兵学院当教官。

也是在这一天,光绪帝连下117道圣旨(有专人起草,他只负责用印),提拔、平调、罢黜了117人,其中17人是主持编练新军的汉大臣,或是在朝中,或是在海关,或是在河道,或是在铁路,总之都安排在了重要岗位,但也调离了军队。他们原来的岗位,临时交给了去年五月二十日,在朝阳陆军讲武堂毕业的优秀学员。

光绪也于当日,把朝廷大部分的事情交给总理大臣袁世凯决断,他要视察皇家近卫军,视察新编陆军。

还是在这一天,俄皇尼古拉二世在伊尔库茨克下达了重新夺回清国东北的命令。

经过近一年的调动,20万沙俄常备陆军终于在伊尔库茨克完成集结。这20万陆军可不是临时抓兵抓来了,普通士兵虽然还是农奴出身,但他们是以当兵为生的农奴,普遍兵龄都在10年以上,他们才是沙皇俄国的真正底气,常年驻扎在乌克兰与波兰边境附近,作为监视俄属波兰王国的预备队(负责直接监视的是华沙军区)。

在伊尔库茨克火车站巨大的空地上,20万沙俄常备军,排成整齐的军阵,注视着扶着烟囱,站在火车头上的俄皇尼古拉二世。

尼古拉二世俯视着20万人的军阵,豪气顿生,强军在手,何愁东方不破。

尼古拉二世一只手扶着蒸汽机火车头的烟囱,一只手指向清国东北的方向,对着高高架起的电动话筒说道:“那个方向就是清国东北,那里有一个好战的总督叫戈辉,扬言要收回黑龙江以北,收回乌苏里江以东,收回符拉迪沃斯托克,他不是随意说的,他在行动。”

“你们同意吗?”尼古拉二世突然大声问道。

“不同意、不同意……”20万人的军阵,喊声震破天际。

“我也不同意”尼古拉二世大声说道:“那些,都是我们用鲜血换来的,是用刺刀和子弹拼来的,是签下条约的,是永久割让,坚—决—不—还。”最后四个字他是吼出来的。

“坚决不还,坚决不还……”20万人再次齐声高喊:“乌拉、乌拉……”

丹尼尔-克鲁格维作为沙皇秘密部队二号负责人,站在尼古拉二世的随行人员中,静静地观察全场,静静地看着皇帝陛下表演。

汉堡行动(刺杀戈辉的行动)失败后,丹尼尔-克鲁格维对沙皇俄国的实力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怀疑沙俄的科技实力,科技实力体现在军事上,有时候就是压倒性的优势。丹尼尔-克鲁格维低调了几个月,其间遭遇了三次枪击,都让他侥幸逃脱。事后调查,查无音讯,这就奇怪了,能做到这一点的,整个俄国也找不出几个,但是他没证据,所以他对列宁抛过来的橄榄枝,也没有过激的反应。关于以后,他一直犹疑,犹疑不决。

尼古拉二世伸手下压,军阵很快安静下来,他继续说道:“为了这一仗,我已将皇室珠宝尽数抵押给了欧洲银团(事实上背后依然是以Jp摩根银行为首的美国共同银团),包括罗曼诺夫王朝的钻石皇冠、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翡翠项链,甚至皇室私人教堂的金箔圣像,全部抵押。15亿法郎(相当于现在600亿美元),不要让我失望,希望有一天我还能赎回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没能在1904年抵押给Jp摩根银行,却在1907年再次来到Jp摩根银行手中,这次不会出现意外,也永远无法回到沙俄人手里。

“责巴别都(为了赢),乌拉,责巴别都,乌拉……”20万人山呼海啸。

“我的命令很简单,拿下清国东北,控制中东铁路全线,救回远东军战俘。”尼古拉二世大吼。

“拿下清国东北,乌拉,拿下清国东北,乌拉……”20万人继续山呼海啸。

尼古拉二世从梯子上爬下火车头,将一份签署好的任命书,交给了此次远征军司令布鲁西洛夫,严肃地说道:“不要让我失望。”

“责巴别都(为了赢)”布鲁西洛夫郑重敬礼,语气铿锵坚定,消瘦的脸颊,满是坚毅之色。

布鲁西洛夫一年前刚刚就任禁卫骑兵第二师师长。以他此时的资历根本无法胜任远征军司令官一职,但是尼古拉二世现在不相信那些老头子,他要提拔年轻人。虽然54岁的布鲁西洛夫已经不年轻了,但是相对那些自以为是的老头子们,布鲁西洛夫就是小伙子,正是年富力强,心思沉稳的年纪。

再说一下,后世的布鲁西洛夫是一位极具才华并恪尽职守的指挥官,他总是精心计划其进攻行动并力求出敌不意。他是S1赛季中最为成功的统帅之一,他曾创造了以一点为主、多点同时突破(也就是多点不规则联合渗透),使敌军预备队难以向主要方向机动的新战法。他具有进步的思想观念和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使他能在战后和布尔什维克一起工作。

给布鲁西洛夫这么多笔墨,就是想给禁卫军找一个能打硬仗的对手,是禁卫军未来十年的宿命之敌,也是最好的磨刀石。

禁卫军虽然全面装备了半自动化武器,也打赢了很多硬仗,但是距离无敌还差两万五千里。

接受命令的布鲁西洛夫,并没有立即行动,而是全面了解了一下全体远征军的构成,集合全体营级及以上军官,开了一个集体会议,他要认人,也让别人认识他。他讲了自己的喜好,也说了自己反感什么,强调了执行命令必须彻底,否则他亲自问责,他不管谁背后站着谁,该枪毙就枪毙,该免职就免职,谁让他不好过,他就让谁过不好,他只对尼古拉二世陛下负责,他只追求胜利。

同时他命令自己带来的禁卫骑兵第2师(这是沙俄的禁卫骑兵,同名了,没办法,人家就叫这个名字,改不了),向满洲里方向侦察敌情,遇到敌人,勇敢决策,能战则战,不能战则退。

七天后,也就是5月10日,10万沙俄远征军停在距离国境线三十公里的位置,举起望远镜,就能看到正在远处侦察的清国禁卫军骑兵,正在和己方的禁卫骑兵2师的骑兵,玩你追我逃的游戏。

事实上,禁卫军早就知道,沙俄人来了。过去的一整年,沙俄人一直在向伊尔库茨克运兵,禁卫军从未干涉,但侦察监视从未停止,时刻掌握着沙俄人的动向。20万沙俄军人,显然不是来种地的,如此寒冷的地方,根本种不出粮食。

(出于某种不明原因,禁卫军并未如计划中的那样破坏贝加尔湖段西伯利亚大铁路。)

这一年来禁卫军也没闲着,总参测绘局的人一直在测绘1000:1的地形图,个别地区更是500:1的精确测绘。近处的在禁卫军的保护下测绘,远处的在修罗特战队的保护下测绘,各别地区,由受过培训的修罗特战队的特种兵负责测绘。

这一年来,禁卫军走遍了沙俄控制区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相对高度超过50米的山坡,没有落下任何一个面积接近0.5平方公里的小湖泊,无数张1000:1和500:1的精确地形图,拼成了妖娆的万里江山。

指挥部设在满洲里的禁卫7、8、9师,早就等的迫不及待了,为了今天,他们已经默默准备一年了。与沙俄人的战火,最好由沙俄人自己点燃,这样在国际上吵架,禁卫军腰杆子更硬实。

禁卫7师代师长哈梓钢(原副师长)、代政委何晟(原副政委)、代参谋长张鼎立(原副参谋长)。

禁卫8师代师长章若宇(原副师长)、代政委邓估函(原副政委)、代参谋长朱子巍(原副参谋长)。

禁卫9师代师长萧明谦(原副师长)、代政委周朋友(原副政委)、代参谋长尚劲涛(原副参谋长。)

为什么都是“代”,因为“正职”都去朝阳陆军讲武堂回炉了。这才让这些原来的“副职”有机会担纲“正职”,他们有至少两年几个月的时间好好表现,实践自己的作战思想,指挥风格。

禁卫军与沙俄远征军的第一战,也在这一天打响,在满洲里边境线外十公里处,战况并不激烈,双方都是试探性进攻。(战场在沙俄境内,禁卫军不想破坏呼伦贝尔草原)

禁卫军与沙俄开战的消息,登在了5月11日《特区日报》《特区商报》(原东北商报)《禁卫军报》的头版头条上,震惊特区,震惊世界。

特区日报上写的明白,是沙俄军队主动进攻的,禁卫军是自卫反击。

沙俄一方也承认了,确实是沙俄先开火的,沙俄要求禁卫军立即释放原沙俄远东军战俘,否则沙俄军队将重新占领东北全境。

两国再次开战的消息,直接淹没了从五月一日就开始预热的第二届特区城市足球联赛。

从报纸到广播电台,从特区政府,到坊间,话题三句不离禁卫军与沙俄的战争。面对沙俄的主力军团,禁卫军还能像以往一样打赢战争吗?很多人变得不那么自信了。

接下来几天的战况依然激烈,虽然交战规模有所扩大,但依然是试探性进攻,既果断,又克制,双方互有伤亡,但都伤亡轻微。

战地记者孙刚每天都把战况发回朝阳,第二天就会登在《禁卫军报》的头版头条上。

总参谋部在朝阳荣耀大厦设置了专门的新闻发布厅,每天都有新闻发布会,将禁卫7、8、9师汇报上来的战况,有选择地向纸媒体公开。

禁卫军总参谋部新闻联络官姜黎少校(女,她有一个哥哥叫姜杉,是外事局长锡良的助理)成了朝阳新闻圈里的真正焦点,冷艳而不失柔美的面容,让很多男性记者看得心事重重。

5月17日,驻扎在宁古塔的禁卫4、5师,到达满洲里,作为总预备队,临时驻扎。

禁卫4师代师长原震(原副师长)、代政邱家良(原副政委)、代参谋长司楠(原副参谋长,他有个妹妹叫司小曼,在情报局工作)。

禁卫5师代师长宋奇(原副师长)、代政薛仁杰(原副政委)、代参谋长粟敬文(原副参谋长)。

禁卫6师的师长唐喆,石头剪刀布赢到了最后(三位师长就是这么确定谁留谁走的,像是玩笑,但是事实),直接杀向双城子,既然沙俄人先动手了,我们也不用克制了。耗时四天赶到双城子(路上全是山,行军缓慢,四天已经非常快了),17日当天轻松拿下(当地沙俄国驻军不足千人),留下一个团维护治安,剩下四个团杀向海参崴,于18日拂晓,强袭海参崴,并拿下海参崴,沙俄海军直接起锚逃跑。

唐喆一脸失望,还不如去满洲里打大仗了。当地驻军太少,不足四千人,不够禁卫6师塞牙缝的。他已经预感到,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往北,估计也没多少沙俄驻军,他知道,自己失算了。

禁卫6师代师长唐喆(原副师长)、代政沈西风(原副政委)、代参谋长黎明(原副参谋长)。

5月18日的《特区日报》《特区商报》《禁卫军报》头版头条,禁卫6师急行军四日,于17上午轻取双城子,18日拂晓强袭海参崴,拿下海参崴,沙俄太平洋舰队起锚逃跑。

全特区震惊,全大清震惊,全世界震惊,在驻朝阳的各国领事,第一时间发电文回国,汇报此事。

禁卫军总参谋部新闻联络官姜黎少校,在朝阳荣耀大厦的新闻发布厅,正式确认此事,并公开整个收复过程。

俄国任驻朝阳领事萨福诺夫直接来到外事局大厦向戈辉抗议,因为没有预约,戈辉拒绝接见。他又找外事局长锡良,锡良倒是接待萨福诺夫。

“我代表沙皇俄国政府严正抗议北方特区的侵略行为,你们这是在破坏来之不易的地区和平。”萨福诺夫抗议道:“必须立即撤军、道歉、赔偿,否则沙俄政府会对等报复。”

锡良一身笔挺的特区绅士服,悠然地端坐在沙发上,用雪茄剪“咔嚓”一声剪掉雪茄头部,慢条斯理地掏出祝融打火机,点燃雪茄,闭着眼睛吸了一口,回味了一会儿后,吐出一大口烟雾,这才看向萨福诺夫,淡淡地说道:“是你们先点燃的战火,你们也承认了这一点。”

“但战场不在那里,在满洲里的国境线上。”萨福诺夫说道:“事实上,到今天为止,我国军队依然没有踏过国境线。”

“不重要”锡良轻轻摇头,用夹着雪茄的右手,轻轻虚点萨福诺夫,一脸嘲弄之色,说道:“既然你们先点燃了战火,怎么打,在哪儿打,什么时候结束,我们说的算。”

助理姜杉把一个带盖子的白瓷茶杯,放在萨福诺夫左手边茶几上,里面是刚刚泡好的最顶级武夷山红茶,外事接待专用,锡良平时都舍不喝。

萨福诺夫本来不打算碰茶杯,但是茶香实在是太香了,让他忍不住把手伸向茶杯。温热的茶杯,浓郁的茶香,轻轻地喝了一口,通体舒泰,心中不禁感叹,怎么有这么好喝的茶,清国人真是太会享受了。

喝人家的东西嘴短,萨福诺夫一改刚才的激动情绪,平静地说道:“你们这是在挑战列强的集体共识,北京条约是得到列强共同承认的,你们是在破坏国际协议,你们的契约精神呢?”

“时代变了,年轻人,不要抱着老黄历说事了,你怎么不提1689年的《尼不楚条约》呢?。”锡良扯了扯嘴角,夹着雪茄的右手,在空气中轻轻挥动:“现在是1907年了,不是1858年,不是1860年,也不是1864,更不是1881。你们举着破火药枪吓唬一下,我们就得退让,就得在条约上乖乖签字的时代过去了,一去不复返了。”

“属于你们的黄金时代结束了。”锡良吸了一口雪茄,再把一口烟雾吐在两人之间的空气中,继续毫不客气地说道:“北方特区不是北京朝廷,是真敢和你们正面硬刚的,满洲里前线就是这样,是因为你们克制而没有踏进国境线吗?是你们进不来。前些天的元首峰会你忘记了吗?九国机制,北方特区是G9之一,是英法美德意奥匈奥斯曼一起抬进G9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