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正是深夜,长歌睁开眼睛,打量着原主的屋子,每一样摆设都精贵无比,可见苏氏的财力有多雄厚。
探出神识,发现神识竟然能达到五千米,这个世界可没有灵气,更没有星辰之力和自然之力,就是平平常常的一个古代世界。
神识能达到这么远,可见是有变数发生,应该是有人重生了,就是不知道这重生的是谁?
既然没有灵气,那就修炼不了,只能练内力了。
守夜的丫鬟和嬷嬷都睡着了,正是好时候,悄悄下床点了两人的睡穴,回到床上,拿出一枚洗髓丹和一枚大力丹吞下,整个人就进入了中元洞府。
运转混沌诀,排除体内杂质,练出内力,也不过是外界这两个时辰的事。
长歌出了空间,就想着,既然有变数,那就不能算做正常小世界了吧?
时间线都重置了,还正常个屁啊?也不知道天道知不知道这事?还是说,就是祂干的?
偷偷的拿出一个傀儡,唉?竟然可以,看来果然不正常。
能作弊,长歌很开心,开始闭着眼睛装睡。
现在的时间线,离母亲出事,还有六个月的时间,一切都来的及。
苏氏的嫁妆,侯府一分钱也别想拿走,他就是都捐了,也不给他们留。
当今陛下名讳萧屿,国号仁和,东启的第八代君主,毕竟帝王不长寿,这也是正常的。
当今这位陛下称得上中兴之主,经历倒是跟汉文帝刘恒有些像,属于藩王捡漏儿的。
先帝是小屁孩,还没长大呢就驾崩了,哪来的子嗣,只能在宗亲中选一位。
这位是先帝的叔叔,当王爷时,可谓是低调至极,哪怕是被当猪养,也是一个听话的猪。
结果,一个大馅饼就砸头上了,成了那个天下之主,登基时才18岁,只有一个庶子,还是个没福气的通房所生,追封的妃位。
当年的王妃,也只当了不到五年皇后,就病逝了,连个子嗣都没有,细思极恐啊!
陛下用了十年稳定朝堂,然后就是一系列的改革,如今已经当了三十年皇帝,还正值壮年。
但底下的皇子们成年的可不少,前八个都成年了,还有四五个小豆丁。
这些皇子的母妃都是登基后入宫的,位份最高的就是三皇子母妃,高贵妃,太傅府嫡女。
所以说,他那个便宜爹还挺能钻营的,可惜原主死的太早了,也不知道他那个便宜爹到底算计成没有?
正想着这些,守夜的丫鬟和嬷嬷已经醒了,不一会儿,便听见她们叫自己起床的声音,按照原主的习惯,让她们伺候着起床。
“什么时辰了?”长歌假装迷迷糊糊的问道,这也是原主的习惯,他要去学堂,生怕自己迟到,每天都会问一句。
“回少爷,才卯正(六点)呢,来的及的。”他院子里的大丫鬟冬青回道。
冬青是苏氏的陪嫁丫鬟,原主出生后,便一直伺候他。
他现在还小,院子里伺候的不是嬷嬷就是丫鬟,出了二门会有一个下人跟他去学堂,但不是贴身伺候的。
看来他要尽快给自己安排一个小厮。
记忆中,下个月就可以搬到前院去住,正好换上傀儡,如今他还住在后宅。
洗漱完,冬青拎着他的书箱去正院给苏氏请安。
“儿子给娘亲请安。”见到苏氏,长歌规规矩矩的行礼问安。
“我儿快起。”苏氏一看到长歌,便赶紧叫起,一脸的慈爱。
“是,娘亲。”长歌起身来到苏氏跟前,他每天早上过来请安,顺便用早膳,然后去学堂。
长歌不着痕迹的打量着苏氏,不得不说,长的很美,典型的江南女子,身材娇小,性子温婉,身段纤细婀娜,肌肤莹润如玉,说话也是吴侬暖语,很动听。
难怪便宜爹愿意娶,不说“财华”,就是容貌也半点不差,除了家世,嫁给他简直亏死。
长歌吃完一小碗米粥,又吃了两个小笼包,这才放下碗筷,漱口后,就准备去学堂了。
“晏哥儿,你父亲昨日传话过来,说前院的水墨轩已经修缮好了,让你下个月初三搬过去,伺候的人你想带着谁?”苏氏看儿子吃完了饭,问道。
“娘亲,我带着冬青姑姑就行,洒扫的婆子也交给她安排,贴身的小厮和书童,我自己选。”长歌说完看着苏氏。
“奶嬷嬷不带吗?”苏氏问道。
“不带,我都六岁了,早就不吃奶了,让嬷嬷回去照顾自己的孩子吧。”长歌说的一脸天真。
“好,那今日娘便让冬青整理你的院子,不要紧的东西先搬过去,省的到日子手忙脚乱的,等你沐休的时候,再让牙行带人过来,你自己挑几个得用的小厮伺候着。”
苏氏对原主的吃穿用度向来大方,伺候的人也都是她自己带来的,或者买的,并不是府里的家生子。
“好,让娘受累了。”长歌一脸小大人的说道。
“娘不累,只要娘的晏哥儿好好的,娘一点儿都不累。”苏氏笑的一脸欣慰。
“孩儿一定会好好的,娘也会。”
“对,我们都会,快去学堂吧。”苏氏笑语晏晏的送走长歌,回身后,脸上的笑容就消失不见。
长歌出了正院就往二门走去,二门的三泰已经等在那里。
“少爷,马车已经备好。”三泰说着接过冬青手里的书箱,他是苏氏的陪房,每天都是他带着长歌去学堂。
三泰的爹是苏氏嫁妆铺子之一的掌柜,他娘也在正院伺候,是苏氏的心腹。
晃晃悠悠的来到书院,太阳才露出笑脸,此时还是初春,柳条才刚刚有些绿意,天气也有些冷。
不管哪个时代,学生都苦逼,早出晚归是标配。
拎着书箱进入书院,找到自己的班,然后进门。
书院是官学,从启蒙到童生,哪个级别的都有。
按学习进度,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年级,同一个年级再以地支分班。
原主才刚刚入学,满打满算都不到一个月,上的是启蒙的丁班,出身越尊贵,班级越靠前,像原主,就是丁寅班,前面的子丑班,几乎都是国公家的子弟。
来这里上学的,不是勋贵子弟,就是武将家的孩子,即便有文臣家子弟,也都是六品以下的小官。
五品以上的文官,自家都有族学,不会来这里。
长歌拿出笔墨纸砚和书,看了看,都是启蒙的三百千,翻过一遍后,并没有什么出入。
东启国的制度跟明朝很像,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达不到以文制武,但太平年代,武将的晋升可没有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