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华灯初上。后山别墅书房内,空无、艾意与卜萝三人围坐,窗外微风拂动纱帘,室内却气氛凝重——
他们即将讨论的,是集团发展进程中最为敏感的议题:如何抑制日益膨胀的家族势力。
空无率先开口,声音沉稳而富有穿透力。他并未直接批评,而是充分肯定了家族在集团初创时期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他提到,正是那些血脉相连的亲属在资源匮乏、外部环境恶劣时,支撑起企业从无到有的艰难起步。无论是资金的注入、人力的调配,还是危机时刻的挺身而出,家族成员都曾是集团最坚实的后盾。
这番话甫一出口,艾意与卜萝纷纷点头,神情中流露出认同。
卜萝作为三人中唯一非创始家族出身的高管,视角尤为冷静。
“我们不能否认家族的贡献,但也不能忽视现实——如今集团的每一位核心高管背后,几乎都牵连着一个家族网络。
从财务总监到区域负责人,从研发主管到战略顾问,血缘关系深植于组织之中。”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空无与艾意,“包括我们三位坐在这里的人,谁又能真正脱离家族的影响呢?”
艾意接过话头,神情若有所思。她指出,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植根于集团发源地的文化土壤之中。
那是以村落为单位、以宗族为纽带的传统社会,人们习惯于“抱团取暖”,信任往往建立在血缘与地缘的基础之上。
在那样的环境中,家族不仅是情感的归属,更是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因此,集团早期依赖家族力量,实属必然。
然而,随着企业走向规模化、专业化及公众化,这种基于亲缘的信任机制,正逐渐演变为组织治理的隐忧——决策效率下降、派系斗争滋生、人才晋升受阻,甚至可能出现利益输送与权力世袭的苗头。
三人陷入短暂的沉默。随后,空无重新开口,语气坚定而富有远见:“我们不是要割裂家族,而是要重塑它。家族不应是集团发展的桎梏,而应成为持续进化的动力源。”
他提出,未来的方向不是“去家族化”,而是“再家族化”——即通过制度设计,将家族的忠诚、责任感与长期主义精神,转化为可复制、可监督、可传承的治理文化。
艾意补充道,应建立透明的高管选拔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体系,确保所有职位的任命基于能力而非血缘。同时,设立家族委员会,明确家族成员参与企业治理的边界与规则,避免权力越界。
卜萝则建议,推动企业文化转型,倡导“专业主义”与“契约精神”,让每一位员工,无论出身如何,都能在公平的舞台上施展才华。
窗外,古村的灯火依旧璀璨。书房内的讨论仍在继续,但方向已然清晰:
他们要的不是对抗家族,而是引导它——如同驯服一条奔腾的河流,既保留其滋养万物的力量,又以堤坝与水道,使其流向更广阔的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