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 第177章 重塑意识形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随着颁奖仪式落下帷幕,日悬中天,临近午时。

弘历在朝臣簇拥下悄然离场,将后续事宜尽数托付礼部处置。

朝廷内阁重臣、蒙古诸部王公、西藏郡王,连同藩属国使臣心照不宣地相继起身,浩浩荡荡前往紫禁城,共赴乾清宫的重阳盛宴。

乾清宫内,九十九席珍馐美馔已陈设停当。

宴席之数暗合\"久久\"谐音,既呼应九月初九重阳节期,亦寄寓国运昌隆、福寿绵长之意。

朱红宫灯下,鎏金餐具映着袅袅热气,一派皇家盛宴的煊赫气象。

每张桌案中央都立着皇家御酿,瓶身莹润剔透,琥珀色酒液在光影中流转,一旁摆放着中华香烟,开合间,盒内整齐码放的中华香烟透出精致的红金包装。

另有白瓷冰纹罐盛着酸梅汤,梅子的酸甜气息混着酒香、菜香,将皇家宴席的华贵与烟火气调和得恰到好处。

西藏郡王颇罗鼐携部下落座,以藏语低声交谈:“朝廷的餐桌瓷器精美绝伦,珍馐佳肴令人垂涎,远比雪域之地富足。

大清待我等不薄,当尽心维护边疆安稳。”

其次子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却神色冷淡,望着满桌盛宴冷笑:“父亲太过迂腐!雪域万里山河,何必屈居人下?

今日的繁华越是耀眼,越显出我藏地受制于人的憋屈。”

颇罗鼐闻言神色骤变,厉声道:“休得胡言!皇上恩威并施,我受封郡王、治理藏地,全赖朝廷扶持。

若生异心,必遭天谴!”

一旁的长子珠尔默特策布登赶忙圆场:“父亲息怒,二弟年轻气盛,不过随口一说。”

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却别过脸去,眼底阴云翻涌。

反观蒙古王公席位,土谢图部首领察珲多尔济神色阴沉,压低声音道。

“方才场馆里火枪齐鸣、军威赫赫,分明是对我等的威慑。

用中原的话说,今日这场宴席,怕是场‘鸿门宴’!”

车臣部的巴布与札萨克图部的旺舒克闻言,皆皱起眉头,微微点头。

赛音诺颜部策棱与漠南科尔沁部阿喇布坦却不以为然,前者爽朗大笑。

“察珲多尔济,莫要草木皆兵!皇上设此盛会,意在彰显大清气象,若无端猜疑,反倒显得我等小家子气!”

科尔沁部阿喇布坦亦点头附和:“正是!今日赛场所见,中原与蒙古、西藏、藩属亲如一家,何必自寻烦恼?”双方各执一词,席间气氛一时剑拔弩张 。

紧挨西藏席位的藩属国使臣席上,苏禄国使臣苏青语气感慨又带着几分隐忧。

\"南洋海域,西班牙、荷兰的坚船利炮虎视眈眈,若非大清进驻沙巴军港,苏禄国政恐早已被西洋势力左右。

大清国力冠绝南洋,一声威慑便能令四方忌惮,这份庇护之恩,苏禄上下铭记于心。\"

苏青顿了顿,语气微转,\"零关税贸易协议带来繁荣不假,但泉州、广州的商队蜂拥而至,本地商铺十间倒有七间易主。

更忧心的是,如今连苏禄青壮都漂洋过海,往福州、宁波讨生活,长此以往,日后怕是连兵源都难凑齐。\"

琉球国世子尚穆轻抚月白琉装的云纹袖口,颔首认同:\"苏兄所言极是!若无大清威慑,琉球哪能抵御倭国侵扰?

但如今那霸港的码头工人、账房先生,半数已说着福州官话。

贸易协议虽写着对等开放贸易,可琉球商船一年不过百艘船入沪,清国商船却每日数十艘进港。\"

尚穆压低声音,\"大清的强盛我们由衷钦佩,只是这般人口与商贸的失衡,难免让人担忧百年后的琉球,是否还存琉球本色。\"

南掌国使臣刀侬将镶银藤杯重重一放,杯中美酒泛起涟漪:\"谁不赞叹大清威德?若非大清使节震慑,缅甸、暹罗的战象早踏破南掌边境!\"

刀侬望着远处清廷官员的锦袍,语气复杂,\"可如今澜沧江边新起的清人市镇,学堂里读的是《三字经》,市集上用的是大清铜币。

南掌青年向往广州的繁华,拖家带口迁居而去,留下的土地却被清国商人圈作茶园。

大清之强如烈日当空,可我们这些藩属,又该如何在这光芒下守住本族根基?\"

苏青压低声音道:\"大清庇护之恩与强盛之势,确是藩属之福。

但安南、朝鲜往事在前,待到清国商民扎根、人口占优......\"苏青没有说尽,只是与其余两人交换了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尚穆沉声道:\"借大清之力护国,更要守住自主根基。待下次修约时,须得争取人口流通限制条款。\"

刀侬攥紧银藤杯,沉声道:\"不必等下次!今日盛会便联名请愿,既谢大清庇佑,也坦诚相告藩属忧虑,恳请顾全守土护族的难处。\"

苏青点头默许。

礼乐声起,舞姬持灯入场。摇曳烛光中,三人神色凝重,眉间隐忧未散。

随着钟磬声渐歇,九十九席座无虚席,殿外忽传来尖细高呼:\"皇上驾到——\"

话音未落,殿前广场顿时响起一片衣料摩擦与甲胄碰撞之声。

蒙古王公、西藏郡王、藩属使臣、朝廷大臣们纷纷撩起袍摆,身姿伏跪如稻浪倾倒。

轰然声响中,数百名身着深灰制式劲装的特勤局侍卫如潮水般涌入。

玄色身影踏着侍卫让开的通道缓步走来。

登基九载,弘历眉眼愈发深邃,举手投足间尽是上位者的从容。

待登上高台主座,才抬手虚扶:\"诸位远来辛苦,不必多礼。\"

弘历话音甫落,全场齐刷刷起身,衣袂与甲胄轻响回荡在秋空之下。

九月的风掠过殿前广场,卷着几片薄云缓缓游走,日头忽地被厚重云层吞入,汉白玉阶上的光影骤然暗了几分。

方才那场别开生面的开幕仪式,仓促启用的代用国歌、稍作修改的旗帜,虽未达到弘历预期。

但看着满场臣民与藩邦使臣惊叹的神情,弘历知晓,这场前所未有的创举,已足够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弘历立在高台之上,目光如炬扫过窃窃私语的人群,忽而开口。

\"如今,齐聚一堂,便是一家人!

朕此前断言满汉回蒙藏同属炎黄子孙,共称中华民族,想必有人心中存疑——凭什么说我们是同源同根?\"

弘历抬手抚过鬓边黑发,又指向台下众人,\"答案就在你我身上!\"

望着满场屏息的臣民与藩邦使臣,弘历踏前半步:\"且看这相同的黄皮肤、黑头发!

自上古至今,无论身在中原腹地,还是雪域高原、大漠边疆,我们生来便带着这般印记。

这不是巧合,而是血脉相连的铁证!\"

弘历声浪激荡:\"山川阻隔造就了语言风俗的差异,满人的弯弓、汉人的笔墨、回人的商队、蒙人的牧歌、藏人的经幡,看似不同,实则同根。

因为我们头顶同一片苍穹,脚踏同一方厚土,这黄皮肤下流淌的,永远是炎黄子孙的热血!

从今往后,无论来自何方,我们皆是堂堂正正的华人!\"

弘历目光扫过台下震撼的众人,心中暗自思量着前世所学的历史教训,武力征伐至多换来表面臣服,唯有重塑意识形态,才能构建真正稳固的统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