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 第206章 年财政收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户部尚书苏琦手持账册,躬身奏道:“启奏皇上,过去一年新政推行成效显着,财政收支态势向好。”

苏琦清了清嗓子,朗声道:“自蒙古设五省、大小金川平定后,各地民心渐稳。

因继续推行免税政策,田赋收入降低至1400万银元。

然西南、北地贸易逐渐频繁,加之安南、朝鲜新附之地商路畅通,商税增至3700万银元。

关税收入达到2100万银元,因新增五口通商口岸,西洋商人往来增多,涨幅明显。

受益于人口刺激政策及改革持续推进,盐政收入1300万银元。

外贸司积极拓展海外贸易航线,创收1600万银元。”

弘历端坐龙椅,指尖轻叩扶手,静静聆听。

殿内大臣们或垂首侍立,或捻须颔首,脸上多是波澜不惊——近年新政推动下财政逐年向好,这般增长已在众人预料之中,唯有几位新晋官员眼中闪过一丝惊叹,旋即又恢复了肃然。

苏琦语气愈显昂扬:“中华银行户部分红700万、中华交通银行分红200万,合计900万银元,两行新增百余处分行,业务覆盖扩大。

旧币重铸获利900万银元,因新币流通率已达九成,预计未来铸币收入将会下降。

矿产改制收入仅有1000万银元,较去年大幅下降,因易开采矿场多已转让股权。

金川、蒙古两地运回白银8000万银元,为平定两地所获。

审计追缴贪腐款项500万银元,发行国债收入1.3亿银元,为补充财政主动募集,其他杂项收入300万银元。

经详细核算,全年财政总收入共计3.4亿银元!”

话音落定,朝堂依旧静穆。

几位老臣交换了个眼神,嘴角噙着淡淡的了然——数字虽然可观,但尚不及去年收入。

弘历抬手示意,沉声道:“支出情况如何?”

苏琦忙翻出支出账目:“岁出方面,官员俸禄4500万,含蒙古五省、金川地区及土地局新增官员俸禄。

赈济各地灾荒用银800万,官道改造与水利工程耗资4500万,新增水泥路2000里,其中民间商人承揽路段占据六成。

移民事务全年投入4000万,迁往蒙古、金川、安南、朝鲜及关外的百姓累计达690万。

为阻断天花传播,组织沿海百姓接种疫苗花费500万。

支持土地局购买民间土地,户部支出1亿(土地上市募集资金专项用于购地,未计入户部收入),入股中华交通银行花费4000万。

军费开支增幅较大,共计1.05亿银元,其中官兵俸禄3900万,新式战船建造2000万,大小金川之役3500万,蒙古平叛1300万,琉球海战400万,年底与倭国海战900万,其他支出500万。”

苏琦朗声总结:“全年总支出3.77亿银元,超支3700万。

叠加去年结余3亿,国库现储银2.63亿!”

户部尚书苏琦奏报完毕,殿内一时鸦雀无声。

大臣们对那“超支”二字并无过多异动——毕竟今年大小战事不断,国库尚能有此存银,已是难能可贵的幸事了。

兵部尚书傅鼐随后出列奏道:“皇上明鉴,大小金川之役、蒙古平叛、琉球海战等战事虽耗银甚巨,却换得西南、北疆、东海长治,实乃长远之利。

如今新军战力渐增,火器改良持续推进,来年国力必再添几分。”

户部尚书苏琦亦补充道:“臣等已着手节流,拟削减不必要开支,优先保障军饷与民生用度。

且去年结余尚厚,国库暂稳,足以支撑新政运转。”

内阁首辅张廷玉躬身道:“皇上,眼下虽有超支,然各项新政已见成效,商路畅通、税源渐丰,假以时日,财政自会转好。臣等当协力撙节,不负圣望。”

弘历微微颔首,朗声道:“既如此,诸位当尽心履职,既要保新政顺遂,亦需严控开销。

传谕各部门,凡非急务之费,一概从简,务必守好国库根基。”

众臣齐声应道:“臣等遵旨!”

弘历对过去一年政绩突出的官员论功行赏——或加官或赐金,受赏者叩首谢恩,殿内一时喜气融融。

随后,弘历宣布散朝,转身返回养心殿,户部尚书苏琦捧着账册紧随其后。

刚进养心殿,苏琦便躬身奏报内务府收支情况:“皇上,过去一年内务府收入较为可观。皇家一号旗下皇家御酿、中华香烟等产品创收3500万银元。

中华银行、交通银行分红合计900万银元,各地贪腐抄家得银600万,杂项收入400万,全年共进账5400万银元。”

苏琦顿了顿继续补充道:“入股中华交通银行4000万银元,特勤局与国安局支出450万,新式火枪、火炮及弹药采购1200万。

举办华人运动会累计花费200万(剔除收支),建造中华公共图书馆耗资200万,工部研制经费400万银元。

南洋特别经费200万,教育专项经费100万,内务府日常开销100万,其他杂项100万,全年总支出6950万银元。”

苏琦最后道:“去年内务府结余7550万,叠加今年收支相抵,现计有结余6000万银元。”

弘历听后朗声笑道:“皇家一号果然没让朕失望,真是国之支柱!”

说着,弘历看向苏琦吩咐道,“传朕旨意,赏皇家一号公司总经理卢继光黄金万两,再赐‘国之栋梁’牌匾一块,以彰其功。”

稍作停顿,弘历又补充道:“另外,皇家一号公司旗下中华各公司的总经理、总工程师,也各赏黄金千两,赐‘国之基石’匾额,勉励他们再接再厉,为皇家产业尽心效力。”

苏琦躬身应道:“臣遵旨,这就去安排。”

待苏琦离开,养心殿的静谧刚没过片刻,殿外便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国安局局长陈霄一身便服,神色凝重却难掩兴奋地闯了进来,跪地急报。

“启奏皇上,大喜!”

弘历抬眉:“何事如此急切?”

陈霄朗声道:“倭国那边有了突破性进展!我局密探在倭国民间暗中运作,借粮价高涨、物资紧缺之机,煽动各地藩属百姓对德川幕府的不满,爆发数百起小规模骚乱,各地藩主们也纷纷向幕府施压。

德川吉宗内外交困,终于撑不住了,已于七日前正式签署条约!眼下,东海水师正押着首期赔款,沿航线返回,不出五日便能抵京!”

弘历眼中闪过一丝亮色,指尖在案几上轻轻一顿。

“哦?德川吉宗倒是比预想中识趣。”

此番国内接连战事,权衡利弊后弘历只令水师炮轰沿海港口、封锁东京湾、断绝商路,原以为至少需要数月,才能逼得他低头,没想到这才半月有余,便有了结果。

陈霄补充道:“密探传回消息,倭国诸藩本就对幕府积怨颇深,我军封锁令下,各地粮草断绝、民生凋敝,正好让不满情绪彻底爆发。

德川吉宗若再不签约,恐怕藩主们就要联手逼宫了。”

弘历颔首,嘴角勾起一抹淡笑:“看来,德川幕府的日子也不好过。

既无坚船利炮抗衡我水师,又无粮草物资安抚民心,不低头又能如何?”

弘历指尖轻叩御案,目光投向窗外,语气中带着几分笃定:“这赔款一到,国库的压力也能缓一缓了。

正好可填补今年的超支,余下的还能投到蒙古新军整编与水师建设上——既扬了国威,又解了燃眉,倒是一举两得。”

稍作停顿,弘历看向陈霄。

“传朕旨意,北海水师、东海水师上下各赏三个月俸禄,国安局参与倭国事务的密探,论功行赏,不可亏待。”

陈霄躬身应道:“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