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刘禅为相父加寿自己却想躺平 > 第942章 土地兼并为甚、司马以商举债扩军备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42章 土地兼并为甚、司马以商举债扩军备战

司马昭也是笑着起身说道。

“父皇,这次您该放心他了吧。”

“今日我当他面说出夜枭在长安之事,这孙礼要真是诸葛亮的暗探,那他必会有所动静,至少也会想办法将消息传去长安让诸葛亮有所防备。”

“我就说过孙礼很可靠,您还非要试他。”

“之前河内要是没有他出手相救,儿子我都要被刘金所俘,他要是汉军的暗探,河内那一战他就会将军捉了送给刘金,再说……!”

司马昭抬眼看了司马懿一眼。

“诸葛亮杀了他的全家,他怎么可能是诸葛亮的暗探,那诸葛亮就是再英明会收拢人心,可他也只还是一个人,可这世上岂有这种别人灭他满门还在为别人做事之人。”

“父皇,孙礼他没毛病!”

司马懿说道。

“今日之同盟明日未必不是死敌,此时之臣属也未必不是明日之叛臣,一切要小心为上。”

“朕也是担心诸葛亮。”

说着司马懿就看向中常侍说道。

“发去各家的诏令,各世家有何反应?”

中常侍说道。

“有些人很是不满,说先有库债未还、现又以皇家之名借钱借粮,私下说陛下这是要掏空他们有家业,还有人说……说……!”

“说什么!”

中常侍看着司马懿投来阴厉的眼神立时说道。

“还有人说,早知这样还不如支持汉军或当年的魏军。”

司马懿一把将棋盘挥向地上。

“鼠目寸光之辈!”

“等到汉军打来他们还能像在大梁一样作威作福吗,诸葛亮可是要按田亩收税的,当初朕立国之初就免掉他们各大世家的田税,他们才能如此富有,真是忘恩负义之辈!”

中常侍吓的立时跪倒于地。

连司马昭也是立时起身不敢说话!

司马懿愤愤说道。

“当初朕为了收拢人心而免去大族之田亩税,只收那些平民的田税,当时也未多想,可现在却是自食恶果。”

“平民百姓交不起田赋都把田地挂在那些大族名下,而那些大族也是来者不拒。”

“短短数年时间,整个中原就失去了数百万亩良田,报上来的田亩之数也是一年少过一年;只是徐州一个陈家,田地从原来的八万亩数年之内就上涨到三十七万亩,现在整个广陵郡一多半的土地都是他陈家的私产,而我大梁朝廷却只能征收那剩下的一小半田税。”

“世家对土地的兼并如此严重!”

“再这样下去我大梁将无粮可养军队,这些忘恩负义之徒忘了当初他们是靠谁才发家超过那些老士族。”

“当初还真不如诸葛亮那种重查田亩之法,将大量田亩分到平民手中,最后虽得罪众世家,可最少能养军队不用去向他们借钱借粮。”

司马昭拱手对着司马懿小心说道。

“父皇,要不要我派人将这些不听话的世家大族给灭掉两家以警示众人!”

“唉……!”

司马懿长叹一声。

“现在不是时候,本想统一天下之后再与他们计较,可如今已是尾大不掉,处之难也!”

“世家各家有众多子弟在朝廷或军中任职,现在对世家动手无异于引起内乱,现在不能动!”

“那当如何办!”

司马懿说道。

“他们不贪吗,那好朕就给他们更多好处。”

说着司马懿就对中常侍说道。

“传诏尚书台,通告我大梁全境,凡向国家借债之人可以大梁每年商税做为担保,一年三成利,为期三年,到时不还由举债之大家接手各地商路关口、收商税抵扣其债。”

司马昭大惊。

“陛下,商税是朝廷命脉,不可啊!”

“田税已失控制,再让世家染指商税,大梁危也!”

司马懿却是看向司马昭说道。

“你不是说过吗,不许以重利别人不会跟我们同乘一船。”

“我以商税将这些世家再次与我大梁绑紧在一起,到时诸葛亮的大军攻来,他们也要拿出全力对抗汉军,要不然之前朕答应他们的田地、库债、还有商税,他们一样也别想得到。”

“哼!”

“到时说不定连吃下去的众多土地田亩都要吐出来。”

“要知道诸葛亮可不会像我对他们如此客气。”

司马昭想着司马懿所说,好像是想通了其中关键。

“父皇的意思是……!”

司马昭看着司马懿的眼神,一拱手说道。

“儿子明白了,此事我亲自去办,再为父皇筹集数十万金和几十万粮草不成问题。”

说着司马昭就退了下去。

数日之后,梁国就开始以各地商道的商税来引众世家出钱出粮扩充军备。

此时于睢阳城内一座最大的茶楼之上。

十几个大小家族的家主将整个茶楼包下,聚在一起没有丝竹歌舞,而是聚在一起密语。

“王老先生,你是我们睢阳之中领头的大家,您的儿子还是我大梁的大司农,他肯定知道一些消息。”

“这朝廷下令以商税做抵押向各家举债,这事到底行不行。”

“要是不行我们就等等再说,要是行,我们也可以先行举债,怎么这睢阳也是我们的地方,您老总不能看着外人先得了便宜。”

那被称为王老先生之人看起来已有七十余岁,满头白发,却是整理的整整齐齐,一丝不苟。

在听到旁边之人问起,老者才慢慢睁开眼睛说道。

“刘家主,就你性急。”

“我儿虽是大司农不假,可他只是管理朝廷收支之事,这以商税做抵押举债之事,他也不甚清楚。”

“要我说你们也别太着急,先看看风向。”

“现在朝廷才刚刚下诏,各地大家想要收到消息也要在数日之后,我们身处帝都得到的消息都是最快,上面只算三成利你们着急什么,稍安勿躁。”

那被叫做刘家主之人说道。

“您老的意思是?”

老者看向众人之中一人说道。

“李家主,你家儿郞不是多有在军中任职之人,听说你的儿子都做到了建威将军。”

“怎么!”

“洛阳、弘农前线听说多有变动,他就未从边境给你送来一些有用的消息?”

众人纷纷看向那人。

那被称为李家主之人说道。

“犬子是来过一些家书,说汉军最近几个月一直在弘农、洛阳边境生事,弄的局势很是紧张,双方小股兵马对战不下数十次。”

那人说着看向那老者。

“您老的意思是,陛下此次以手中命脉商税举债所为、与汉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