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快穿:男配不做大怨种 > 现代被人欺负的可怜炮灰五十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现代被人欺负的可怜炮灰五十五

苏晓指尖停在泛黄的书页上,马良笔下的水车仿佛在纸间转动,溅起的水花恍惚间和童年记忆里的画面重叠。“那时候奶奶坐在藤椅上,手里总攥着蒲扇,讲到马良帮村民画耕牛时,还会模仿牛叫逗我笑呢。”她抬头看向周教授,眼里闪着细碎的光,“您看这插画里的茅草屋,和奶奶老家的房子一模一样,连房檐下挂的玉米串都画得像极了。”

周教授在桌边坐下,接过书翻了两页,笑着点头:“老故事里藏着老日子的影子,这些旧书啊,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藏在心里的回忆匣子。”他指着书里一处褪色的批注,“你看,前主人还在这儿写了‘愿每个孩子都有支神笔’,说不定当年也有个像你一样的孩子,听着大人讲这个故事长大。”

林小满端来两杯晾好的薄荷水,放在两人手边:“刚泡的薄荷水,加了点蜂蜜,你们尝尝。”她看着苏晓捧着书不放的模样,补充道,“要是喜欢,咱们可以把这些故事整理到记忆馆的故事本里,以后来参观的小朋友,也能听苏晓讲马良的故事。”

苏晓立刻点头,把书小心地放在桌上:“好呀好呀!我还能加上奶奶讲的细节,比如马良画的饼,奶奶说闻着就像村口张婶家烙的葱油饼,香得能把邻居家的狗都引来。”话音刚落,门口传来自行车铃铛声,陈阳推着车走进来,车筐里放着个铁皮盒子,还有一卷电线。

“刚去五金店买了些零件,咱们馆里那盏老台灯不是接触不良吗?今天正好修修。”陈阳把铁皮盒子放在桌上,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各种型号的螺丝和灯泡,“对了,我还在旧货市场淘到个好东西。”他从车筐里拿出一个木质相框,边角打磨得光滑,上面还刻着简单的花纹,“这相框看着有些年头,修一修正好能放奶奶织毛衣的照片。”

苏晓凑过去摸了摸相框,眼睛亮晶晶的:“陈阳哥哥,这个相框好漂亮!等修好台灯,咱们就把照片装进去,摆在纪念册旁边。”

陈阳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没问题,咱们先修台灯。”他从工具箱里拿出螺丝刀,走到展柜旁,小心地把老台灯取下来。这盏台灯是奶奶留下的,金属灯杆上有些氧化的痕迹,灯罩是磨砂玻璃做的,上面印着几朵小小的雏菊,以前苏晓写作业时,奶奶总用它给她照亮。

林小满帮着递工具,周教授则在一旁看着,时不时提点几句:“小心点拧螺丝,别把灯杆上的花纹弄坏了,这老物件可经不起折腾。”苏晓也搬来小凳子,坐在旁边认真看着,偶尔帮陈阳递块擦布,把拆下来的小零件小心翼翼地放在纸巾上。

没过多久,台灯就修好了。陈阳插上电源,按下开关,暖黄色的灯光立刻照亮了展柜,灯罩上的雏菊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温柔。苏晓看着亮起来的台灯,轻声说:“和以前一样亮,奶奶要是看到,肯定特别开心。”

正说着,门口传来脚步声,赵叔提着个布袋子走进来,脸上带着笑容:“听说你们在修老物件,我也来凑个热闹。”他打开布袋子,里面是一个小小的木制风车,叶片是彩色的,“前几天给邻居家孩子做的,想着苏晓可能也喜欢,就多做了一个。春天风大,挂在门口,风一吹就转,看着就热闹。”

苏晓接过风车,跑到门口挂起来。春风吹过,风车的叶片飞快地转动起来,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彩色的叶片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赵叔,谢谢您!风车真好看!”苏晓跑回来,拉着赵叔的衣角,“您看咱们馆里的薄荷也长出来了,等夏天到了,咱们就能泡薄荷茶喝了。”

赵叔摸了摸后脑勺,笑着说:“那感情好,到时候我再来给你们修修桌椅,咱们馆里的东西都是老物件,得好好爱护。”他目光扫过展柜里的纪念册,又说,“对了,我前几天在修车铺收拾东西,翻出个旧算盘,想着说不定能放在馆里当展品,就带来了。”说着,他从布袋子里拿出一个红木算盘,珠子是黑色的,算珠之间的木杆有些磨损,但依旧光滑,“这算盘可有年头了,我年轻时候学修车算账,就用的它,后来换了计算器,就把它收起来了。”

周教授接过算盘,仔细看了看:“这算盘是好东西,红木做的,保存得还这么完整。以前家家户户都有算盘,现在很少见了,放在馆里正好能让年轻人看看以前的算账工具。”他拨了拨算珠,发出清脆的“噼里啪啦”声,“你听这声音,多清脆,比计算器有意思多了。”

苏晓也好奇地拨了拨算珠,问周教授:“周爷爷,您会用算盘算账吗?能不能教我呀?”

周教授笑着点头:“当然能,咱们先从最简单的加法学起。”他耐心地教苏晓怎么定位,怎么拨珠,苏晓学得很认真,没多久就学会了算简单的加减法。林小满和陈阳、赵叔在一旁看着,偶尔也跟着学两句,馆里满是算珠的清脆声和大家的笑声。

中午的时候,张奶奶提着个食盒走进来,里面装着刚做好的青团。“春天吃青团,一年都清清爽爽。”张奶奶把青团分给大家,“有豆沙馅和肉松馅的,你们都尝尝。”

苏晓拿起一个青团,咬了一口,软糯的外皮裹着香甜的豆沙,满口都是春天的味道。“张奶奶,您做的青团真好吃!比外面买的还香。”

张奶奶笑着说:“喜欢就多吃点,家里还有,不够我再给你们送。”她看着馆里的风车和亮着的台灯,又说,“咱们馆里越来越热闹了,这才像个家的样子。对了,我昨天去公园,看到樱花开了,特别好看,等周末有空,咱们带苏晓去看樱花吧?”

大家都点头同意,苏晓更是高兴得跳了起来:“太好了!我还没见过樱花呢,奶奶以前说过,樱花像天上的云朵,落在地上像粉色的地毯。”

周末很快就到了。一大早,张奶奶就提着个野餐篮来到记忆馆,里面装着水果、点心和她做的三明治。陈阳骑着自行车,带着苏晓,林小满和周教授、赵叔则步行,几个人说说笑笑地往公园走去。

公园里的樱花开得正盛,粉色的樱花挂满枝头,微风一吹,花瓣纷纷落下,像一场粉色的雪。苏晓跑到樱花树下,伸手接住飘落的花瓣,脸上满是惊喜:“真的像奶奶说的一样,像粉色的地毯!”

大家在樱花树下铺好野餐垫,张奶奶把食物一一拿出来,周教授则拿出相机,给苏晓和大家拍照。陈阳帮苏晓折了一支开得正好的樱花,插在她的头发上,赵叔则在一旁给大家讲他年轻时候在公园玩的趣事,说那时候没有这么多游乐设施,大家就爬树、放风筝,照样玩得很开心。

苏晓坐在野餐垫上,一边吃着点心,一边听大家讲故事,偶尔还会捡起地上的樱花花瓣,夹进随身携带的小本子里。她看着身边的每个人,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虽然奶奶不在了,但这些爱她的人,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一直陪伴着她,给她温暖和力量。

下午的时候,大家又一起去了附近的书店。周教授给苏晓买了几本新的儿童故事书,林小满则给她买了一套彩色画笔,让她可以在故事本上画插画。陈阳还特意给她买了一个樱花形状的书签,上面刻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回到记忆馆时,天已经快黑了。苏晓把今天捡的樱花花瓣小心地夹在纪念册里,又把新买的书签夹在《神笔马良》里,然后坐在台灯下,开始在故事本上写今天的经历。她写道:“今天和小满姐姐、周爷爷、张奶奶、赵叔、陈阳哥哥一起去看了樱花,樱花真漂亮,像粉色的雪。大家还陪我吃了野餐,给我买了新书和画笔,我很开心。我知道,奶奶一定在天上看着我,她也会为我开心的。以后我要把更多的故事写在故事本里,把大家的爱和温暖都记下来,传递给更多的人。”

林小满走进来,看着苏晓认真写字的模样,轻轻摸了摸她的头:“写累了就早点休息,明天还要上学呢。”

苏晓抬起头,笑着说:“小满姐姐,我不累,我想把今天的事都写下来,以后翻看的时候,就能想起今天的快乐了。”

周教授也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本旧相册:“今天拍的照片,我洗出来了,咱们把它装在陈阳修的相框里,摆在馆里。”他把照片递给苏晓,里面有苏晓在樱花树下的笑脸,有大家一起野餐的场景,还有每个人的单人照,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温暖和快乐。

苏晓接过照片,小心地把奶奶织毛衣的照片装进木质相框里,放在台灯旁边,又把今天拍的照片整理好,放在纪念册的后面。她看着展柜里的老物件、纪念册、新照片和亮着的台灯,还有门口转动的风车,心里满是幸福。

日子一天天过去,记忆馆里的故事还在继续。薄荷长得越来越茂盛,夏天的时候,大家就用它泡薄荷茶喝;风车在门口转了一个又一个春天,见证了记忆馆里的每一个温馨瞬间;老台灯一直亮着,照亮了苏晓写作业的身影,也照亮了每一个来记忆馆参观的人的心。

苏晓也渐渐长大,她学会了整理老物件,学会了给来参观的人讲故事,还学会了用算盘算账。她把奶奶的故事,把记忆馆里每个人的故事,都写进了故事本里,让更多的人知道,在这个小小的记忆馆里,藏着这么多温暖的爱与回忆。

每当有人问起苏晓,记忆馆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时,她总会笑着说:“记忆馆是我的家,这里有我最爱的奶奶的回忆,有很多爱我的家人,这里的每一件老物件,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温暖和力量。是记忆馆让我知道,爱永远不会消失,回忆永远不会褪色,而这些爱与回忆,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勇敢地长大,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每一天。”

窗外的樱花又开了,粉色的花瓣落在记忆馆的门口,风一吹,带着淡淡的花香,飘进馆里,落在纪念册上,落在老台灯旁,也落在苏晓的心里。记忆馆里的灯光亮着,温暖而明亮,就像这里的爱与回忆,永远不会熄灭,永远照亮着每一个人的心房。

樱花落尽时,记忆馆门口的薄荷已长得齐膝高,翠绿的叶片层层叠叠,风一吹就送来清清凉凉的香气。苏晓每天放学都会绕到后院,蹲在薄荷丛旁拔草,指尖蹭到叶片,满手都是淡淡的薄荷味,她总忍不住凑到鼻尖闻闻,像藏了一小捧春天在手里。

这天傍晚,苏晓正给薄荷浇水,听见门口传来“吱呀”一声推门声,转头一看,是个背着帆布包的老奶奶,头发花白,手里攥着个旧布包,站在门口有些局促。“姑娘,这里……是记忆馆吗?”老奶奶的声音有些沙哑,目光在馆里的展柜间打转,像是在找什么。

林小满刚整理完新收来的老物件,连忙走过去扶老奶奶坐下,倒了杯晾好的薄荷水:“奶奶,您请坐,这里是记忆馆,您是来参观的吗?”

老奶奶接过水杯,手指摩挲着杯沿,沉默了一会儿才开口:“我听老街坊说,这里能放老物件,还能听老故事……我这儿有个东西,想找个地方放着,也想跟人说说它的事儿。”说着,她慢慢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个褪色的蓝布手帕,手帕中间绣着一朵小小的栀子花,针脚有些歪歪扭扭,却看得出来绣得很用心。

苏晓凑过去,看着手帕上的栀子花,眼睛亮了亮:“奶奶,这手帕真好看!是您自己绣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