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快穿:男配不做大怨种 > 现代被人欺负的可怜炮灰一百二十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现代被人欺负的可怜炮灰一百二十四

陈月禾坐在爷爷的书桌前,指尖轻轻拂过《本草纲目》泛黄的扉页,林晚阿姨娟秀的字迹仿佛还带着当年的温度。窗外,桂花树枝繁叶茂,细碎的金黄花瓣在风中轻轻摇曳,落在窗台上,像撒了一层碎金。她翻开爷爷的日记,紧挨着那句“酒已封存,只待故人归”的,是一张夹在纸页间的旧照片——那是爷爷和林晚阿姨、赵叔叔、周叔叔年轻时在知青点的合影。照片里的爷爷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工装,笑容青涩却明亮,林晚阿姨扎着两条麻花辫,眉眼间满是温柔,赵叔叔和周叔叔站在一旁,眼神里藏着对未来的憧憬。

照片的边角已经有些磨损,背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一九七三年桂花开时,与晚晚、建国、志强于知青点。”陈月禾摩挲着这行字,忽然想起林晚阿姨说过,当年离开知青点时,她和爷爷约定,每年桂花开都要互寄一张照片,可后来信件中断,这个约定也没能延续。她拿出手机,翻出前几天和林晚阿姨、赵叔叔、周明宇在桂花树下的合影,照片里的林晚阿姨鬓边别着桂花,笑容温和,赵叔叔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沉淀,周明宇眼中带着对父辈的敬意。陈月禾把两张照片放在一起,新旧时光在这一刻重叠,仿佛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对话。

接下来的日子,陈月禾一边跟着老中医学习草药知识,一边整理爷爷的行医笔记。笔记里的字迹时而工整,时而潦草,想来是爷爷有时在灯下细细记录,有时在采药途中匆忙写下。其中一页详细记录了治疗小儿急病的药方,旁边画着几株草药的草图,标注着“雨后采撷最佳,晒三日方可入药”,陈月禾认出,这正是当年王大爷孙子生病时,爷爷用的那副药。她按照笔记上的记载,去后山辨认草药,柴胡、黄芩、金银花……爷爷在笔记里描述的“叶呈卵形,边缘有锯齿,味微苦”的特征,与眼前的草药一一对应。

有一天,陈月禾在整理笔记时,发现了一张夹在里面的处方单,上面的字迹娟秀,竟是林晚阿姨的笔迹。处方单上写着几味草药,下方备注着“治风寒咳嗽,煎服时加两颗红枣”。陈月禾忽然想起赵叔叔说过,林晚阿姨当年也跟着爷爷学过一些草药知识,想来这是当年林晚阿姨帮爷爷整理药方时写下的。她拿着处方单来到桂花树下,仿佛看到了半个世纪前,爷爷在桌前记录草药功效,林晚阿姨在一旁帮忙誊写药方的场景,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们身上,空气中满是桂花和草药混合的清香。

深秋时节,山里的气温渐渐降低,陈月禾开始准备冬储的草药。她按照爷爷笔记里的方法,将采来的草药分类晾晒,在院子里搭起了一排排竹架,上面挂满了柴胡、当归、甘草等草药,五颜六色的草药在阳光下晾晒,散发出淡淡的药香,与桂花的甜香交织在一起,别有一番韵味。附近村里的人听说她在传承爷爷的医术,时常有人来咨询草药知识,陈月禾总是耐心地为他们解答,有时还会免费为老人诊脉,开一些简单的药方。

这天,村里的李奶奶带着小孙子来到望月山房,小孙子咳嗽了好几天,吃药也不见好转。陈月禾仔细为孩子诊脉,又询问了症状,想起爷爷笔记里林晚阿姨写的那张处方单,便按照上面的记载,为孩子配了草药,叮嘱李奶奶煎服时一定要加两颗红枣。三天后,李奶奶特意来到山房,笑着对陈月禾说:“月禾啊,你可真厉害!按你给的药方煎药,孩子的咳嗽已经好了,真是谢谢你了!”陈月禾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这不仅是自己的功劳,更是爷爷和林晚阿姨当年留下的智慧。

入冬后,山里下了第一场雪,漫山遍野银装素裹,望月山房的院子里也积了一层薄薄的雪。陈月禾坐在窗前,看着雪花落在桂花树上,枝头的金黄与白雪相映,格外好看。她收到了林晚阿姨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件亲手织的毛衣,天蓝色的,上面绣着一朵小小的桂花。包裹里还有一封信,林晚阿姨在信里说:“月禾,天气冷了,给你织了件毛衣,希望能为你挡挡风寒。我这几天整理旧物,发现了当年你爷爷写给我的信,虽然只有几封,却都是珍贵的回忆。等明年开春,我想再回望月山房,和你一起整理你爷爷的笔记,也想再看看那棵老槐树。”

陈月禾捧着毛衣,心里满是感动,她立刻给林晚阿姨回信,告诉她山里的雪景很美,爷爷的笔记整理得很顺利,还说已经开始筹备“望槐亭”的建造,等明年桂花开时,一定能让她看到一个崭新的亭子。她把信寄出去后,又拿起爷爷的日记,翻到其中一页,上面写着:“雪落山房,晚晚畏寒,今日上山砍了些柴,以备冬日取暖。愿她在城里一切安好,不受寒冻。”陈月禾看着这句话,眼眶湿润了,爷爷的思念,跨越了半个世纪的风雪,依旧温暖动人。

春节临近,陈月禾开始打扫山房,准备过年。她把爷爷的书房擦拭得一尘不染,将那些老物件一一摆放整齐,又在院子里挂起了红灯笼。赵叔叔打来电话,说他和家人商量好了,春节要带着老伴一起来望月山房过年,想尝尝陈月禾酿的桂花酒,看看山里的年俗。周明宇也发来信息,说他把父亲的日记整理成了电子版,已经发到了陈月禾的邮箱,还说春节期间会带着母亲来看望她,顺便把父亲当年留在知青点的一个旧木箱带来。

除夕夜,望月山房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赵叔叔和老伴带来了城里的糕点和水果,周明宇和母亲带来了亲手包的饺子。林晚阿姨因为身体原因没能赶来,却寄来了一大盒她亲手做的桂花糖,还有一段视频,视频里的林晚阿姨笑着说:“月禾,建国,明宇,祝你们新年快乐!等明年桂花开,我一定来和大家一起吃饺子、喝桂花酒。”

大家围坐在桌旁,桌上摆满了菜肴,还有陈月禾酿的桂花酒。赵叔叔端起酒杯,感慨地说:“守义老弟,今天我们在你家过年,喝着你酿的酒,吃着团圆饭,你要是在,一定很高兴。”周明宇的母亲看着桌上的桂花糕,眼眶微红:“志强当年总说,望月山房的桂花糕是世上最好吃的,今天尝到了,果然名不虚传。”陈月禾给每个人都添了酒,轻声说:“爷爷,大家都来看你了,我们一起过年。”

饭后,大家坐在院子里烤火,赵叔叔说起了当年在知青点过年的场景。“那时候条件苦,过年只能煮一锅饺子,守义老弟把仅有的几块腊肉都分给了大家,自己只吃饺子皮。”赵叔叔叹了口气,“现在日子好了,可当年的情谊却越来越珍贵。”周明宇的母亲补充道:“志强总说,当年过年,他和守义、建国一起在雪地里跑,比谁踩的脚印深,现在想起来,真是难忘。”

陈月禾听着他们的讲述,忽然想起爷爷日记里的一句话:“年味儿,是和亲人朋友在一起的温暖,是苦日子里的甜。”她起身走进书房,拿出爷爷的日记,念给大家听。“一九七二年除夕,与建国、志强围炉夜话,无酒无肉,却胜似人间美味。晚晚寄来的桂花糖,分而食之,甜入心扉。愿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念到这里,陈月禾的声音有些哽咽,大家也都沉默了,炉火噼啪作响,映着每个人眼中的泪光。

开春后,山里的积雪渐渐融化,草木抽出新芽,望月山房的院子里也冒出了嫩绿的小草。陈月禾按照约定,开始筹备“望槐亭”的建造。她联系了村里的木工,按照爷爷日记里描述的样子,设计了亭子的图纸——六角形的亭子,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着青瓦,柱子上刻着桂花图案。赵叔叔得知后,特意从城里赶来,帮忙挑选木材,监督施工进度。

“守义老弟当年说,亭子要建在老槐树下,既能遮风挡雨,又能看到远处的山景。”赵叔叔指着老槐树的位置,对木工说,“就建在这里,地基要打牢,用料要实在,不能辜负了守义老弟的心愿。”陈月禾看着赵叔叔忙碌的身影,想起爷爷当年和他一起找迷路的周叔叔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情谊,就像老槐树的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

施工期间,周明宇带着母亲再次来到望月山房,还带来了父亲当年的旧木箱。打开木箱,里面除了几件旧衣物,还有一个铁皮盒子,盒子里装着几封书信和一张存折。“这是我爸当年的工资存折,”周明宇说,“我妈说,我爸当年总把工资攒起来,说要留着回望月山房和陈叔叔他们喝酒,可没想到,直到去世也没能用上。”周明宇的母亲拿起一封信,信是爷爷写给周叔叔的,上面写着:“志强,桂花开了,酒已酿好,等你来喝。知青点的老槐树又长高了,晚晚寄来的照片我看了,她一切安好。”

看着这封信,周明宇的母亲忍不住哭了:“志强当年收到这封信,高兴了好几天,一直念叨着要回去,可那时候工作忙,孩子又小,总没能成行。”陈月禾握住她的手,轻声说:“周阿姨,没关系,现在亭子快建好了,以后每年桂花开,我们都在这里聚,就像爷爷他们当年约定的那样。”

林晚阿姨也在四月初赶来了望月山房。她刚下车,就直奔老槐树下,看着正在建造的望槐亭,眼中满是欣慰。“守义的心愿,终于要实现了。”林晚阿姨抚摸着老槐树粗糙的树干,“当年他说,等亭子建好了,要在亭子里放一张石桌,几张石凳,我们可以在这里下棋、聊天,看日出日落。”陈月禾笑着说:“林阿姨,石桌石凳都已经准备好了,等亭子完工,我们就可以在这里喝茶、赏槐了。”

望槐亭建成的那天,阳光明媚,村里的很多人都来道贺。亭子的柱子上刻着“望槐思故人,桂香忆旧年”的对联,是赵叔叔亲手写的。林晚阿姨、赵叔叔、周明宇和他的母亲坐在石桌旁,喝着桂花茶,聊着当年的往事。陈月禾拿出相机,拍下了这温馨的一幕,她想,这张照片,一定要夹在爷爷的日记里,让爷爷也能看到。

夏天的时候,李娟和编辑带着出版的新书来到了望月山房。书的封面是望月山房的桂花树下,林晚阿姨、赵叔叔、周明宇和陈月禾的合影,书名叫做《桂香萦绕望月山》。“这本书出版后,反响特别好,很多读者都说被里面的故事打动了。”李娟递给陈月禾一本签名书,“我们还收到了很多当年知青的来信,他们说,这本书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陈月禾翻开书,里面收录了爷爷的日记片段、林晚阿姨和赵叔叔的讲述、周明宇父亲的日记节选,还有很多当年的老照片和现在的实景照片。书中的文字朴实而温暖,记录着那段艰苦却充满温情的岁月,记录着跨越半个世纪的情谊与等待。“谢谢你们,”陈月禾眼眶微红,“你们让爷爷和他朋友们的故事,被更多人记住了。”

林晚阿姨也翻开书,看到当年自己送给爷爷的《本草纲目》的照片,还有那张夹在日记里的旧合影,泪水再次模糊了双眼。“这本书,是对我们青春最好的纪念。”林晚阿姨说,“等我回去,要给身边的老朋友们都送一本,让他们也看看,我们当年的故事。”

转眼又到了桂花开的季节。望月山房的桂花再次绽放,香气弥漫在整个山谷。林晚阿姨、赵叔叔、周明宇和他的母亲如约而至,还有很多读过《桂香萦绕望月山》的读者,也特意赶来望月山房,想看看书中描写的桂花、山房和望槐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