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太康年间,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的乡野间流传着一则令人闻之色变的说法:“阳羡三害,猛虎、蛟龙、周处。”
彼时,猛虎盘踞南山,噬食牲畜、残害行人;蛟龙潜藏长桥之下,兴风作浪、吞噬舟船;而这“三害”之中,最让百姓忌惮的,却是年少轻狂的周处。
谁也未曾想,这位被乡人视作祸患的少年,终将在岁月的磨砺与自我的救赎中,蜕变为西晋朝堂上鞠躬尽瘁的忠臣,用生命谱写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
周处,字子隐,生于三国末期的吴郡阳羡。
其祖父周宾曾为吴国咨议参军,父亲周鲂更是吴国名将,以断发诈降诱杀魏将曹休的奇计名震江东。
出身将门的周处,自幼便身材魁梧、力大无穷,且喜好驰骋田猎、练就一身好武艺。
然其父早逝,缺乏庭训的周处,少年时性情顽劣,横行乡里,“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
他常常单骑出行,纵马踏坏庄稼,或是聚众斗殴,欺凌弱小,阳羡百姓对其畏之如虎,却敢怒而不敢言。
彼时的周处,虽骄横跋扈,却并非天性顽劣,只是少不更事,不知己之所为给乡邻带来的深重苦难。
一日,周处行至乡间,见老幼皆面带愁容,便随意拉住一位老者问道:“如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何众人反面带忧色?”
老者见是周处,先是畏惧,继而壮着胆子答道:“三害未除,何乐之有?”
周处追问“三害”为何,老者答道:“南山猛虎,长桥蛟龙,再加之你,便是我等百姓的三大祸患。”
闻听此言,周处如遭雷击,这才知晓自己在乡人心目中竟与猛虎、蛟龙并列,成为祸患之源。
年少气盛的他,内心既有羞愤,更有幡然醒悟的决心。
他沉吟片刻,对老者说道:“若只是这三害,我便能为乡邻除去它们。”
老者闻言,连忙劝道:“你若能除去三害,便是阳羡百姓的再生父母啊!”
周处说到做到,当即孤身前往南山。
他身背强弓劲弩,手持利刃,在密林之中搜寻猛虎踪迹。
数日之后,终于遭遇那只残害生灵的猛虎。
猛虎咆哮着扑来,周处毫不畏惧,侧身闪避之际,张弓搭箭,一箭正中猛虎要害,随后上前补刀,终将猛虎斩杀。
乡邻见周处真的除掉了猛虎,无不欢欣鼓舞,却也暗自揣测,他能否战胜更为凶猛的蛟龙。
斩杀猛虎之后,周处马不停蹄,前往长桥之下,准备诛杀蛟龙。
蛟龙不同于猛虎,性喜水,力大无穷且极为狡猾。
周处身着铠甲,手持长矛,纵身跃入水中。
蛟龙见有人来袭,当即掀起巨浪,张开血盆大口扑向周处。
周处与蛟龙在水中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搏斗,时而潜入水底,时而浮出水面,长矛与蛟龙的利爪、利齿相撞,水花四溅,声震四野。
这场搏斗持续了三日三夜,阳羡百姓见周处与蛟龙迟迟未出,皆以为他已葬身鱼腹,纷纷奔走相告,相互庆贺,庆幸“三害”皆除。
然而,就在百姓欢庆之际,周处拖着疲惫的身躯,手持蛟龙的首级,从水中走出。
他本以为自己除去了两害,会得到乡邻的感激与拥戴,却见众人非但没有喜悦,反而面露失望之色。
这一刻,周处彻底明白了,在乡邻心中,自己这一害,远比猛虎与蛟龙更为可怕。
巨大的失落与羞愧涌上心头,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改过自新的决心。
周处深知,若想真正除去自己这一“害”,必须潜心向学,重塑品性。
他听闻吴郡有两位名士——陆机与陆云,二人学识渊博、品行高洁,便千里迢迢前往吴郡,欲拜二人为师。
彼时陆机外出未归,周处便见到了陆云。
他向陆云坦诚自己年少时的过错,说道:“我如今已年过二十,荒废了太多时日,想要改过自新,却又担心为时已晚。”
陆云闻言,对周处的坦诚与决心颇为赞赏,他劝慰道:“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你如今幡然醒悟,想要修身养性,这正是可贵之处。况且,一个人只要立定志向,坚持不懈,就不必担心名声不能彰显。”
陆云的一番话,如拨云见日,让周处豁然开朗。
他留在陆云身边,潜心研读儒家经典,学习诗书礼仪,“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
在陆云的悉心教导与自身的刻苦努力下,周处的品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不再是那个横行乡里的恶少,而是变得谦逊有礼、宽厚待人,且心怀天下,立志要为国家、为百姓建功立业。
数年后,周处学成归来,不仅学识大增,更养成了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品格。
他的转变,让阳羡百姓刮目相看,也为他日后步入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归晋后,西晋朝廷听闻周处的才名与品行,征召他为新平太守。
新平郡地处西晋西北边境,与羌人接壤,境内民族矛盾尖锐,治安混乱,百姓深受其苦。
周处到任后,并未急于用兵,而是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与羌人的诉求。
他推行安抚政策,善待羌人部落,化解民族隔阂,同时严明法度,惩治奸邪,整顿吏治。
在他的治理下,新平郡“戎夏怀德,士庶悦服”,边境得以安宁,百姓安居乐业。
周处也因此声名鹊起,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不久,周处调任广汉太守。
广汉郡积案繁多,许多案件拖延数十年未能审结,百姓怨声载道。
周处到任后,亲自查阅卷宗,明察秋毫,“详其枉直,一朝决遣”,很快便将所有积案处理完毕,且件件公正合理,无人不服。
他在任期间,清正廉洁,体恤民情,深受广汉百姓的爱戴。
因政绩卓着,周处被征召入朝,历任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职。
御史中丞负责监察百官,职权重大,也极易得罪权贵。
但周处素来刚正不阿,不避权贵,只要发现官员有违法乱纪之事,便直言弹劾,毫不留情。
当时,西晋皇室成员、外戚权贵凭借权势,多行不法之事,朝廷大臣大多敢怒而不敢言。
周处却无所畏惧,先后弹劾了一批权贵,包括梁王司马肜的亲信。
他的公正无私,赢得了朝中正直之士的敬重,却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西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氐人齐万年在关中起兵反叛,聚众十余万,攻城略地,声势浩大。
西晋朝廷多次派兵镇压,均以失败告终。
一时间,关中震动,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朝廷商议再次派兵征讨,梁王司马肜因与周处素有嫌隙,便借机推荐周处为建威将军,跟随安西将军夏侯骏率军前往关中平叛。
朝中大臣深知此行凶险,且司马肜心怀不轨,纷纷劝说周处推辞此事。
有人劝道:“你家中有老母需要赡养,可上书朝廷,以孝为由推辞出征。”
周处却答道:“忠孝不能两全,如今国家有难,我岂能只顾自家私情?”
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只想着为国分忧,平定叛乱,保护百姓。
周处深知司马肜的为人,也明白此行大概率是九死一生,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
临行前,他对友人说道:“我此去,必当以死报国。若能平定叛乱,虽死无憾;若不幸战死,也无愧于国家与百姓。”
他将母亲托付给友人照料,随后便率领军队奔赴关中。
军队抵达关中后,夏侯骏与司马肜果然心怀叵测,处处刁难周处。
齐万年得知周处前来,曾对部下说道:“周处昔日在新平郡时,威名远扬,如今他率军而来,锐不可当。但若他得不到援军支持,孤军奋战,我们便可将其击败。”
元康七年(公元297年)正月初四,司马肜命令周处率领五千士兵,进攻齐万年的七万大军。
周处深知敌我兵力悬殊,寡不敌众,便向司马肜请求援军,说道:“敌军兵力数倍于我军,若没有援军,此战必败无疑。”
然而,司马肜却置若罔闻,坚决拒绝了周处的请求,逼迫他立即出兵。
周处明白,司马肜是想借齐万年之手除掉自己,但他身为将领,岂能临阵退缩?
他毅然率领五千士兵,奔赴战场。出发前,周处的士兵们尚未进食,司马肜却下令催促进军。
周处深知此去必死,他抚摸着腰间的佩剑,慷慨激昂地对士兵们说道:“今日一战,我们以寡敌众,大概率难以生还。但身为军人,当为国捐躯,战死沙场,乃是荣耀之事。愿与诸位一同死战,以报国家!”
士兵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周处,与敌军决一死战。
战斗打响后,周处身先士卒,手持长矛,冲入敌军阵中。
他奋勇杀敌,所向披靡,士兵们也紧随其后,奋勇拼杀。
从清晨到日暮,周处率领士兵们与敌军展开了惨烈的激战,斩杀敌军数以万计。
然而,敌军人数众多,源源不断地涌上战场,而周处期盼的援军却始终没有出现。
士兵们渐渐体力不支,伤亡惨重,箭矢也即将耗尽。
有人劝周处突围,寻找援军,但周处却摇了摇头,说道:“我受国恩,奉命出征,岂能临阵脱逃?今日便是我以身殉国之日!”
他继续率领残余的士兵,与敌军展开最后的搏斗。
最终,周处力竭战死,时年四十九岁。
周处战死的消息传回洛阳,朝野上下一片震动。
那些曾经被周处弹劾过的权贵,暗自庆幸,而正直之士则无不悲痛惋惜。
百姓们听闻周处战死的噩耗,也纷纷落泪,感念他改过自新、为国捐躯的壮举。
西晋朝廷为表彰周处的忠勇,追赠他为平西将军,谥号“孝”。
后来,晋惠帝又下诏,将周处的灵位供奉于太庙,以彰显他的功绩与忠节。
周处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他从一个被乡邻唾弃的“恶少”,历经自我救赎与潜心向学,蜕变为一位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贤臣;又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死报国,成为一名令人敬仰的忠臣烈士。
他的转变,印证了“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古训;他的忠勇,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家国情怀。
千百年来,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激励世人改过自新、向善向美的精神典范。
而他刚正不阿、为国捐躯的品格,更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楷模。
周处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一个人无论过去如何,只要有改过自新的决心与行动,便能重塑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而心怀家国、坚守正义,纵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必将名垂青史,为后人所敬仰。
时至今日,那片名为阳羡的土地之上依旧留存着诸多和周处息息相关的历史遗迹,其中最为着名的当属周王庙以及斩蛟桥这两处所在了。
这些地方不仅仅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古迹而已,它们更是承载着无尽岁月沉淀下来的厚重记忆,让后世之人得以在此缅怀这位传奇人物曾经创造过的辉煌事迹,并从中汲取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而关于周处本人所经历过的那些曲折离奇且充满戏剧性色彩的故事,则早已经跨越了时间长河的限制,成功地冲破了不同时代之间存在的重重壁垒束缚。
它宛如一颗散发着耀眼光芒并镶嵌于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里头的璀璨明珠一般,始终都在持续不断地鼓舞鞭策着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华夏儿女们勇敢无畏地向前迈进,无论遇到怎样艰难险阻也绝不轻言放弃;同时还要坚定不移地守住自己内心深处那份最初始的纯真善良本心,永远保持住对正义公平事业的执着追求信念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