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热饭的温度
七月的阳光像融化的金子般倾泻在新星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薛明义站在自家阳台上,眯着眼睛望向小区门口。每天早上七点半,总能看到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结伴走出小区,往东边的市委机关大院方向走去。
“老李今天又拄拐杖了。”薛明义叹了口气,转身对正在厨房忙碌的妻子阮小月说,“他那风湿腿,一到阴雨天就疼得厉害,还非得走十分钟去机关食堂吃饭。”
阮小月擦了擦手上的水珠,走到丈夫身边:“可不是嘛,昨天张姐还说,上周下大雨,她差点在去食堂的路上滑倒。”
薛明义在宝城市居住以来,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看着那些和自己父母年纪相仿的老邻居们每天为了吃口热饭来回奔波,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小月,我有个想法。”薛明义突然转身,眼睛亮了起来,“咱们社区空着的那间活动室,能不能改造成一个餐厅?专门服务这些老同志。”
阮小月惊讶地睁大眼睛:“你?开餐厅?”她伸手摸了摸丈夫的额头,“不会吧?你都这把岁数了开什么餐厅?”
薛明义笑着抓住妻子的手:“我主要是找点事情做而已。”
接下来的半个月,薛明义忙得脚不沾地。他先是说服了社区居委会,以象征性的租金租下了那间闲置的活动室。然后挨个拜访社区里有烹饪特长的退休老人,组建了一支“银发厨师团”。装修、采购、办证,每一项工作他都亲力亲为,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在商业局跑项目的日子。
七月一日清晨,农历五月初九,黄历上写着“宜开业”。薛明义站在“新星社区餐厅”的招牌下,深吸一口气,揭开了蒙在招牌上的红布。十一点整,第一批客人就来了——是社区里最年长的几位老人,他们好奇地探头张望。
“老薛啊,你这真能吃饭?多少钱啊?”拄着拐杖的李大爷扯着嗓子问。
薛明义笑着搀扶老人入座:“李叔,八块钱管饱,您想吃多少都行!”
餐厅窗明几净,四十张圆桌铺着淡蓝色的桌布,每张桌子中央摆着一小盆绿萝。墙上的小黑板用粉笔写着今日菜单:红烧狮子头、红烧肉、宫保鸡丁、小炒肉、清炒时蔬、番茄蛋汤等12个菜,主食有米饭、花卷、水饺、炒米饭。
十一点,餐厅正式开始营业。薛明义系着崭新的白色围裙站在门口迎客,阮小月则在收银台负责登记。令他没想到的是,市政府退休的张处长和老伴竟然成了第一批正式顾客。
“老薛,听说你开了个餐厅,我们特地来捧场!”张处长满意地点点头,“环境不错嘛,比机关食堂温馨多了。”
薛明义连忙引导两位老人入座:“张处长您太客气了,尝尝我们的菜合不合口味。”
当第一盘热气腾腾的红烧狮子头端上桌时,张处长的眼睛一亮。
“老伴,你快尝尝!”张处长激动地拍着桌子,转头对薛明义说,“小薛,你们这厨师是哪请的?这手艺绝了!”
阮小月笑着解释:“是我们社区的老周师傅,以前国各饭店大厨呢。”
张处长二话不说掏出手机:“我得叫老刘他们过来,机关食堂那猪食他们吃了半辈子,该换换口味了!”
不到半小时,原本安静的餐厅突然热闹起来。一群穿着讲究的老人陆续涌入,很快就把六张桌子挤得满满当当。薛明义手忙脚乱地加椅子、添餐具,后厨的老周师傅额头冒汗,锅铲都快抡出火星子了。
“薛老板,青菜快没了!”
“老薛,再加十个花卷!”
“米饭见底了!”
此起彼伏的喊声让薛明义既欣喜又慌张。他没想到开业第一天就如此火爆,准备的三百人份食材眼看就要见底。更让他意外的是,这些退休老干部们丝毫没有往日的架子,像普通老人一样谈笑风生,甚至有人主动帮忙端菜收拾碗筷。
中午十二点半,最后一位客人满意地擦着嘴离开时,餐厅的食材已经所剩无几。薛明义看着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整整三百二十六位顾客,远超他的预期。
“老周,下午咱们得加量。”薛明义擦着额头的汗水对厨师说,“按五百人准备吧。”
四位临时请来的厨师和六服务员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工作餐,薛明义正准备加入他们时,餐厅门又被推开了。一个身材挺拔的领导带着一个年轻人走了进来,薛明义抬头一看,手里的筷子差点掉在地上。
“赵……赵书记?”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来人正是市委书记赵军民,那个在电视新闻里经常出现的面孔。
赵军民穿着朴素的浅蓝色衬衫,没有领导视察时常见的前呼后拥,只有秘书跟在身后。他微笑着环顾餐厅,目光最后落在薛明义身上:“老薛我来你这里吃顿饭。”
薛明义慌忙起身,手在围裙上擦了擦:“赵书记好!您怎么……”
赵军民自己找了张空位坐下,“刚才去机关食堂,发现平时坐满退休老同志的区域空了一大半,一打听才知道都跑到您这来了。我就想来看看,到底是什么美味有这么大吸引力。”
薛明义紧张得手心冒汗:“赵书记,我们这就是个社区小餐厅,哪能和机关食堂比……”
“哎,群众用脚投票最真实。”赵军民摆摆手,“给我也来份你们这的招牌菜吧。”
薛明义亲自去后厨盛了一份饭菜——红烧排骨、蒜蓉空心菜、紫菜蛋花汤,外加一个松软的花卷。他紧张地站在一旁,看着赵军民夹起一块排骨送入口中。
赵军民咀嚼的动作突然停住了,眉头微蹙。薛明义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这排骨……”赵军民缓缓开口,“炖得恰到好处,肉质酥烂却不失嚼劲,酱汁也入味。”他又尝了口空心菜“火候掌握得好,清脆爽口。老薛啊,你们这厨师不简单。”
薛明义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笑容:“是我们社区的老周师傅的手艺,他做了四十年厨师。”
赵军民边吃边问:“你们这收费多少?”
“八元一位,不限量,还能打包。”
“这么便宜?”赵军民惊讶地放下筷子,“这排骨在市面上可不便宜,你们怎么维持的?”
薛明义解释道:“我们不图赚钱,就是想给社区老人行个方便。食材都是批量采购,加上老周他们这些退休厨师只要象征性的补贴,成本就能压下来。”
赵军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突然问道:“老薛,如果让你负责市委和政府两个机关食堂,再加上周边几个部门的干部餐,一共大概3500人左右的规模,你能应付吗?”
薛明义瞪大眼睛:“3500人?赵书记,您开玩笑吧?我们这最多坐四百多人……”
“别急。”赵军民笑了,“我是这么想的。市委每年可以投入300万资金,帮你们扩建场地、添置设备。早中晚三餐错峰供应,早餐6元,午晚餐9元,适当提高点价格保证质量。你觉得怎么样?”
薛明义脑子嗡嗡作响,这个提议太突然了。他转头看向妻子,阮小月也是一脸震惊。
“赵书记,我……我就是个退休老头,没想搞这么大……”薛明义结结巴巴地说。
赵军民正色道:“老薛,你解决了一个我们一直头疼的问题——如何让退休老同志吃上可口又实惠的饭菜。你的模式很值得推广。而且……”他压低声音,“机关食堂每年补贴850万,饭菜还老被投诉。”
就在这时,阮小月端着两杯热气腾腾的龙井茶走过来:“赵书记,您喝茶。”她悄悄捏了丈夫一下,“老薛,赵书记这么看重咱们,你还犹豫什么?”
薛明义看着妻子鼓励的眼神,又看看餐厅墙上“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标语,终于点了点头:“赵书记,我们试试看。不过得说好,饭菜质量必须保证,价格也不能涨太多。”
赵军民高兴地一拍桌子:“好!就这么定了!”
下午六点,赵军民如约再次来到餐厅。这次他不是一个人,而是带着十几位市委市政府的干部。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市委书记亲自站在餐厅门口指挥排队。
“大家注意,无论什么级别,一律排队!包括我在内!”赵军民的声音铿锵有力,“吃完饭自己洗碗,都是成年人了,别给服务员添麻烦。”
干部们面面相觑,但很快排起了整齐的队伍。薛明义看着这一幕,眼眶有些发热。他没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善念,竟然引来了如此大的改变。
晚餐结束后,赵军民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精致的木盒:“老薛,听说你喜欢普洱茶,这是我老同学从云南带来的,送你尝尝。”
薛明义连忙推辞:“赵书记,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
“别客气。”赵军民不由分说地把盒子塞进他手里,“就当是我替全市退休老同志谢谢你的心意。”说完,他转身离去,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
晚上回到家,薛海燕已经睡下。阮小月热好饭菜,和丈夫坐在餐桌前。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桌上,为简单的饭菜镀上一层银边。
“老薛,你想过会有今天吗?”阮小月轻声问。
薛明义摇摇头,给妻子夹了一筷子菜:“我就是看那些老人吃饭不方便……没想到会变成这样。”
阮小月笑了:“你啊,退休了反而更忙了。”
“忙点好。”薛明义望着窗外的月亮,“比闲着等死强。”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薛明义就起床了。他轻手轻脚地来到厨房,泡了一杯赵军民送的普洱茶。茶香氤氲中,他翻开笔记本,开始规划扩建餐厅的事宜。第一缕阳光照进来时,他已经在纸上画出了新的餐厅布局图。
阮小月起床看到丈夫专注的侧脸,会心地笑了。她知道,这个退休老人的新事业,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