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储君 > 第47章 壁画传奇 雕刻精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丹青未老千年色,斧凿犹存百代痕。\"当第一缕晨光刺破阿旃陀石窟的雾霭,李承乾一行已站在第十窟的壁画前。整面崖壁被朱砂与石绿染成流动的星河,佛陀说法图中,五百罗汉的袈裟在风中翻涌,每一道褶皱都像是被山风实实在在吹起的,连衣角扬起的弧度都带着呼吸感。

\"这不是壁画,是凝固的梵音。\"郭正一抚着石壁上的金粉痕迹,声音里带着颤音,\"您看这处,用金线勾出的佛光,在暗处会发出幽蓝的光——是用孔雀石粉调了鲛绡泪染的,当年波斯商人说这法子能让佛光照亮往生之路。\"他忽然指着罗汉的衣纹,\"这针脚般的细线,竟是用狼毫笔蘸着胶矾水画的,千年不裂,比长安西市的锦缎还结实。\"

李承乾的指尖悬在壁画前三寸处,不敢真的触碰。画中一位比丘尼正双手合十,她眉间的白毫用珍珠粉点就,在晨光里竟像真的在发光。\"这眼神,\"他轻声道,\"像极了长安大慈恩寺的辩机法师,当年玄奘大师译经时,他就是这般专注。\"比丘尼的僧袍边缘,藏着几簇极小的唐式兰草,叶片的卷曲弧度与大明宫御花园的兰草不差分毫。

王玄策举着油灯凑近角落,光晕里浮出一群模糊的影子:\"这是供养人的行列,您看中间那位戴幞头的,分明是咱们大唐的商旅。\"他用刀柄轻敲岩壁,\"听当地老僧说,当年开凿石窟时,有位姓王的长安商人捐了整船朱砂,画工便把他的模样留在了壁画里。商人腰间的蹀躞带挂着算袋与佩刀,正是贞观年间的样式。\"

李敬玄的画板上已铺陈开绚烂的色彩,他忽然指着飞天的飘带惊呼:\"陛下快看!这绿色用的是孔雀石,却混着咱们大唐的石青,两种矿物在光线下竟折射出七种颜色,像雨后的彩虹。\"他用指尖蘸了点清水,轻轻点在画纸上临摹的飘带处,\"您瞧,洇开的水渍都和壁画上的晕染一模一样,可见当年画师对水分的拿捏有多精准。\"

一行人转入十六窟,忽然被满壁的\"本生故事\"震住——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场景里,老虎的皮毛竟用真丝混着矿物颜料绘制,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能看到皮毛泛起的金属光泽。最奇的是太子的面容,竟带着几分中原人的轮廓,眼角的泪痣用银粉点就,在阴影里明明灭灭。

\"这泪痣是点睛之笔,\"王玄策解释道,\"当年有位大唐画工在此驻留,见当地少女多以泪痣为美,便把这习俗画进了壁画。您看太子的袈裟纹路,既有天竺的宝相花,又缠着长安的卷草纹,像条流动的丝绸之路。\"他俯身指向地面,\"这处岩石的原色被保留下来,当作老虎脚下的沙地,既省了颜料,又比手绘的多了份粗粝的真实。\"

郭正一忽然指着壁画背景的山峦:\"这皴法!是咱们大唐的'雨点皴',却比范宽的更显苍劲。您看这山石的棱角,像是被恒河的水冲刷了千年,刚硬里透着温润。\"山脚下的溪流里,竟画着几尾唐式锦鲤,鳞片用金粉勾勒,游动的姿态与曲江池里的锦鲤一般灵动。

行至十九窟,众人被一组立体雕刻吸引。中央的涅盘佛像长达十丈,佛陀的右手枕在耳下,左手自然垂落,衣纹如水波般从石床上漫下来,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最精妙的是佛陀的表情,眼尾微垂,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仿佛刚从永恒的禅定中醒来。

\"这佛像的开脸,\"李敬玄用折扇比划着,\"既有犍陀罗艺术的写实,又带着大唐的写意。您看这耳垂,比敦煌的佛像长了三分,却不显累赘,倒像是被恒河的水冲得愈发纯净了。\"佛像的袈裟褶皱里,藏着细小的梵文咒语,与长安兴善寺译经院的刻本一字不差。

李承乾绕着佛像踱步,忽然发现基座的莲瓣上刻着极小的汉字:\"贞观十五年,沙门玄奘过此,愿众生离苦得乐。\"字迹虽小,却笔力遒劲,带着《兰亭序》的飘逸。\"玄奘大师来过这里?\"他指尖抚过刻痕,仿佛触到了先人的温度。莲瓣边缘,还刻着半朵未完成的唐式菊花,显然是大师刻字时随性添上的。

王玄策点头:\"正是。大师当年在此抄经三月,离开时在涅盘像的衣角刻了朵大唐牡丹。\"他指着佛像右肩,那里果然有朵半开的牡丹,花瓣上的纹路与长安兴庆宫的牡丹别无二致,花心处还留着淡淡的凿痕,像是刻到一半忽然想起了什么,带着几分仓促的温柔。

转过佛坛,众人被一组飞天雕刻震住——二十余尊飞天凌空而舞,有的捧着莲花,有的提着灯盏,最中央的飞天竟抱着把五弦琵琶,琴弦用金线刻就,在暗处闪着微光。\"这琵琶的样式,\"郭正一瞳孔微缩,\"和咱们宫里的'九霄环佩'琴竟有七分相似,难不成是当年遣唐使带回来的?\"飞天的飘带上,缠着极小的同心结,结法正是长安闺阁中流行的\"永结同心情\"。

李敬玄忽然指着飞天的脚踝:\"您看这脚铃!用的是大唐的响铜,却铸着天竺的法轮纹,走动时会发出七种不同的音调。\"他话音未落,山风穿堂而过,铃音果然叮咚作响,与远处恒河的涛声应和,像谁在山腹里弹起了一曲跨越国界的歌。

守窟的老僧这时捧着贝叶经走来,经卷上绘着飞天献花图,画风竟与敦煌藏经洞的写经生有几分相似。\"当年有位长安来的比丘尼,\"老僧用梵语缓缓道,\"她教我们用狼毫笔勾线,用矿物颜料敷色。走时留下半卷《妙法莲华经》,我们便把她的样子画进了壁画。\"经卷的空白处,有几行娟秀的汉文批注,讲的是颜料调和的法子,末尾署着\"昙韵手书\",墨迹里还能看出当年研墨时混入的梅花香。

夕阳西下时,众人站在第二十六窟的入口。这座洞窟的穹顶绘着星象图,二十八宿的位置与长安观星台的记录分毫不差,只是在紫微垣的位置,多了一颗小小的星辰,旁边用梵文注着\"东方大唐\"。李承乾望着佛像的微笑,忽然觉得那笑意里藏着整个文明的智慧——包容、交融、超越国界的美。而他们的旅程,不过是在这智慧的长河里,激起了一朵小小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