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含量也下降到了40%左右。
如此一来,金星各地就开启了暴雨模式。
大量水蒸气在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就凝结为云层,这反射了大量太阳光,导致气温进一步下降,从而使得暴雨连连。
而暴雨不但清洗了原本残留的一些硫酸云,还使得金星地表的温度再度下降,同时在各地形成了湖泊,河流。
河流流经地表朝着最低洼处汇聚,形成了几个面积不算小的海洋。
这使得绿藻更容易繁衍开来。
半年后,金星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就下降到了不足20%,气温也下降到40度左右。
到了这个时候,项目组就开始在金星各处散播各种植物种子以及菌类孢子。
这是进一步建立生态循环圈的手段。
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就不投放特殊绿藻了。
而随着那些植物种子生根发芽生长起来,使得二氧化碳含量再度下降,但那些投放的菌类孢子繁衍开之后,则能够让那些绿藻,植物的尸体腐烂,将有机物转换为二氧化碳,防止大气里的二氧化碳进一步下降。
一年之后,整个金星除了海洋部分,可称得上是到处一片绿色,就这绿化面积,远超过蓝星了。
到了这个时候,项目组才开始将一些昆虫,水生物等等投放到金星。
一个月后,才开始投放一些小动物。
总之就这样,小动物之后投放体型更大的食草动物,最后才投放小型肉食动物,大型肉食动物,在金星上形成了一条较为完善的生物链。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圣河猴以及黑猩猩的培育都不算什么事情了。
此时的金星虽说经常还会出现暴雨,风暴,龙卷风之类的天灾,但就本质上来说,已经成为一个较为舒适的生态圈。
金星的气温现在大概也就是比蓝星的热带略微炎热一些,但南北极也逐渐形成了厚实的冰层。
大量灵长目动物被投放到了金星热带和温带之间的亚热带。
基本上是每种200对。
之后就要依靠它们自身进行繁衍了。
毕竟蓝星上现在不少灵长目都快绝种了,也不可能提供更多的种群了。
赵小侯看到金星生态圈的现状报告后,都有些怀疑过上几十万年或者上百万年,指不定金星上会出现智慧生物。
并不是说进化到一定程度的动物就不能继续进化成为其它类型的动物了,那需要时间罢了。
而这个时候,赵小侯终于将足以带着中子战星一起进行空间折叠跨越的原型机给造了出来。
实际上,他自己都感觉是大夏文明工程史上的奇迹。
要知道,那两颗中子战星里,质量最轻的也有1.4个太阳的质量!
像这样的星体,由于其庞大质量本身就会对四周时空造成剧烈影响,这也是为啥中子星的引力那么恐怖的原因。
而想要将这样质量的星体空间折叠跨越传出去,难度之大是可以想象的。
赵小侯刚研制出来的这个空间折叠跨越器,光是最初的短距离测试,每次都能消耗掉数量惊人的反物质。
并且光是蓄能就长达3个小时。
经过多番测试确定没有什么大问题之后,这台空间折叠跨越器就被装入了1号中子战星。
之后赵小侯等科研人员就搭乘着1号中子战星朝着远离太阳系的方向,开启了第一次空间折叠跨越实验。
而这第一次实验,光是蓄能就蓄了6个小时,然后随着一道轻微的亮光闪过,那颗中子战星就消失在原地。
等到1号中子战星能够重新观测到四周环境情况之后,赵小侯就亲自打开了量子通讯器朝着2号星际太空站报了平安,同时也顺手测定了1号中子战星现在的位置。
简单来说,这次空间折叠跨越,一口气跨越了0.6光年!
有一说一,这个距离已经相当优秀了。
唯一的问题就是落点的位置不算太好。
赵小侯原本准备在空间跨越之后,顺便考察一下落点附近的恒星系。
但落点附近最近的恒星系也有8光年之远。
所以赵小侯也就只能重新蓄能,6小时后,空间跨越回太阳系附近。
但,像这种需要蓄能6个小时的空间折叠跨越器,也就只能用在战略用途上了。
譬如大舰队的集体空间跨越,缩短远征路上消耗的时间,或者派遣殖民舰队等等之类。
如果想要将空间折叠跨越用在战斗里,那么蓄能超过30分钟都显得太笨拙了。
毕竟在战斗里,你要6个小时才能空间跨越一次的话,空间折叠跨越器对于中子战星的战力提升就比较小了。
不过话说回来,相对于中子战星这样质量庞大的星体而言,那些主力战舰,护卫舰就算是享福了。
因为同样这一款空间折叠跨越器,哪怕是削减体型,削减性能将其安装到主力战舰,护卫舰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由于质量上的巨大差异,不管是主力战舰还是护卫舰,都能够做到在蓄能20秒内进行空间折叠跨越。
并且最大能够做到跨越5光年的程度。
有一说一,这种速度的空间折叠跨越,已经可以做到在战斗中随时进行空间折叠跨越了。
毫无疑问,如果将大夏太空军所有战舰都安装这种空间折叠跨越器的话,那么太空军就将会成为机动力极为强悍,随时可以将任何一支主力舰队空投到敌人的母星面前。
但这个时候,想要做到这一点,难度绝对不小。
因为空间折叠跨越器现在的造价依然是昂贵无比。
太空军下了1000艘装有空间折叠跨越器的主力舰订单之后,足足一年都没有继续下订单。
没办法,这样一艘主力舰,整体造价基本上等于没有装空间折叠跨越器的主力舰10艘了。
太贵了,买不起啊。
至于装有空间折叠跨越器的护卫舰,太空军压根就没有下订单,原因还是因为太贵了。
有这钱,不如多买几艘普通主力舰了。
当然,即便只有1000艘空间折叠跨越能力的主力舰,对于太空军来说,也等于拥有了一支战略级的机动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