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回复,只是默默地拿起橡胶锤,塞进了新兵的工具包里,说道:“以后,这就是标准流程。”
与此同时,交通指挥中心。
林小满受邀担任顾问,负责分析“路面异常震动”对智能驾驶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汽车开始上路。
然而,智能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出现异常情况。
其中,路面震动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交通指挥中心决定聘请专家进行研究,而林小满,就是他们选中的人。
林小满接到邀请后,立刻投入了工作。
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走访了许多专家,并且亲自到路面上进行实地考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终于完成了一份报告。
报告的标题是:《关于城市呼吸频率与自动驾驶舒适度的相关性研究》。
报告的内容,通篇引用了市政手册、老工人笔记和儿童作文片段,唯独不提数据模型。
在评审会上,林小满的报告遭到了专家的质疑。
“林顾问,您的报告……是不是有点太过于感性了?”一位专家皱着眉头说道:“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科学的数据分析,而不是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林小满笑了笑,反问道:“请问,你们的算法,能分辨一个人是赶路还是散步吗?”
专家哑口无言。
散会后,林小满将原始录音导入交叉验证程序,发现全市七个铃铛悬挂点的风噪频谱,竟然与地下敲击高度同步。
她在结论页写道:“路不是被动的,它会学着走。”
与此同时,菜市场。
李素芬发现,最近菜场入口的黑铃响得特别勤快。
尤其是清晨五点半,总会有一阵微弱的共振。
李素芬不动声色,在自己的豆腐摊位角落,摆了一个小瓷碗,盛满了清水。
她每天都仔细观察着碗里的水,希望能发现一些端倪。
终于,有一天,她看见水面涟漪呈现出三组扩散波纹。
那一刻,她终于明白了。
有人在凌晨贴地敲击。
她没有去找人,而是每天提前半小时出摊,把豆腐压板摆在碗边,随水流节奏轻轻晃动,像是一种回应。
卖鱼的老张看到这一幕,忍不住笑着说道:“李素芬,你这是在干什么呢?神神叨叨的。”
李素芬笑了笑,说道:“有些事,做了才知道有没有用。”
水面上的波纹越来越明显,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豆腐压板也随之晃动,发出轻微的声响。
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那么自然。
这是一种无声的交流,一种无形的默契。
这,就是市井智慧的体现。
李素芬知道,她所做的,不仅仅是卖豆腐,更是在守护着这座城市的记忆。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走进了菜市场。
周志明打开电脑,熟练地点击水务系统学习模块日志,一行行代码在他眼中飞速闪过。
他要查清楚,最近系统里,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周志明的指关节因为用力过度而泛白,他死死盯着电脑屏幕。
密密麻麻的代码如同潮水般涌来,又在他锐利的目光中分崩离析。
水务系统学习模块的日志,像一本被胡乱涂抹的草稿,记录着他试图理解却又无法掌控的“异变”。
当他看到“节律锚定V2.1”时,眉头狠狠跳了一下,这玩意儿竟然自己进化了?
更让他震惊的是,系统不仅能精准识别赵工那鬼画符一样的手绘图特征,还能预测未来72小时内的共振风险点!
这简直是开了挂!
他立刻调出预测地图,五个鲜红的高概率区域,像五把尖刀,直直刺入他的眼帘。
放大一看,周志明倒吸一口凉气——这不就是吴小雨那丫头片子在节点图上标记过的耦合节点吗?!
“嘶——有点意思。”他心里暗骂一句,这帮家伙,搞得什么飞机?
周志明的第一反应是封锁这个“节律锚定”功能,这玩意儿太邪乎了!
但当他鼠标悬停在“禁用”按钮上时,屏幕突然弹出一个实时反馈:
“当前管网稳定性提升19.3%,源自外部节奏补偿效应。”
19.3%!
周志明的手僵住了。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这意味着整个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性得到了显着提升。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退出了操作界面。
犹豫片刻,他在内部通讯群里发了一条消息:
“下周巡检重点:留意地面是否有新刻痕。”
发送完毕,他关掉电脑,起身走到窗边。
外面华灯初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
他点燃一支烟,看着远处灯光闪烁的摩天大楼,喃喃自语道:“这城市…越来越有意思了。”
而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响了起来,屏幕上显示着“于佳佳”三个字。
他接起电话,还没等他开口,就听到于佳佳略带兴奋的声音:“老周,告诉你个好消息……”
于佳佳深吸一口气,精致的妆容也难掩她眼底的疲惫。
智慧城市年度发布会?
呵呵,更像是资本家们粉饰太平的舞台。
要不是为了德云社和麦窝社区那点可怜的资源,她才懒得来。
主办方笑容可掬地把她请上讲台,一口一个“于总”,听得她直犯恶心。
“接下来,有请德云社经纪人,麦窝社区合伙人,于佳佳女士,为我们介绍‘铃铛计划’的社会价值!”
台下掌声稀稀拉拉,显然,没人对一个相声社团搞的城市公益项目抱有太大期望。
于佳佳接过话筒,嘴角扬起一个职业假笑。
ppt遥控器在她手中转了个圈,她轻轻按下。
大屏幕亮了,却是一片空白。
只有一行字,刺眼地悬在正中央:
“此刻,全城有多少人在走路?”
台下一片哗然,有人交头接耳,有人甚至发出了嗤笑。
“搞什么?ppt都不会做吗?”
“德云社的人,果然不靠谱。”
于佳佳置若罔闻
她再次按下遥控器。
“播放。”
音响里,突然爆发出一种奇妙的声音——那是风铃的声音,但不是一个,不是两个,而是成百上千个!
五百个风铃,以最原始的方式,和鸣。
它们的声音各不相同,有的清脆悦耳,有的低沉沙哑,有的甚至带着一丝锈迹斑驳的古老味道。
但它们汇聚在一起,却构成了一曲独特的城市交响乐。
在风铃声中,还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脚步声,或轻快,或沉重,或匆忙,或悠闲。
车轮碾压地面的声音,那是城市动脉的律动。
孩子们跳皮筋的节奏,那是童年记忆的碎片。
这些声音,与风铃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和谐。
三分钟,整整三分钟,于佳佳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任由这些声音在会场中回荡。
时间仿佛凝固了,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仿佛生怕打扰到这美妙的旋律。
突然,大楼里的感应灯开始闪烁。
不是规律的闪烁,而是随着音频的节奏,忽明忽暗,仿佛在呼吸。
起初,只是零星的几盏灯,但很快,整个大楼的灯都加入了这场无声的合奏。
灯光与声音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光影效果。
“啪!”
一个刺耳的声音传来,是主持人慌忙切断了电源。
整个大楼瞬间陷入黑暗,只有舞台上的几盏应急灯发出微弱的光芒。
台下一片惊呼,有人破口大骂,有人则吓得尖叫起来。
于佳佳微微一笑,转身走下讲台。
她没有解释,没有道歉,甚至没有看任何人一眼。
她只是在后台的留言簿上,用娟秀的字体写下了一句话:
“最好的传播,是让人忘了你在传播。”
然后,她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会场,留下了一群面面相觑的“精英人士”。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端,林小满正坐在电脑前,目光灼灼地盯着屏幕。
经历了上次的“声音入侵”事件后,她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
她开始怀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怀疑声音的意义,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
直到有一天,她偶然听到了一位老奶奶哼唱的童谣。
那首童谣,她从未听过,但却莫名的感到亲切,仿佛是来自遥远记忆深处的呼唤。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声音不仅仅是数据,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传承,一种连接。
她决定重启“活着的声景网络”,但这一次,她改变了策略。
她不再采集数据,而是将上传权限开放给所有市民。
她在注册页面设置了唯一的规则:每次上传必须附上一句“我为什么录这个声音”。
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生音,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看似简单的改变,却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仅仅一天时间,就有数千条音频涌入平台。
老人拍打晾晒的棉被的声音,那是对阳光的感恩,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摇晃空水瓶的声音,那是对青春的迷茫,对未来的憧憬。
环卫工扫帚划过地砖的声音,那是对城市的守护,对责任的担当。
这些声音,或许微不足道,或许平淡无奇,但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反映了城市的脉搏。
其中,最热门的一条音频,是一个年轻的父亲录制的。
音频的内容很简单,只是敲门的声音。
但配上的文字却让人动容:
“我爸以前敲三下才进门,现在我也这样。”
林小满在后台看到,这些声音的频谱,竟自发地聚合成类似三击的节奏骨架。
她突然意识到,这些看似随机的声音,其实都遵循着某种内在的规律,都在无形中传承着某种文化密码。
她关闭了分析面板,只留下了一句公告:
“你们不是用户,是路的一部分。”
在城市的另一个角落,吴小雨正面临着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抉择。
中考志愿填报截止日期越来越近,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劝她报考重点高中的理科班。
“你成绩那么好,不读理科太可惜了!”
“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才能改变命运啊!”
班主任的话,句句在理,也充满了关怀。
但吴小雨却犹豫了。
她回家翻出了那本誊抄成册的手稿,那里面记录着陈伯教给她的所有知识,记录着她对城市震动的理解。
她在封面上写下了《城市震动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