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将墙壁的实时震动转化为旋律,与乐器演奏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
然而,就在乐曲演奏到高潮时,后台突然接入了一段远程音频——
那是来自丙三井盖的共振回响!
原来是赵工悄悄地将线路连接到了井盖上,让丙三井盖的声音也融入到了乐曲之中。
刹那间,整个剧场都沸腾了,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那一刻,那堵墙仿佛真的开口说话了,它用自己的声音,向所有人诉说着它的历史,它的记忆,它的情感。
吴小雨主导的“声音滑道二期”工程正式启动,这一次,她大胆地采用了全新的“可调谐阻尼结构”,这种结构既能有效地降低噪音,又能保留特定的频率传递,让人们在享受舒适环境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城市的声音。
验收当日,吴小雨特意邀请了赵工来体验。
老人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着滑道传来的声音。
片刻之后,他摇了摇头,说道:“太干净了,不像路了。”
团队成员顿时慌了手脚,难道他们辛辛苦苦研发的新技术,竟然失败了吗?
吴小雨却笑了笑,胸有成竹地说道:“没关系,我早就准备好了。”
她走到控制台前,轻轻地按下一个按钮:“模式三——早市版。”
瞬间,滑道中涌出了一阵嘈杂而充满活力的声音——脚步声、车流声、小贩的吆喝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节奏,仿佛将人们带到了热闹的老巷清晨。
赵工的眼角微微抽动了一下,他拄着拐杖,轻轻地敲击了三下地面,满意地说道:“这还差不多。”
许嵩听说“地耳计划”后,专程来到于佳佳的办公室,想要拜访她。
他刚刚退掉了一场商业演出,想要沉下心来,做一张真正属于自己的专辑——一张名为“城市心跳”的概念专辑。
于佳佳并没有直接给他提供任何资源,只是淡淡地说:“跟我来。”
她带着许嵩,沿着七年来“地耳计划”采集声音的路线,走了一遍。
全程,她都禁止许嵩说话,只是让他用心去听,用脚去感受。
最后一站,他们来到了步行街东口的丙三井盖旁。
于佳佳停下脚步,用鞋跟轻轻地叩击了三下井盖。
许嵩若有所思地蹲下身子,将手掌贴在井盖上,仔细地感受着。
“这儿……” 他喃喃自语道,“有鼓点。”
回去之后,许嵩把自己关在录音室里,没日没夜地工作。
他将丙三井盖的共振采样编入了自己的主打歌《青石记》中,并在副歌部分,加入了赵工当年敲击军鼓的录音。
歌曲上线当日,评论区瞬间被刷屏:“我妈说这节奏像她小时候巷子里打更的声音!”
于佳佳站在窗前,看着手机屏幕上如潮水般涌来的评论,嘴角微微上扬。
“叮铃铃……” 手机再次响起,她看了一眼来电显示,接通了电话。
“喂,哪位?”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佳佳,是我,老爷子……”
于佳佳的表情瞬间变得严肃起来,她走到窗边,拉开了窗帘,眺望着远方的天空。
“老爷子,您有什么事吗?”
“清明快到了……” 老爷子的声音顿了顿,“我想去看看那块青铜地雕……”
于佳佳沉默了片刻,轻声说道:“好,我陪您去。”
电话挂断,于佳佳望着窗外,
清明时节雨纷纷,但今年的阳光格外眷顾人间。
老爷子雷打不动,清晨一套太极拳舞毕,踱步至步行街东口。
那块熟悉的青铜地雕,如今已是“丙三生命节点·国家级城市感知示范点”,崭新的铭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他颤巍巍地伸出手,抚摸着这块承载着城市记忆的青铜,熟悉的震动如老友般回应着他的触碰。
正欲转身离开,却被一群孩子吸引住了目光。
孩子们围坐在地雕旁,人手一个酷炫的降噪耳机,跟着节奏,小手拍得那叫一个热烈。
一个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年轻老师笑眯眯地走过来:“老先生,这是我们学校的音乐融合课,孩子们正在感受城市的心跳呢!”
老爷子驻足,侧耳倾听。
那旋律,他再熟悉不过,正是那三下清脆的叩击声,被巧妙地融入其中,带着岁月的沉淀和新生代的活力。
他欣慰地笑了笑,没打扰孩子们,拄着拐杖,轻轻地在地面上敲击了三下,仿佛是与老朋友最后的告别,然后悄然离去。
远处,于佳佳、林小满、吴小雨并肩而立,沐浴着金色的朝阳,望着这座在时代浪潮中奔涌的城市。
没有人说话,但她们知道,脚下的路,正轻轻地跳动着,那是城市的心跳,也是她们的希望。
于佳佳看着老爷子离去的背影,嘴角微微上扬。
林小满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吴小雨则拿出手机,不知道在捣鼓些什么。
突然,吴小雨惊呼一声:“我去!这什么情况?”
于佳佳看着吴小雨手机屏幕上的内容,眉头微微皱起。
“怎么了?小雨。”林小满也凑了过来,金丝边眼镜在阳光下反射出一道光芒。
吴小雨脸色有些难看,指着屏幕上的几张截图:“中学那边炸锅了,家长联名投诉,说咱们的‘城市感知课’是‘玄学洗脑’,要求学校取消课程!”
“玄学洗脑?”于佳佳冷笑一声,把手机揣回兜里,“这帮家长,懂什么叫城市的心跳?”
她抬头看向林小满:“林老师,怎么看?”
林小满推了推眼镜,沉静地说:“解释没用,得让他们自己听见。”
“正合我意!”于佳佳”
说走就走,三人立刻行动起来,当然,还少不了咱们的“节奏老炮”赵工。
第一站,下水道井盖。
赵工蹲下身子,掏出他那根用了几十年的听诊器,熟练地往井盖上一贴。
“听!”赵工眯起眼睛,一脸严肃,“这底下的水流,不正经!有杂音,肯定有堵塞!”
于佳佳举起录音笔,对着赵工:“赵工,用您专业的‘焊缝听诊法’,给大伙儿讲讲,这井盖底下的门道。”
赵工清了清嗓子,对着录音笔,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开始了他的“下水道听诊教学”:“这声音啊,就像人生,有的地方顺畅,有的地方堵得慌。得用心听,才能知道哪里该疏通,哪里该下猛药!”
吴小雨则在一旁,架起她的专业设备,开始解析井盖的结构振频。
“这个井盖的材质是球墨铸铁,振动频率在300赫兹左右,如果出现异常频率,就说明结构出现了问题。”她对着镜头,用专业的术语解释道。
林小满站在一旁,闭上眼睛,感受着从井盖上传来的震动。
“这声音,带着一点点的忧郁,像是被城市遗忘的角落,渴望被关注。”她缓缓说道,仿佛一位生音的诗人,在解读着城市的情绪。
接下来,他们又来到了老旧的红砖墙、锈迹斑斑的消防栓、甚至是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老面馆。
每到一处,赵工负责“听”,吴小雨负责“测”,林小满负责“感受”,于佳佳则负责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
整整一天,他们几乎跑遍了丙三段的每一个角落,录制了大量的素材。
于佳佳回到工作室,连夜开始剪辑。
她要把这些素材,剪成五集短小精悍的微纪录片,名字她都想好了,就叫《听得见的路》。
“谁还不会听个响儿?”于佳佳一边剪辑,一边嘀咕着,“这帮家长,以为城市是哑巴吗?老娘就让你们好好听听!”
三天后,一个平平无奇的下午,市教育公众号悄悄推送了一篇题为《我们是不是都聋了七年?
》的推文。
文章的内容,正是于佳佳团队制作的《听得见的路》。
推文一发出,立刻就像一颗炸弹,在家长群里炸开了锅。
一开始,还有人质疑:“这什么玩意儿?故弄玄虚!”
但很快,评论区就开始倒戈了。
“我儿子看完之后,跟我说,原来地真的是会跳的!以前我还以为他在胡说八道!”
“我家孩子现在每天都要去摸摸小区里的井盖,说要感受城市的心跳,我都要被他烦死了!”
“看完这个,我才知道,原来我一直都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
“这哪是玄学?这明明是科学好不好!是咱们大人太迟钝了!”
一夜之间,“城市感知课”彻底火了,甚至登上了本地的热搜榜。
林小满也被市教育局紧急叫去参加“课程科学性论证会”。
会议室里,坐满了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一个个都带着审视的目光,盯着站在发言席上的林小满。
一位心理学教授率先发难:“林老师,我承认您的课程很有创意,但是,主观听觉能否作为教学依据?这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啊!”
林小满并没有急于争辩,她从容地从包里拿出一个骨导耳机,递给在座的每一位专家。
“各位专家,请戴上耳机,听一段声音。”
专家们面面相觑,但还是按照林小满的要求,戴上了耳机。
耳机里,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像是菜市场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又像是清晨街道上的车流声。
一位专家皱着眉头:“这算什么数据?噪音污染吗?”
林小满微微一笑,轻轻按了一下播放键。
突然,耳机里传来一阵清脆的“咚咚咚”的声音,节奏感十足。
与此同时,会议室的窗外,传来一阵轻微的震动。
“怎么回事?”一位专家惊讶地问道。
林小满指了指窗外:“各位专家,现在正有我们的学生,在丙三井盖敲击三下,你们听到的,是实时信号。”
她顿了顿,语气平静地说:“这不是回声,是活体反馈。你们听到的,是城市在回应我们。”
会议室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