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684章 铁腕淬火,新政再扬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84章 铁腕淬火,新政再扬帆

太守府的书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墙壁上悬挂的汉中地图,也映照着我略显疲惫却异常坚定的脸庞。

窗外,夜色已深,喧嚣了一天的南郑城终于沉寂下来,只剩下远处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和更夫的梆子声。

空气中弥漫的血腥味似乎淡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暴风雨后的沉寂,以及一种…被强行压制后的秩序感。

持续数日的平叛、清剿、安抚、审讯……终于告一段落。

此刻的宁静,显得格外珍贵,却也让我有时间去复盘这短短数日内发生的惊心动魄的一切。

我闭上眼睛,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回放着那些画面:

阎圃等士族代表在议事厅的慷慨激昂与色厉内荏;

经济封锁带来的市场萧条与民怨沸腾;

邸报初行时百姓的惊奇与将信将疑;

粮价博弈中的惊险与果决;

刺杀发生时的电光火石与生死一线;

南郑血夜里的喊杀震天与火光冲天;

城楼上悬挂人头的冷酷与决绝……

这一场较量,远比我最初预想的更加激烈,也更加残酷。

汉中士族盘根错节的力量,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惜铤而走险的疯狂,都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

我曾试图以温和的方式推行改革,希望能争取一部分开明士绅的支持,

但现实无情地告诉我,面对根深蒂固的旧势力,任何幻想都是致命的。

妥协,换不来新生。

唯有铁腕,方能淬火!

这场血与火的洗礼,代价是沉重的。

数百名忠诚将士的伤亡,锦帆卫的重大折损,还有那些在混乱中无辜受到波及的百姓……

这些都像一根根刺,扎在我的心头。

但我清楚,如果我不果断出手,如果让阎圃等人的阴谋得逞,

那么汉中将陷入更长久的动荡,新政将彻底失败,

无数底层民众将永无出头之日,而我陆昭,也将成为一个彻底的失败者,甚至可能尸骨无存。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

在这乱世之中,想要开创一番事业,想要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就必须拥有足够的实力,

以及……在必要时,展现出让敌人胆寒的决心和手段。

这次平叛,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我手中掌握的力量。

军队的忠诚,是政权的基石。

军功授田制激发出的战斗意志和归属感,是他们愿意为我浴血奋战的根本原因。

事实证明,只要能给予士兵实实在在的利益和上升的希望,他们就能成为最可靠的力量。

情报的主动,是胜利的关键。

玄镜台在这次事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洞察阴谋到内应示警,再到精准抓捕,

石秀和他麾下的“影子”们证明了信息优势在现代战争(哪怕是古代背景下的信息战)中的巨大价值。

经济的掌控,是治理的命脉。

粮价博弈虽然惊险,但也让我意识到,掌握了粮食和货币,就掌握了稳定社会、对抗旧势力的有力武器。

统一五铢钱的推行,刻不容缓,且必须强力推进。

人才的支撑,是未来的希望。

徐庶在整个过程中的运筹帷幄,

无论是在制定策略、稳定经济,还是在推行新政的具体事务上,都展现了他经天纬地之才。

有他在,我才能放心地将诸多繁杂的庶务交托出去,专注于战略层面的思考和决策。

还有孙尚香,这位英姿飒爽的江东郡主,

在战场上的勇猛果敢,以及她对麾下将士的情义,都让我刮目相看。

她不仅是一位强大的战友,更在这场共同经历的生死考验中,

与我建立起了一种更加深厚的信任和……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愫。

想到她昨日看到锦帆卫伤亡名单时,强忍着泪水却依旧挺直的背影,我的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涟漪。

老吴和他的亲卫们,也用他们的忠诚和血肉,为我筑起了一道坚实可靠的屏障。

我缓缓睁开眼睛,目光重新落在地图上。

“来人。”我沉声道。

很快,脚步声响起,徐庶、孙尚香、石秀、老吴,我的核心团队成员,陆续走进了书房。

他们的脸上都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中却闪烁着经历大战考验后的坚毅光芒。

“诸位,都坐吧。”我示意他们坐下。

待众人落座,我环视一周,语气郑重地说道:

“南郑之乱,现已平定。

此战能够功成,非我一人之力,实乃诸位勠力同心,奋勇拼杀之功。”

我首先看向徐庶:

“元直,此次平叛,你居中调度,运筹帷幄,

无论是在识破敌谋、稳定经济,还是在推行新政、安抚民心方面,皆功不可没。记首功!”

徐庶起身,拱手道:“主公谬赞,此皆主公决策英明,将士用命,庶不过尽了些许绵薄之力。”

我摆摆手,示意他坐下,目光转向孙尚香:

“尚香,你与锦帆卫将士,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尤其是在攻坚克难之际,展现了无畏的勇气和强大的战力,为迅速平定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

锦帆卫虽有折损,但其忠勇,我铭记于心。记次功!”

孙尚香英气的脸上露出一丝动容,她也起身抱拳道:

“份属应当,不敢居功。

将士们的牺牲,尚香定会铭记,并带领他们,继续为主公效死!”

她的声音清亮而坚定,带着一股不让须眉的豪气。

接着,我看向石秀:

“石秀,玄镜台在此次行动中,耳目灵通,反应迅速,

不仅提前预警,更在抓捕乱党、掌控全局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隐形战线’上的功劳,同样不可或缺。记功!”

石秀依旧面沉如水,只是微微躬身:“为主公分忧,乃属下职责。”

最后,我看向一直默默守护在我身侧的老吴:

“老吴,还有诸位亲卫,你们临危不惧,舍身护卫,确保了我的安全,稳定了军心。

你们的忠诚,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样记功!”

老吴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憨厚道:“保护主公,是俺老吴的本分!”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此乃立政之本。”

我继续道,“具体的赏赐,元直会后会拿出方案,报我审批。

今日召集大家来,除了论功行赏,更重要的是,部署下一步的行动。”

我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经此一役,汉中士族最顽固的势力已被清除,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

恰恰相反,这为我们加速推行新政,彻底巩固胜利果实,创造了最好的时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趁热打铁,将三大新政,真正落到实处!”

“元直,”我看向徐庶,

“‘均田’之事,刻不容缓。

立即组织人手,将查抄的田亩进行丈量、登记、造册,

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按照军功和户籍,公平公正地分配下去。

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所有人都知道,跟着我陆昭,就能分到土地,就能过上好日子!”

“喏!”徐庶应道。

“‘察举’之事,也要立刻启动。

不能让那些空出来的官位,成为新的争夺焦点。

我们要尽快组织考核,选拔真正有才能、愿意为新政效力的寒门子弟和底层官吏,大胆任用,充实各级衙署。

唯有如此,才能打破门阀垄断,建立起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执政班底。”

“主公放心,相关考核方案,庶已在草拟之中。”徐庶道。

“‘统一货币’,更是重中之重。”

我加重了语气,

“动用查抄的金银,全力铸造新五铢钱,设立官方兑换点,严厉打击私铸和囤积旧币的行为。

必须尽快稳定市场,让新币流通起来,将经济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此事已有部署,工曹正在加紧铸造。”徐庶回应。

“尚香,”

我转向孙尚香,

“军队的整编和训练,不能松懈。

要将此次俘虏的叛军家兵进行甄别、筛选,合格者可打散编入各营,不合格者可令其屯田。

同时,要加强对各部将领的忠诚教育和新政思想的灌输,确保枪杆子永远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另外,对于张鲁残余势力和周边可能存在的威胁,也要加强戒备。”

“尚香明白!”孙尚香目光灼灼。

“石秀,”我看向石秀,

“玄镜台要继续深挖叛乱余孽,监控五斗米教动向,

同时,要将触角延伸出去,密切关注巴中、关中乃至邺城和荆州方面的动静。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属下遵命!”

“老吴,太守府及我个人的安全,继续由你全权负责,不得有丝毫松懈。”

“主公放心!”

一番部署下来,书房内的气氛变得更加昂扬。

之前的疲惫似乎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目标明确、蓄势待发的振奋。

我站起身,走到地图前,伸手指着汉中这片土地,沉声道:

“诸位,汉中之战,我们才刚刚打赢了第一仗。

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了挑战。

但经此铁腕淬火,我相信,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定,我们的力量更加凝聚!

从今日起,新政之帆,将再次扬起,而且要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决心,乘风破浪!”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回首今日,会为我们此刻的选择和付出,感到骄傲!”

“喏!”徐庶、孙尚香、石秀、老吴齐声应道,声音中充满了力量和信心。

望着他们眼中闪耀的光芒,我的心中也充满了豪情。

尘埃落定,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余波未了,更需砥砺前行。

汉中的新篇章,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之后,终于要真正地、大刀阔斧地书写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