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城西,一片原本属于某个叛乱士族、如今已被查抄的宽阔院落,
尘埃落定之后,被我选定为汉中“格物工坊”的新址。
不同于江东那处倾注了我无数心血、汇聚了诸多奇思妙想和熟练工匠的基地,
这里,一切都显得那么粗陋和原始,百废待兴。
当我踏入这片区域时,迎接我的不是江东工坊里那种井然有序、热火朝天的景象,而是一片萧瑟和沉寂。
几处简陋的棚屋摇摇欲坠,散落着一些破损的农具和生锈的兵器零件。
原有的几座土法炼铁炉早已熄灭,炉壁上布满了裂纹,显然久已废弃或疏于维护。
唯一还算完好的,是一些用于木工和制陶的基础场地,但工具同样简陋不堪。
跟在我身后的,除了徐庶和几名亲卫,还有数十名新“招募”来的工匠。
他们大多神情惶恐,眼神躲闪,身上还带着刚刚脱离囚徒身份的不安。
这些人,正是从被查抄的叛乱士族家产中“接收”过来的。
他们的技艺,与我在江东精心培养、熟悉流水线作业和标准化生产的工匠们相比,自然是天壤之别。
他们中的大多数,恐怕只掌握着一些世代相传、粗放经营的传统手艺,对所谓的“格物致知”、“技术革新”毫无概念。
看着眼前这番景象,和身后这群忐忑不安、技艺参差不齐的“新员工”,
我心中既有挑战的沉重,也有一丝从零开始的兴奋。
我知道,汉中的工业基础几乎为零,指望立刻复制江东的辉煌是不现实的。
我手中最宝贵的“格物工坊”核心团队,那些理解我的理念、掌握着关键技术的骨干工匠,
此刻还远在江东,等待着合适的时机才能接应过来。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不能做。
“诸位。”我停下脚步,转身面向那些工匠,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平和而有力,
“我知道你们中的很多人,过去为谁效力,也知道你们现在心中的担忧。
但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从今日起,你们便是这汉中格物工坊的第一批匠人。”
人群中一阵小小的骚动,他们显然没预料到我会如此直接。
“我不管你们过去是打铁的、伐木的、还是捏泥巴的,只要你们有一技之长,愿意为汉中的重建出力,
在这里,你们就能得到尊重,得到饱饭,甚至,得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好的待遇。”
我扫视着他们,“当然,前提是,你们要遵守这里的规矩,用心做事。”
我的目光最终落在几位看起来年纪较长、手上老茧较厚,可能是领头工匠的人身上:
“我知道,你们的手艺或许与我所要求的有所不同。
但这没关系,我会亲自指导,引入新的方法,改进现有的工具。
只要你们肯学、肯干,将来必有一番作为。”
我指着那些破旧的炼铁炉:
“这些,都要修缮、改进。
我们需要更多的铁,来打造农具,让百姓能耕种;
来修补兵器,让士卒能保家卫国。”
我又指向那些木工房和陶窑:
“我们需要更耐用的犁铧、更有效率的水车;
需要更多的陶罐、碗碟,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这些,都要靠你们的双手去创造。”
“在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技艺和贡献的大小。
多劳多得,优者重赏。
我还会设立专门的机构,研究新的技术,改良现有的工艺。
任何人,只要有好的想法、好的建议,都可以提出来,一旦被采纳,必有重奖!”
我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人群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他们脸上的惶恐和麻木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惊讶、疑虑,还有一丝难以置信的……期盼。
对于这些世代被束缚在土地或某个家族、仅仅作为附属品存在的工匠而言,
“尊重”、“待遇”、“重奖”、“研究新技术”这些词汇,是如此的陌生而又充满诱惑。
徐庶适时地上前一步,宣布了工坊的初步管理章程和薪酬体系,
清晰地阐述了工作时常、计件奖励、安全规范等细节。
这些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定,比我空泛的许诺更能安定人心。
接下来,我开始着手对这片区域进行初步的规划。
虽然核心团队不在,但我的脑海里装着后世工厂的蓝图。
我依据现有的场地条件和工匠的初步分类,划分出了几个基础的功能区:
一、冶炼锻造区:
优先修复和改进现有的炼铁炉,目标是提高铁水的产量和质量。
重点是先满足农具(犁、锄、镰等)和兵器(刀枪箭头修补、简单甲片锻造)的需求。
我凭借记忆,画出了一些更有效率的鼓风装置(如双动活塞风箱)的草图,交给几位看起来经验最丰富的铁匠,让他们尝试制作。
我知道这需要时间,但必须开始。
二、木工营造区:
组织木匠优先制作和修缮军营所需的基础设施(营房、箭塔、拒马等),
同时开始尝试制作改良版的曲辕犁和简易水车部件。
我特别强调了尺寸标准化和榫卯结构的规范化,这是为未来更大规模生产打基础。
三、制陶烧造区:
修复陶窑,扩大基础生活陶器(碗、罐、盆)的生产,以满足军民急需。
同时,我让他们尝试烧制更耐高温的坩埚和耐火砖,为将来提升冶炼技术做准备。
四、纺织加工区(暂缓):
由于缺乏熟练的纺织工匠和原料,这个区域暂时只做规划,优先处理军需的简单缝补工作。
大规模的纺织业发展,需要等待更稳定的环境和可能的外部资源输入。
五、技术研发与培训区(雏形):
我特意辟出一块相对安静的区域,作为临时的“研发中心”。
我将亲自在这里,结合现有条件,绘制图纸,进行小规模实验,并对有潜力的工匠进行初步的培训和指导。
这里,将是未来汉中技术进步的摇篮。
我深知,仅凭这些从旧士族手中接收过来的工匠,以及我个人有限的精力和超越时代的知识,
想要在短时间内让汉中的“工业”水平突飞猛进是不可能的。
关键技术、精密仪器、熟练技工、管理人才……这些都极度匮乏。
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现在最重要的,是先将这个框架搭建起来,让生产活动恢复并运转起来,哪怕效率低下,哪怕产品粗糙。
只要这个“引擎”能够启动,我就有信心,通过持续的投入、改进和未来江东核心团队的加入,让它爆发出强大的动力。
傍晚时分,在我的亲自监督和几位老铁匠的努力下,一座修缮后的炼铁炉,终于被重新点燃。
熊熊的炉火升腾而起,映红了周围人既兴奋又带着些许敬畏的脸庞。
那跳跃的火焰,仿佛也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希望。
看着这重燃的炉火,听着风箱开始发出沉闷而有力的节奏声,我仿佛听到了汉中工业新生的第一声啼哭。
虽然微弱,却充满了生命力。
格物新章,虽与江东盛景不可同日而语,
但在这片刚刚经历血火洗礼的土地上,这重燃的炉火,已然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一个以实业为基,以技术为翼,力图改变这片土地命运的时代,正伴随着这炉火,缓缓拉开序幕。
我暗下决心,待时机成熟,定要将蔡琰、糜贞她们,还有江东格物工坊的骨干们,都安全接到汉中。
到那时,这星星之火,必将真正燃烧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