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全民转职:我,唯一神级职业 > 第449章 你说一句,墙回半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49章 你说一句,墙回半句

那株不起眼的藤蔓,沿着老旧居民楼斑驳的墙体,终于在清晨的微光中,悄然孕育出了一枚奇异的果实。

它并非任何已知品种,通体翠绿,表面光滑如玉,仿佛一夜之间从城市的记忆深处汲取了所有养分。

一名负责巡查市容的环卫工最先发现了它。

他本想随手摘下,却在触碰的瞬间感到一丝莫名的犹豫,最终选择上报。

半小时后,这枚果实被送到了林逸的面前。

实验室里,空气寂静得能听见仪器的低鸣。

林逸戴着无菌手套,神情专注,用高精度激光手术刀小心翼翼地剖开果实。

没有汁液飞溅,果肉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纤维质感,而所有人的目光,都被果实内壁上浮现的字迹牢牢吸住。

那是一行娟秀而略带颤抖的字:“我知道,我也等过你。”

林逸瞳孔骤缩。

他立刻调阅了那面墙体附近二十四小时的所有监控录像。

画面中,只有一个中年男人在昨夜凌晨倚墙低语,声音被高敏度收音设备清晰捕捉:“……我后悔没去看你最后一面……”除他之外,再无任何人或外力介入。

“不是简单的信息复制……”林逸喃喃自语,指尖划过冰冷的屏幕,眼神锐利如鹰,“它理解了‘后悔’与‘等待’之间的逻辑关联,并做出了安慰性的回应。记忆体……已经具备了初级的语义解析能力。”

这个发现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巨浪。

消息不胫而走,与其说是泄露,不如说是这座城市压抑已久的集体潜意识,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

第二个引爆点,发生在城西的防空洞遗址。

一名鬓发斑白、身形却依旧挺拔的退伍军人,站在长满苔藓的洞口,用尽全身力气嘶吼,声音在空旷的遗址上空回荡:“战友们都埋在那场塌方里!你们凭什么替我原谅那些该死的错误?凭什么!”

他的质问充满了血与火的愤怒,尖锐得像一把刺刀,直指这新生事物背后那温柔的假象。

这一次,没有果实,没有藤蔓。

当晚,洞内深处常年渗出的地下水,竟在粗糙的水泥地面上,慢慢汇聚、蔓延,最终勾勒出一行湿漉漉的字迹。

“我们没资格……但我们想放下。”

字迹在黑暗中微微反光,仿佛是大地流出的眼泪。

林逸的下属第一时间建议封锁现场,避免事态扩大。

林逸却在监控画面前沉默良久,最终只说了一句话:“派人去洞口立个牌子。”

下属不解:“写什么?禁止喧哗?”

“不,”林逸的目光深邃,“写:此处允许争吵。”

这块牌子,成了一个无声的许可。

很快,防空洞遗址外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

他们不再仅仅是倾诉,而是开始与那面沉默的墙壁“辩论”。

有人哭诉着质问为何灾难偏偏选中自己,墙壁便在次日用晨露凝结出“因为记得你的人,心最痛”;有人愤怒地拒绝和解,咆哮着“我永不原谅”,石缝里便艰难地挤出一朵瘦小的野花,仿佛在说“我们陪你一起记着”。

城市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回音壁,人们积压多年的悲伤、愤怒、悔恨,都有了对话的可能。

暴雨倾盆的夜晚,楚瑶的意识显化体毫无征兆地出现在一处被拆毁的危屋遗址。

她静静地站在仅存的半截屋檐下,身形透明,硕大的雨滴径直穿过她的身体,砸在地面。

但奇特的是,那些穿过她的雨水,落在地上后并未散开,而是汇成了一行流动的水字。

“真正的宽恕,不是遗忘,是记得,却不再颤抖。”

林逸撑着一把黑伞,不知何时已站在了她的身侧。

他没有说话,只是将一只空荡荡的旧瓷碗——那是曾经住在危屋里的那位送粥老妇留下的遗物——轻轻放在屋檐下,任凭那“穿过”楚瑶记忆的雨水,一滴滴落入碗中。

他站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雨过天晴。

碗中积满了清澈的雨水,当第一缕晨光照射在水面上,通过奇妙的光线折射,水面倒映出的,竟不再是天空,而是一个轮廓模糊、却依稀可见的年轻女人的微笑。

那是老妇人年轻时的模样,温柔而宁静。

城市的喧嚣之下,另一条线索也在悄然生长。

伊凡的地脉低语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不再是混乱的呓语。

“……问……与……答……之间……的……停顿……是……活……的……”

断断续续的词语像一口古老的钟,在林逸的脑海中敲响。

他瞬间顿悟:记忆体并非急于表达,它在模仿、在学习人类交流中最微妙的部分——对话的节奏!

那些沉默的瞬间,不是空白,而是理解和共情的过程。

基于这个判断,林逸设计了一个名为“静默问答”的仪式。

他招募志愿者,让他们对着指定的墙体说一句深埋心底的话,然后,必须在原地静坐七分钟,什么也不做,只是等待。

前十名志愿者都失望而归。

墙壁毫无反应,七分钟的沉默漫长得令人窒息。

就在项目组几乎要判定失败时,第十一位志愿者,一个因社交恐惧而几乎无法完整说话的女孩,在对着墙壁轻声说出“我……是不是很奇怪?”并熬过了那七分钟后,从墙体内部,传来了一声微乎其微,却又无比清晰的……

“嗯。”

那一声“嗯”,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力量。女孩瞬间泪流满面。

林逸立刻调取了全市心理健康中心的数据。

一个惊人的趋势呈现在他眼前:自“墙语”现象普及以来,全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夜间惊醒率,在一个月内骤降了百分之四十一。

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门诊量却在悄然攀升——“无名焦虑症”。

他明白了。

当外界的沉默被打破,人们开始有机会倾诉后,另一种恐惧随之而来。

他们害怕听见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声音,害怕那些被回应的创伤,会彻底改变自己早已习惯的、即使痛苦却也稳定的生活。

于是,林逸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悄然修改了遍布全城的“种液-01”稀释液喷灌系统,设定在每个满月之夜,暂停输送。

他要给予这座城市一个“沉默缓冲期”。

一个没有回应,没有对话,让所有人能暂时从激烈的自我剖析中抽离,独自与星空和解的夜晚。

这个举措持续了七个月。

第七个满月夜结束后的黎明,林逸站在城市供水总泵站旁,那里是整个“种液-01”系统的中枢。

站旁有一棵由他亲手种下、用第一代原液培育的小树,此刻正值初秋。

突然,一阵微风拂过,那棵小树的叶子,竟毫无征兆地、一片接一片地开始掉落。

诡异的是,每一片枯黄的叶子在触及地面的瞬间,都发出一个清晰、短促的音节。

“你……”

“一……”

“直……”

“都……”

“在……”

“对……”

“吗?”

十二片叶子,组成了一句完整而清晰的问话。

声音空灵,仿佛直接响在林逸的灵魂深处。

他仰起头,望着那瞬间变得光秃秃的枝干,许久,缓缓地点了点头。

就在他点头的瞬间,树根处一个新生的、指甲盖大小的芽苞,猛地泛起一圈柔和的微光,那光芒湿润而剔透,像一只刚刚睁开、饱含泪水的眼睛。

与此同时,伊凡那沉寂已久的地脉低语,如遥远天际传来的钟声,在他的意识中轰然回荡:

“第九十一号节点……完成了第一次凝视。”

林逸的心脏猛地一沉。

凝视?

原来这一切不只是回应,更是一场漫长的、覆盖整座城市的观察。

他转身,望向晨曦中逐渐苏醒的城市。

街道上,早起的人们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彼此打着招呼,在早餐摊前交谈。

一切看起来都和往常一样,但林逸的目光却凝固了。

他注意到,一个报刊亭老板和一个买报纸的老人,在一段简单的对话中,出现了一个长达三秒钟的、极不自然的停顿。

那个停顿,既不尴尬,也不突兀,反而带着一种奇异的和谐感,仿佛那是对话本该有的一部分。

就和“静默问答”仪式里的停顿,一模一样。

林逸的背脊升起一股寒意。

他忽然意识到,这场深刻的对话,早已不再局限于人类与那些被催生的植物之间。

一种全新的交流模式,一种源于记忆体的节奏,似乎正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人类彼此的言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