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十七世纪富二代 > 第159章 开启蒸汽时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就在招讨军公务员考试举行的同一天,历时五年的艰苦研发,方以智制造的蒸汽机原型机在解决了300多个缺陷后,终于通过了240小时无故障实验,正式定型了。

让郑成功没想到的是,方以智造的这台蒸汽机并不是只能用于矿山抽水的那种低压蒸汽机。而是可以用于驱动轻型火车和小型船舶的高压蒸汽机。

当郑成功看着蒸汽机转速表上的读数稳定在了3000转每分钟后,郑成功颇为感慨的问道:

“密之兄,我只是让你造个简单的凝汽式低压蒸汽机,没想到你竟然连高压蒸汽机都造了出来?为何一定要给自己出这么大的难题?”

方以智顶着黑黑的眼圈说道:“师傅,您在前线不辞辛劳的为百姓们打仗。我在后方不能坐享其成。我要努力为您多分担一些。”

“辛苦你了,但是休息也很重要。回家休息吧,等休息好了再回来。”郑成功命令道。

“没事,我不累。”

“这是命令!”

高压蒸汽机的研制成功,打乱了郑成功原本的工业发展规划。在他的规划里,高压蒸汽机及其相关轮船和火车等产品的生产,要在1660年左右才开始进行。

现在方以智做出了高压蒸汽机,这要比原计划早了14年。既然方以智把高压蒸汽机做出来了,那么自己手里攒的那么多银子,也有了用处。

原本郑成功是想在消灭满清和南明以后,在煤铁都不缺的唐山开启蒸汽时代的。但是现在满清和南明未灭,唐山还在满清手里。

看来看去,现在只有按照郑成功的二五规划在同样不缺煤铁辽东地区开启蒸汽时代才最合适。

说干就干,根据规划,旅顺将建立一座蒸汽机厂和一座造船厂;海州以北,一个名叫鞍山驿的驿站将建立一座钢铁厂和一座焦化厂;长白山西麓,后世本溪市的位置将建立一座铁矿;抚顺千户所,将建立一所生产焦煤的煤矿。

这些厂矿不是短时间就能建成的,即使郑成功有再多的钱,也不可能把这些厂矿的勘探、设计、建设时间给省下来。根据郑成功推算,规划中的这些项目将在两年后也就是崇祯21年,或者说公元1648年投入使用。

届时进入蒸汽时代的招讨军的实力将成指数提升。到时候就算满清和南明联手,也将被招讨军无情碾压。

……

在方以智蒸汽机定型两天后,招讨军第一次公务员考试的笔试成绩也放了出来。在山东参加考试,并通过笔试的名单中,郑成功发现了一个颇为让自己欣赏的人。他就是被称为岭南三忠之一的张家玉。

在面试现场,郑成功向张家玉提问道:“元子兄乃是崇祯十六年的进士,现南明兵科给事中,为何现在想要到我这穷乡僻壤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公务员?”

“南明那邦道貌岸然之人,每天只会花天酒地,不干正事。嘴上说与满清媾和乃是曲线救国之路。我看不过是不愿意离开江南那花花世界的托词。我张家玉羞于这些虫豸为伍。

以我观之,当今之天下,唯有郑明俨是真心抗清,一心收复中原。故我便挂印辞官特地来投。正好赶上了招讨军招收公务员,我便报了名。”张家玉义愤填膺道。

郑成功笑了笑,放下手中的笔,问道:“如果我告诉你,我不想抗清,也不想收复中原你还想追随我吗?”

“这~~~~”张家玉犹豫了,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回答。

郑成功顿了顿补充道:“我想要百姓有粮吃、有衣穿、有田种,我想要孩子们有学上,病了有医治。总之一句话,我想要这天下太平!”

张家玉听了郑成功的话,颇为震撼,立即起身拱手作揖道:“我张家玉愿誓死追随。”

“好,我身边正好缺一个秘书。你来吧。”

……

停下来的满清和招讨军都进入了积攒实力的时期。只不过双方积攒实力的方法不一样。郑成功靠的是发展工业农业,开垦农田安置百姓。而满清靠的是疯狂圈地。

对待百姓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促使处在满清统治下的穷苦百姓,不断地向山东和辽东迁移。

满清虽然全力去阻止百姓迁移,同时还将迁移的百姓抓回来圈禁居住。但这也无法阻止百姓们不畏艰险,向山东和辽东迁移的脚步。

多尔衮心里很清楚,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阻止。满清的粮食供给会出现极大短缺的情况。为此他立即降旨制止了跑马圈地运动。同时还免除了北直隶一半的税赋。

虽然多尔衮推出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百姓迁移的情况,但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

要想彻底解决粮食问题,必须打败郑成功,但从短期来看打败郑成功是没有可能的。可是粮食问题是摆在眼前的头等大事,必须解决。

为此多尔衮一面派出使者,向南明要粮。另一面派吴三桂由汉中进攻四川,派出岳东领兵由南阳攻击襄阳。意在夺取由张献忠控制的四川盆地和南阳盆地两片膏腴之地。

满清不是南明,张献忠或许不怕南明,但是清军他是打不过的。在广元和襄阳出发的吴三桂和岳东,率领的汉八旗和满八旗军如入无人之境,杀得张献忠的大西军片甲不留。

而南明的左良玉则从武昌出发,趁机收复了荆州。

由于广元已失,己方损失惨重。自知守不住四川的张献忠,便率领残存的3万余人马,打算从宜宾经五尺道转进还在南明控制下的云南。

只不过由于前期战事焦灼,张献忠身上还带着伤。当他带着大西军主力部队刚到达宜宾的时候,就因伤口感染,在崇祯十九年的年末,1647年1月,一命呜呼了。

后来张献忠的养子李定国和他的义子孙可望在去向上发生了分歧。由于谁都不服谁,最终李定国带着张献忠的大部分残存的部队,进入了云南。

而孙可望则带领着一小部分部队进入了贵州。

虽然大西军打不过满清,但是对付驻守在云南和贵州的南明军还是手拿把攥的。

当李定国带着部队一到达昭通,整个云南便望风而降。孙可望则在到达遵义后很顺利的降服了整个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