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的视线,纷纷往沈淮几人身上扫,眼里除了羡慕,更多的是好奇。
好奇这十人进殿后,皇帝和读卷官们会问什么样的问题。
谁会是状元,谁又会是探花郎?
沈淮也知道,天启帝只是找他们‘聊’两句,聊完就钦定名次。
所以,他比较淡定。
但…心里却抑制不住的兴奋。
毕竟这是独属他们的高光时刻,是可以吹嘘一辈子的名场面。
“请十位考生进殿!”一名太监走了过来。
沈淮整了一下衣襟和方巾,抬脚跟上太监的脚步往殿内而去。
后面的卢龄之、崔鹤汀等人,不知道皇帝会问自己什么,不禁有些小紧张。
殿内,天启帝坐在正上方,左右两侧站着读卷官和其他文武大臣。
行礼大喊“吾皇万岁”的时候,众人的目光全都落在他们身上。
那种无声胜有声的威压,让沈淮感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
帝皇威压,群臣气势。
但凡胆子小一点,都顶不住。
“平身!”
天启帝微微抬手,示意诸生起身。
“谢陛下!”
紧接着,天启帝的声音响起,“哪位是沈淮?”
沈淮恭敬出列,“学生沈淮拜见陛下!”
“你这口音,听起来一点也不像桂越的,反倒更像京城人士。”
天启帝看着沈淮,身姿挺拔,神态自若大方,完全看不出他是农家出身。
看来小舅子对这个徒弟,倾注不少心血啊!
“回陛下,学生来京城三年了,平日里说不上家乡话,老师又时常督促纠正学生的官话,久而久之,口音就变了。”
“你的文章,对农桑一事着墨颇多,除了有亲身体验外,可有研究农书?”
“学生八岁起,便开始研读《齐民要术》,九岁从中悟出黄芽菜的种植之法。
拜师后,开始研读《水经注》和《河渠书》,悟出束水冲沙之法。
铁龙爪和曲辕犁也是从相关书籍中悟出来的。”
沈淮说的这些,天启帝早有耳闻,主要来自谢道珩有意无意的炫耀。
其他文武大臣也听说过一点,尤其是武将家中的闺女,时不时吩咐下人买份这茶那酪的,饭都不吃了。
这一打听,嘿,居然是沈淮这小子捣鼓出来的。
东坊市的汤粉,他们没少去光顾呢!
孟浩等人一脸震惊。
完全没想到,沈淮这厮打小便钻研农桑水利。
怪不得他能发明铁龙爪和改良直辕犁。
“那你是如何想到市舶贸易的呢?”天启帝对这个话题颇为兴趣。
自梁朝开始,丝绸之路不顺畅,外寇时常来犯。
朝廷多次想重来丝绸之路,奈何困难重重。
沈淮回答,“丝绸之路受阻,市舶贸易可作为代替通道,扩大财源,资源互利,同时还能增强我朝对海外国家的影响,让他们认可我朝在中原的地位。”
天启帝又说,“市舶贸易的好处显而易见,但隐患也不少。”
“可设立市舶司,制定贸易法规,打击走私,抬高商人通行关卡。”
问到这里,天启帝便觉得差不多了。
考生是否有真才实学,有时候问一两句便能看得出来。
沈淮此人,是有点东西在身上的。
几个武将不约而同的对视了一眼,然后迅速移开。
边关太平,他们没什么用武之地,想进步也没机会。
如今北狄蠢蠢欲动,他们都想主动请缨去杀敌,只是嘉元关早有守将。
若是开通市舶贸易,势必会建水军抵御海寇倭寇……
武将们想的,比沈淮还多。
天启帝接着问,“哪位是卢龄之,哪位又是苏敬?”
卢龄之率先苏敬一步站出来,二人先后朝天启帝行礼。
“卢龄之,你如何评价卢总督?”天启帝不按理出牌。
这一问,所有官员眉眼一跳。
卢龄之更是心里一个咯噔,襕衫下的手不自觉的握紧,同时也脑补了很多。
不过他还算沉得住气,回答清晰且有条理分明。
他没有以人子的身份去看待问题,而是以考生的身份去评价。
但子议父,有违孝道,所以卢龄之避重就轻,举了一个例子来体现卢总督的作为和人品。
天启帝听后,只是微微点头,接着又问苏敬农桑方面的问题。
苏敬是寒门子弟,对农桑一事颇有见解,侃侃而谈。
沈淮:“……”
能杀到前十的,果然没一个简单。
崔鹤汀见皇帝先问沈淮,接着是卢龄之和苏敬,便猜到自己的文章可能不如这两人。
很快,皇帝就问到他了。
崔鹤汀抓住机会,积极表现,天启帝看在眼里,继续问后面的孟浩几人。
孟浩积极表现,却用力过猛。
后面的几人,天启帝象征性的问了几句便没动静了。
殿内恢复安静。
大臣们的视线,在沈淮、卢龄之几人来回扫视。
苏敬和崔鹤汀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身子不自觉的紧绷起来。
皇帝的视线,在卢龄之和崔鹤汀还有苏敬三人之间徘徊。
好半晌,才开金口,“朕宣布本次殿试一甲排名,钦点沈淮为状元,崔鹤汀为榜眼,卢龄之为探花。”
听到状元二字,沈淮的脑袋好似有烟花炸开。
巨大的喜悦冲刷而来。
他脸上的笑容怎么都藏不住。
卢龄之同样很兴奋很激动,他是陛下钦点的探花,才貌双绝。
崔鹤汀非常意外。
无缘一甲,苏敬眼神黯然。
孟浩握紧拳头,强行克制情绪,不允许自己殿前失仪。
其他人呢,知道自己冲进一甲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还算冷静。
一甲三人的名次定下来了,天启帝很快排好后面的七人。
十人之后的名次,由读卷官拆开弥封,依阅卷时所排的名次填入金榜。
回到太和殿,沈淮才小声的跟卢龄之和崔鹤汀道喜。
三人喜形于色,但碍于还在殿内,道喜之后便没说话。
这下,大家都知道一甲是他们三人了,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没多久,奏乐声响起。
接着是鞭炮声。
待这两种声音都停下之后,有位司仪从殿内走出来。
接着,殿内再次响起太监的宣唱声:“宣…所有新科进士进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