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官场的,没几人是傻子。
沈淮不过简单说两句,知府、同知、通判等人便将里面的关系脉络给连串起来了。
东黎老先生是大儒,门生无数,可嫡传弟子却只有三人。
大弟子瑾阳长公主,二弟子国子监李祭酒,三弟子谢道和。
三人中,只有谢道和有徒弟,而且还是唯一的徒弟,含金量不言而喻。
明白沈淮的地位和份量之后,在场的人,无不赞叹沈淮的运气。
这哪里是拜师呀,分明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的捷径。
“来来来,大家随我敬状元公一杯。”知府比之前还要客气三分。
敬酒的杯沿不自觉的压低了。
同知和通判同样热络,笑容可掬,不知道的还以为沈淮跟他们很熟。
沈淮心里明白这些人为何这般热情客气,同时也看出了一些门道。
不明对方底细时,维持好表面功夫,不轻易得罪。
靠山越大,越要热情!
“不敢当,不敢当!各位大人皆是官场前辈,晚生不过是个初来乍到的后辈,能得诸位盛情款待,已是莫大的荣幸。”
沈淮朝几人举杯,“今日借这杯薄酒,先谢过各位的关照,往后还望多指点、多包涵。”
推杯换盏间,大家有说有笑。
只是聊的话题,开的玩笑,都是围绕‘科举’和‘职场’来的。
这种场合,沈淮并不陌生,应付起来游刃有余。
说的话也是半真半假,不给自己留话柄。
一顿饭下来,知府等人便觉得沈淮不简单,感觉他一点也不像初出茅庐的小子,反而更像那些已经混迹官场多年的老油条。
态度是礼貌谦逊的,说话是滴水不漏的。
年纪轻轻,有这城府,以后干什么都能成。
即将散场时,知府提议去江上夜游,沈淮以舟车劳顿为由,当场作了一首【再登金鳞阁】便离去。
几人很快被这首七言律诗给惊艳到了。
知府更是拍手叫绝,“好一个极目江天寻旧里,乡音入耳意何如。
来人,将此诗裱起来,挂在阁楼最显眼的位置。”
金鳞阁是雍州郡的文化标签,它代表着雍州郡的文化底蕴,承载着全郡文人的向往,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前有裴公【春江赋】供后辈瞻仰,今有状元郎【再登金鳞阁】为榜样。
第二日,沈淮同知府、同知、通判等人去参观府学,受到了府学学官们的热情接待。
比起官员,跟这些人打交道更为轻松有趣。
沈淮作为雍州郡百年来的第二个状元郎,大家都以他为荣。
在府学司教(府学最高长官,私设)、讲正、导官、训长等人的盛情邀请下,沈淮同意给府学的学子分享科举经验。
消息一出,所有学生都来了。
看着草地上排排坐的年轻学子,沈淮的心情说不出是兴奋多一点还是激动多一点。
完全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站在府学里讲话。
这场演讲,足足讲了两个时辰,有学习干货、考场经验、破题技巧,还有殿试、琼林宴、跨马游街时的高光描述。
内容精彩风趣,学官和学子们聚精会神的听着,听到激动处都忍不住发出‘哇’的赞叹声。
结束前,沈淮拿出自己的两册书籍,“这两本书籍赠给今年岁末考第一的学子。”
一本诗文集,一本策文集。
学子们沸腾了。
学霸们更是坐不住,恨不得时间来到年底,一较高下拿下书籍。
沈淮又写下两副字,“这个“逢考必过”和“金榜题名”赠给岁末考第二和第三的学子。”
全场一片哗然。
学生们好似打了鸡血一般,包括那些学渣,觉得自己又行了。
最后,沈淮题了一首【寄怀学府】赠给府学。
府城的迎接行程,到这里便结束了。
沈淮乘坐知府安排的官船,一路往青萍而去。
“傍晚就能抵达青萍,好开心呀。”沈金沉浸在浓浓的喜悦之中。
沈淮同样心情美丽,“也不知道沈东他们怎么样了。”
县城的小生意,由沈东带着三个下人做的。
沈木呢,早就被调去南元郡去了,不知道这次回来能不能见到。
“东哥跟沈木一样能干,肯定没问题的。”提起沈木,沈金露出憨笑,“没想到沈木这小子,都做上管事了。”
沈淮说,“你也是管事。”
“不一样的。”沈金有自知之明,“我能做上管事,依仗的是你的面子,沈木是靠自己爬上去的。”
“沈木脑子灵活,主意多,但你也不差。”沈淮看着沈金,“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本身便是一种优秀。
这些年,你的进步也很大,你的努力,我都看在眼里。
有些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你以前不擅与人打交道,去了京城之后,不也变好了么?
现在的你,可比以前强多了。”
得到肯定,沈金嘴巴都咧起来。
心底的那点不自信,瞬间烟消云散,腰杆都不自觉的挺直了。
谢不二默默的看着不说话。
真心觉得,公子对族人可真好。
沈金什么能力,他太清楚了,说得好听一点是平庸,说得实在一点就笨拙。
或许是他本人太想进步了,店铺历练三年,确实比刚入京那会强多了。
谢家派来的护卫,也觉得沈淮鼓励人很有一套。
“到了青萍,估计还会有迎接,大家先休息养神。”
傍晚时分,官船顺利靠岸。
沈淮刚走出船舱,便看到冯知县一身绿色官袍站在码头上。
他的身后站着两排队伍。
一队是县衙的主簿、师爷、六房掌事等官吏;一队是县学教谕、教授、直讲等人。
队伍周围,来了不少乡绅、青年才俊、老百姓。
沈淮在人群中看到了沈大姑一家,方启贤夫妇、顾舟、赵勋、苏郁白、魏渠、王宇川、秦靖西、赵云堂等人。
除了这些,还有各大酒楼的掌柜、管事、周山一家也来了。
“恭迎状元郎荣归故里!”
王宇川按捺不住激动,在人群中大喊起来。
有他开头,大家纷纷高喊,“恭迎状元郎荣归故里!”
声音振奋、激动。
那些叔婶也不知自己在兴奋什么,跟着大伙一起喊。
沈淮被众人的热情感染,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
来到岸上,他朝众人拱手,“劳烦诸位列队相迎,淮之今日能身披荣光归来,全靠脚下这片土地滋养、靠诸位的牵挂。
这份情意,淮之记在心里,永世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