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终于安静了。
沈家几人这才有时间问沈淮这三年的情况。
虽然每年都会通信报平安和近况,但是纸张太小,知道的有限。
沈淮见爷爷奶奶、父母和二姐都很关心自己,便把国子监的求学生活、会试殿试的情况,简单的说了出来。
比较有趣的事情说得详细一点,不太方便说的事情,三言两句就说完了。
可黄氏听着听着,心里却是说不出的滋味,觉得儿子在外面受苦了。
沈七刀和沈继业也是暗自心疼。
沈杏也知道,弟弟报喜不报忧,心里酸胀难受。
好在,一切都是值得的。
三郎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他们沈家也会蒸蒸日上。
“县里传来捷报的时候,我跟你奶奶还有你二姐都高兴坏了。”
提起两个月前,县衙仪仗小队高调报喜的事,黄氏每次想起都心情澎湃。
“你四爷爷激动到差点晕过去,说我们沈家祖坟冒青烟了,第二天立即召集族里去给老祖宗上香。”
“报喜队宣读捷报的时候,全村都被轰动了,爹和奶奶都高兴傻了。”
沈杏语气激动,“那几天,我们家的门槛差点被踩坏了。
尤其是消息传到兴州和南元郡之后,那边的儒生一个接一个渡江,特意递来拜帖。
说见不到状元郎本人,能观摩状元郎以前的诗文也不错。
我们不好拒绝,便把你以前的书籍给他们看了。
不过只允许他们观阅,不卖的。”
他们慕名而来,一为沾一沾沈家的文运和喜气。
这两年,沈家在兴州和南元郡两地经营的不错,沈淮之名他们并不陌生。
这归功于沈杏。
每到一个县,沈杏便拿沈淮的诗文去当地最大的书肆,让掌柜的‘帮忙’宣传。
沈淮的诗词和文章都是上乘,所到之处,非常受欢迎,压根不用担心书肆不要。
当然,沈淮寄回来的真题,沈杏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它们的价值。
并且赚了不少。
“京城的人更疯狂,她们把书信都送到铺子里,我都收了几大筐。”沈淮语气颇为无奈。
“会试之前,老师还担心我上榜了会被人捉去当女婿,结果殿试都结束了,连个人影都没有。”
林氏和黄氏听言,迅速对视了一眼。
沈七刀老神在在,倒是沈继业想了很多。
他们想问,却没人开口。
沈杏的八卦之魂熊熊燃烧,双眼好奇的看着沈淮。
她想问,但又怕弟弟不高兴。
沈淮见状,还有什么不懂的?
于是主动说道,“归乡祭祖前,老师给我介绍了一个姑娘。”
话一出,全场震惊。
其中,反应最大的是黄氏,“你答应了?”
“娘,你先别激动,老师给我介绍的这个姑娘,条件很不错,父亲是五品官员,颇得陛下青睐。”
说到这里,沈淮看了一下周围,见谢家派来的两名护卫不在,才压低声音把事情说出来。
得知谢道珩介绍的姑娘姓谢,是谢氏旁支嫡女,在家排行老三,上头的大哥是礼部主事,二姐是崔家世子夫人,高门大户的当家主母,父亲翰林院从五品侍讲,天子近臣……
沈七刀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之后,都皱着眉头。
照理说,条件这么好的姑娘,他们就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应该高兴才对,但沈家几人却脸色凝重。
什么情况?
被吓到了还是……
沈淮见大家没有一点喜色,而是愁眉苦脸的,不禁问道,“爷爷是不是也觉得,我们两家门第差距太大了?”
沈七刀抓重点,“也?”
沈淮点点头,“老师第一次跟我说的时候,我也觉得两家门第差距太大了。”
“你有这个觉悟是对的,谢氏是名门望族,即便是旁支,也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强三分。
这样出身的姑娘,正常情况下不会选择低嫁。
他们估计是碍着你老师的面子,这才给你一次机会。”
派两名护卫下来的用意,简直不要太明显。
沈七刀当然知道娶高门妻子,对孙子的仕途有益,但是,门第太过悬殊,凑在一起未必是好事。
因为中间隔着的,不止是门第,还有其他东西。
“我知道爷爷顾虑什么,但我不想就这么放弃了。”沈淮表态,“谢家肯派人过来,说明我还是有希望的。
其实,最该顾虑的是谢家而不是我们,因为我们什么都没有。
爷爷,能成不成,总要试过、努力过才知道结果。”
黄氏更愁了,“三郎,娘不是说你不配拥有好媳妇,而是这样金贵的媳妇,我们养不起啊!”
林氏也担心,“听说京城的姑娘娇贵,十指不沾阳春水,伺候的下人都有七八个,穿的吃的都是最好的,咱们就怕是有心也没这个实力。”
沈杏却说,“三郎什么样你们还不懂吗?要是他连媳妇都养不起,他敢答应谢大人去相看么?
娘,你是不是忘了,我们家最会赚钱的人是三郎。
他在京城开的铺子,一个月的盈利都快抵我们半年了。”
还是二姐懂他!
沈淮给沈杏投去感激的眼神。
回来的路上,他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不管娶谁,他都是要成亲的。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找一个条件不错的呢?
“爷爷奶奶,你们别想太多,如果我跟谢姑娘缘分够深,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如果我们缘分浅,也许回京了就没后续了。”
沈杏对沈淮有莫名的信心,“三郎,我相信你一定能抱得美人归的!”
“多谢二姐信任,我会好好表现的!”
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接下来,沈淮开始讲京城的铺子和房子。
大家得知沈淮在京城买了一座二进院,花了将近一万两的时候,大吃一惊!
天哪!
京城的房子是金子做的吗?
好贵!
“入京三年,我一直借住国公府,如今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不好再麻烦老师。
待返回京城,我便搬出来住,休沐日再去国公府看望老师。”沈淮说出自己的想法。
沈继业点点头,“是该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