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二,沈淮回京了。
尽管低调,但送行的人还是很多。
离村时,家人和族人,能来的几乎都来了,还有村长和村民。
大家相送至村头。
“三郎!”
谢不二扬鞭策马之时,黄氏追了上来,“三郎,在外面好好照顾自己,没钱了告诉爹娘,我们给你寄过去。”
沈淮掀开车帘探出头,“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娘也不要太累了,忙不过来就多请几个人,不要什么事都亲力亲为。”
“放心吧,忙不过来我们会请人的,不会累着自己的。”
马车渐行渐远。
直到看不见黄氏的身影,沈淮才放下车帘。
黄氏站在原地,一直看着前方,马车消失了也舍不得走。
“娘,回去吧,三郎会好好照顾自己的。”沈杏过来拉黄氏,“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给三郎攒聘礼。
若是顺利,年底就会有好消息传来,到时我们一家肯定要上京的。”
这门亲事要是成了,他们一家肯定要去京城一趟。
“你们姐妹都成亲了,就差三郎一个人了。”黄氏这才打起精神来,“京城姑娘金贵,咱们得多赚点钱,别让三郎在岳家面前抬不起头来。”
回到家中,黄氏立即翻箱倒柜,拿出存钱的匣子,数了半天还是觉得有点少。
沈杏见黄氏忙起来了,暗自舒了一口气。
不然真怕她念叨个不停。
这边,沈淮刚调整好情绪,就碰到了过来送行的许仪章沈月、魏渠、王宇川、陶行简、陈观、小魏夫子以及一众魏家学堂学子。
众人一路相送至当初归来时迎接的地方。
学生代表还写了一首诗相赠。
礼尚往来,沈淮也做了一首【送别】回赠给学堂。
“此去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望诸君积极向上,成为更好的自己。”
沈淮朝众人揖礼,“我在京城等你们!”
马车再度启动,朝县城而去。
码头处。
冯知县、李教谕、方启贤、林致远、顾舟、赵勋,还有县学诸生,早就在此处等候了。
冯知县和县学代表分别赠沈淮一首诗,沈淮同样回赠一首诗。
“祝沈大人一路顺风,前程锦绣。”
“诸君留步。”
船只离岸,沈淮挥手告别众人,“我在京城等你们!”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在京城见到沈大人。”县学代表看着已经远去的船影,眼里全是对功名的渴望。
他也想像沈淮那样,功成名就,衣锦还乡。
“等我们入京,说不定沈大人已经成为我们的考官了。”有人开玩笑道。
大家回去的时候,有说有笑。
无论如何,身为青萍人,他们是以沈淮为荣的。
沈淮是榜样,也是他们青萍的骄傲,更是他们读书人的精神象征。
当船只进入雍州地界的时候,已经傍晚了。
云霞漫江,半江瑟瑟半江红。
“公子,要进城么?”
谢不二问。
沈淮摇头,“在码头附近的客栈歇一晚就行。”
船只驶进码头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沈淮等人在码头附近的一家客栈住下,第二天天色刚蒙蒙亮就登船。
他们坐的是官船,到时辰就走得干脆利落。
过来送行的知府大人扑了个空,只好带着遗憾回去。
本以为,还能聊几句攀点交情,结果来晚了,连影都没看到。
出了雍州地界,沈淮很少下船。
白天在舱内看书练字,晚上研究棋局或者看史书。
换乘补给的时候,才会去城里逛逛,品尝美食,买些特产。
回到船上,又继续看书。
谢家派来的护卫,见沈淮的生活平淡到无聊,都不想关注了。
甚至还担心谢知微嫁给这样的人,会不会感到无趣。
因为沈淮太“老实”了。
不去勾栏听曲,也不去酒肆喝酒,就算去酒楼吃饭,也不会多看唱曲的姑娘一眼。
正到发邪。
沈淮压根不知道两人在心里蛐蛐自己,此时,他正在给京城的田地做规划。
老师送了一千亩旱田,朝廷嘉奖四百亩,他自己买了一百亩,总共一千五百亩,外加四座山头。
之前他在国子监念书,都是官家帮他安排的,如今他授了官,又开始相亲找媳妇,名下的田地得好好规划。
还有名下的铺子。
除了五个铺子正常运行,还有三个没有开起来。
这三间铺子,有两间是老太君送的,一间是萧策送的。
都是贺他考中状元的。
其他人,不是送银子就就是送比较贵重的东西。
比如檀扇、玉佩、端砚、名画、大红袍等物。
这三年,他都住在国公府,吃穿用度都是国公府提供的。
逢年过节,正院和老太君都有送节礼过来,今年更是为他开了两次中门。
所以他也想回送点什么。
想了几天,也没个头绪,沈淮干脆先规划田里和山头。
田里可以种油菜。
油菜籽一斤五文,可以卖掉也可以自己榨油在卖。
十月到十一月都可种,来年五六月收获,之后还能种一茬小麦。
四座山头,可以种一山桂花,一山枣树,一山槐花、一山杏树。
这四样都是经济作物,又具备观赏性。
桂花和红枣可泡茶、制作点心,供给甜品铺和糕点铺正好。
槐花是制作槐花粉的重要原料,甜品铺需求量很大。
杏子可用来做果脯和蜜饯,杏仁还能卖上给药铺医馆。
至于干活的人,沈淮一点也不担心,因为京城不缺劳动力。
至于三个空铺子……沈淮想,是时候增加点新品了。
鲜蔬坊开了三年,只有黄芽菜、绿芽菜、黄金豆腐、豆皮、腐竹这几样,大家都吃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