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我捡到了落宝金钱 > 第349章 儒苑悟道融百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星随书院诸人行至一处临溪而建、以翠竹环绕的“心斋亭”。众人落座,童子奉上清茗。茶香袅袅中,陆九渊目光悠远,带着真诚的惋惜:“观剑主悟性通明,直指本心,实乃罕见。老朽便想起一位故人——东坡居士。其旷达豪放,不拘一格,文如其人,直抒胸臆,深合‘本心自足’之意!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句,暗含破除迷障、直指本真之妙。可惜啊……”

陆九渊轻叹一声,惋惜之情真挚流露,“其最终入了道门,拜在骊山黎山座下。每每思之,老朽深觉儒教痛失了一位最有望将‘本心’之道推至更高境界的惊世奇才!若东坡能专研心学,以其才情悟性,定能光大我儒门,其成就,恐不在孟轲之下!”

提及苏轼,在座几位大儒亦纷纷感慨,言语间对苏轼的文采风流和旷达本性推崇备至,对其未能专修儒道深表遗憾。赵明诚等年轻弟子更是听得心驰神往,对那位传说中亦儒亦道的前辈充满了敬仰。

王星不动声色地品着茶,心中了然。陆九渊对苏轼的欣赏与惋惜发自肺腑,其推崇的正是苏轼身上那份“本心自足”的赤诚与洒脱。这种态度,无疑为后续可能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顺着话题,也谈及苏轼在骊山道场的一些趣事轶闻,言语间对这位前辈的敬重溢于言表,无形中更拉近了与书院众人的距离。

初次会面,在这看似论道交流、实则暗流涌动的氛围中平稳推进。王星沉心静气,如同老练的棋手,并未急于触碰那根敏感的红线。他深知,在这儒门圣地,面对陆九渊这等洞悉人心的鸿儒,唯有以诚相待,以道相交,徐徐图之,方能从这看似平静的学海之下,钓出那搅动命运暗流的巨鳄。

暮色渐合,文枢峰笼罩在一片淡金色的霞光中。王星算是正式在白鹿书院落脚,初步与儒教核心人物建立了联系。陆九渊山长亲自安排了一处清幽雅致的客舍,名曰“静观轩”,位于书院后山一片紫竹林中,推开窗便能见洗笔溪潺潺流过,远处文枢峰上的琅琅书声随风隐约送来,确是个静心悟道的好去处。

然而,关于李清照之事,他深知此刻绝非开诚布公求助的良机。对方以礼相待,自己若贸然提出这等涉及他人隐私、且明显带有“找茬”意味的请求,于情于理皆不合,更可能打草惊蛇。白鹿书院虽为儒教圣地,但人员繁杂,难保没有其他势力安插的眼线暗桩。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在没有掌握切实线索脉络之前,必须沉住气,徐徐图之。

思虑清楚后,王星反倒不急于一时了。修士谋划,动辄数十上百年,像这等涉及大能转世、强行牵动姻缘红线的大事,拖延个几百上千年也是常事。

李清照离开骊山已有些时日,至今音讯全无,除了自己因先知而走了捷径外,她本人很可能遇到了麻烦——或是意外,或是背后黑手为阻挠她前来或拖延时间而设下的障碍。不过,若对方的目标真是她身后的易安居士,那么在目的达成前,李清照的安全应暂可无虞。破局的关键,眼下看来更多系于自己这边的探查进度。

“欲速则不达。”王星静下心来,目光扫过窗外摇曳的竹影。正好,他修行至今,《混沌衍天道》的核心便是海纳百川,熔炼万法。

他的道,包罗万象,海纳百川。人教清静无为、上善若水的真意,如溪流般润物无声;截教截取一线生机、有教无类的磅礴道韵,似惊涛拍岸,早已成为混沌衍天道的基石。

即便对于佛门,昔日因好友无尘之故,他曾深入研习诸多佛门经典,为其混沌衍天道奠定了重要基石;后来更在地仙界从大日如来门下获得残缺的化虹之术,凭其混元道体与惊人悟性,硬是推陈出新,糅合空间、隐、平衡等诸多法则,创出了独步天下的\"混沌无相遁\"。此遁法经多次完善,速度之快,遁法之诡秘,虽知之者甚少,但已不逊原版化虹之术,甚至犹有过之,三界之内能望其项背者已屈指可数。

唯独对于儒教,王星所知多限于地星时读过的一些儒家经典义理,对其独特的修行体系——那口神鬼辟易的浩然正气,以及言出法随、教化天地的手段——却只闻其名,未窥堂奥。

儒教能成为仅次于阐、佛、人三教的第四大教,其传承必有其惊天动地的独到之处。此番正是天赐良机,借此书院浓郁文气与众多贤达,深入学习借鉴,或能极大丰富完善自身的混沌大道。

静观轩内,烛火摇曳,映照着王星沉思的面容。窗外,紫竹沙沙,溪水淙淙,与远处隐约的读书声交织成一曲宁静而深邃的夜曲。

晨光熹微,白鹿书院笼罩在一片淡金色的薄雾中。文枢峰上的钟声悠扬响起,惊起林间宿鸟,扑棱着翅膀掠过洗笔溪上空。王星推开静观轩的竹窗,深深吸了一口带着竹叶清香和书墨气息的空气,开始了他在书院的又一日。

这些时日,王星以游学交流、谈法论道为名,主动结交书院中人。上至山长陆九渊这般鸿儒,下至普通的翰林、大学士,乃至如赵明诚这般杰出的核心弟子,他皆以平等谦和的态度相交。

王星思想活泛,天马行空,从不拘泥于一家一派之见。他历经两世,见识广博,又身负混沌道体,对天地万道的感知远超常人。

论道之时,他往往能跳出固有框架,从截然不同的角度阐释经典,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令许多皓首穷经的大儒都眼前一亮,深受启发。他虽不修浩然正气,但对\"仁\"、\"义\"、\"礼\"、\"智\"、\"信\"、\"诚\"、\"敬\"等儒家核心要义的理解,因其道心澄澈、身体力行,反而比许多儒门弟子更为深刻透彻。

不过月余时光,王星在这白鹿书院竟混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清晨,朝阳初升,他会在\"诵经堂\"外驻足,聆听数百学子齐声诵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圣贤经典。

那汇聚而成的声浪并非简单的音波,而是一股磅礴而纯粹的精神洪流,每一个字句都仿佛蕴含着微弱的法则之力,引动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与之共鸣,洗涤人的神魂,坚定人的意志。王星闭目感受,只觉紫府元神都受到一种阳刚正大之气的滋养,愈发澄澈通透。

上午,阳光透过古柏洒下斑驳光影,他常流连于\"辩难台\"。此地是书院学风最活跃之处,学子们乃至翰林、大学士们,常常为了一个经义的理解、一个道理的阐发而争得面红耳赤。他们并非空谈,辩论到激烈处,往往引动自身浩然正气,或口含天宪,言出法随,演化出种种异象佐证己身观点;或笔走龙蛇,以自身精纯文气书写战诗、策论,化文字为刀兵风雨、山河社稷,进行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斗\"。

王星曾见两位翰林为\"仁者无敌\"还是\"义者无畏\"争执,最终二人文华之光对撞,于半空中演化出上古圣王教化万民、披荆斩棘的恢弘场景,那其中蕴含的坚定信念与磅礴力量,令他这太乙金仙都暗自点头。

午后,蝉鸣阵阵,他时而拜访各位鸿儒、大儒的精舍,虚心求教。与精研\"格物致知\"的大儒探讨天地万物运行的至理,其观察入微、推演精密的思维方式,与阵道、器道颇有相通之处;与主张\"知行合一\"的鸿儒论道,感受其将经义道理与自身修行、处事践履完美融合的境界,其心念之纯粹坚定,几乎能扭曲小范围内的现实法则,令王星对\"意志\"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当然,他去的最多的,还是陆九渊山长的\"心斋\"。

与这位心学宗师论\"本心\",谈\"宇宙\",每一次交流都如同擦拭心镜,让他对自身道途、对混沌大道的理解更加明晰。陆九渊那\"吾心即宇宙\"的磅礴气魄和无限自信,更是深深触动了他。

有诗为证:

白鹿苑中潜修客,论道谈玄结善缘。

浩然正气涤神魂,圣贤文章启洞天。

万法归流融混沌,千川汇海证真玄。

心灯明照修行路,儒道相参悟妙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