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麦冬凝露滋癸水 五味含酸敛丙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麦冬凝露滋癸水 五味含酸敛丙阳

第十卷 夏阴始生

第十章 十月仲夏·夏至养阴

回目:

楔子·青蘅幽唱

(西江月慢)

**阳极阴生夏至,

鹿角解、蜩鸣高树。

半夏生时暑气酷,

正火盛、阴将复。

薄荷辛凉透伏,

麦冬甘润填窟。

五味酸收固脱速,

看阴阳、归正轴。**

第一节 夏至祭·阳极阴生玄机现

乙巳年五月二十日,夏至交节之时,药王谷的“阴阳台”上燃起三十六盏琉璃灯,灯油以薄荷与麦冬合炼而成,火苗竟呈淡紫色,正是“火中藏水”的阳极阴生之象。青珩仙子身着阴阳鱼纹长裙,手持“测影圭”伫立中央,只见圭表之影缩至最短,却在阴影边缘泛出微光——此乃“阴极阳生,阳极阴生”的真机。

守台仙童阿潆捧着《夏至经》跑来,书页上“夏至者,阴始生也,阳盛于外,阴生于内”几字映着紫光。“仙子快看!”她指着药田,只见鹿角菜(应“鹿角解”)的枝杈上凝结着露珠,露珠遇光竟化作“阴虚”二字;蝉蜕(应“蜩始鸣”)挂在薄荷茎上,蜕壳内竟残留着“阳亢”的虚影。

时至“半夏生”之候,药圃中的半夏却长出双茎,茎上分别开着白花(金)与紫花(火),正是“火克金”的异常之象。青珩腕间的青蚨玉佩突然变得温润,佩中灵虫振翅划出“水火既济”的光纹,与测影圭的阴阳鱼影重叠。

“速召麦冬仙子、五味子仙子,”她取出“生脉散”雏形,以薄荷、麦冬、五味子为基,“今岁主气少阴君火,客气阳明燥金,火盛则伤阴,燥胜则耗津,需以‘酸甘化阴,辛凉透热’之法,防‘阳极必阴’之变。”

第二节 麦冬润·甘寒填精固水源

少顷,两位仙子踏露而至:麦冬仙子身着水蓝广袖,袖中渗出的露珠竟能在石板上凝成“天冬”“麦冬”的字样;五味子仙子紫衣曳地,发间簪着五色果穗,每颗果实都泛着“酸、苦、甘、辛、咸”的光泽。

“青珩妹妹,”麦冬仙子展开《滋阴经》,图中麦冬化作清泉,注入“肾水”宝瓶,“此草得金水之气,能清心肺之热,滋肝肾之阴,最宜夏至阳极阴伤之证。”五味子仙子则取出“五昧瓶”,瓶中果香混着药香,竟能平喘敛汗:“五味酸收,能敛耗散之气,固滑脱之阴,与薄荷、麦冬相伍,正是‘生脉’之意。”

青珩点头,取来“辰时麦冬”——此麦冬须根长九寸,根际沾着未干的朝露,正是“取其得阴气之先”。她将麦冬与薄荷同置“坎水釜”,釜中立刻腾起白雾,雾中浮现出“肺肾”二字;再加入五味子,釜中竟发出“滋”“敛”“透”的三重声响,如琴弦和鸣。

“看这雾气变化,”麦冬仙子指点,“薄荷之雾(辛凉)上行入肺,麦冬之露(甘寒)下渗入肾,五味子之香(酸收)中守于脾,此乃‘上中下三焦同调’之象。”青珩取出“七孔石莲”投入釜中,莲子遇水竟化作“心”字形,显露出“心肾相交”的经络纹路。

第三节 战燥邪·生脉散固阴阳枢

正当三药合炼之际,瘟神座下“燥金使”驾着“金风轮”杀至。此轮以燥金之气为骨,轮辐刻着“少气”“汗多”“口渴”等阴伤之象,所过之处,药田中的百合、玉竹等养阴药竟纷纷焦枯,花瓣上布满“燥”字裂纹。

青珩不慌不忙,取出“生脉旗”,旗面绣着“气为水母,阴为气基”八字,以薄荷为“引气之帅”,麦冬为“生津之将”,五味子为“敛阴之相”。她挥旗引动三药之气,薄荷雾化作清风,吹散金风轮的燥气;麦冬露凝成甘霖,润泽焦枯的药草;五味子香化作罗网,兜住外散的元气。

燥金使见状,掷出“燥痰弹”,弹中裹着“干咳”“无痰”的黑字。青珩则以“生脉散”迎击,散中薄荷辛凉透表(治阳亢),麦冬甘润滋阴(治阴虚),五味子酸收敛气(治气脱),三药之气化作“生”“脉”“复”三字,如春雨般渗入弹体,露出其中裹着的“燥金咒”——原来瘟神试图以燥金之气消耗夏火之阴,加剧“阳盛阴衰”。

“你等不知‘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之理,”她结“肺肾相生印”,引导药气入肺肾二经,“今以薄荷之阳(辛散)引麦冬之阴(甘润),以五味子之阴(酸收)固薄荷之阳,此乃‘阴阳互根’之妙。”话音未落,金风轮的燥气竟被转化为“清金润肺”之气,轮辐上的“燥”字纷纷脱落,露出“润”字本体。

第四节 青蚨变·五行相生化真炁

战斗胶着时,青蚨灵童突然从天而降,此次竟化作“人胎”形态,被五行之气包裹,象征“先天之气”。“仙子,夏至乃‘阴阳争死生分’之时,需以‘五行相生’固护根本,”他挥手掷出“五行连环盏”,盏中依次盛着薄荷(木)、麦冬(水)、五味子(金)、生姜(火)、茯苓(土),“看这生克链: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无端。”

青珩顿悟,取生姜一片投入生脉散中,辛温之性竟与薄荷的辛凉形成“动态平衡”,如夏日骤雨降温,却无寒凉伤中之弊。“此乃‘以火生土,以土制水’之法,”她解释,“生姜温中土,防麦冬之滋腻;茯苓渗湿浊,助五味子之收敛,使补而不滞,敛而不瘀。”

燥金使见势不妙,竟引爆金风轮,化作“燥金粉尘”四处飘散。青珩则以灵童的五行连环盏罩住粉尘,盏中五行之气自动分化:薄荷(木)吸附粉尘中的“木”性燥邪,生姜(火)炼化“火”性燥邪,茯苓(土)中和“土”性燥邪,五味子(金)收敛“金”性燥邪,麦冬(水)润泽“水”性燥邪,最终粉尘竟化作无害的“气、血、精、津、液”五色微尘。

第五节 生脉验·气阴两虚一朝复

尘埃落定,药王谷的半夏重新长出单茎,白花中央竟结出淡紫色的“阴阳果”。青珩取生脉散少许,滴在“气阴两虚模型”上,模型顿时泛起健康的淡红色,原本虚浮的“脉象”也变得和缓有力。

此时,有山民抬来中暑重症者,其症见体倦气短(气虚)、咽干口渴(阴虚)、汗多神疲(气阴两脱),舌红少苔(阴虚),脉虚数(气阴两虚)。青珩以生脉散吹鼻取嚏(通阳),再以麦冬五钱、五味子三钱、薄荷一钱、生姜一片,煎“复脉饮”灌服。

奇迹顿现:患者汗出渐止,口中生津,倦怠减轻,脉转和缓。阿潆观察药渣,发现五味子与生姜竟缠绕成“太极”状,薄荷与麦冬则形成“云行雨施”之象——此乃“阴平阳秘”的微观印证。

“为何加入生姜?”阿潆不解。青珩解释:“夏至阳气虽盛,然‘阳盛则阴竭’,需防‘阴竭阳脱’。生姜辛温,能振奋中阳,与五味子的酸收合用,正是‘回阳救逆’的先声,此乃‘治未病’之理。”

第六节 五运辩·君火相火细推详

战后,青蚨灵童展开“夏至气交图”,详解气运:“夏至主气少阴君火,客气阳明燥金,火燥相合,最易伤阴。然‘阴生于阳’,需从阳引阴,故以薄荷之阳(辛散)引麦冬之阴(甘润),此乃‘阳中求阴’。”

麦冬仙子指着图中“水火既济”区域:“肾为水脏,心为火脏,夏至心火亢盛,易致‘水不济火’。生脉散入心肺肾三经,麦冬滋肾水,五味子敛心气,薄荷通肝气,使‘肝木疏泄,心火下济,肾水上承’,此乃‘交通心肾’之法。”

青珩点头,取出《青蘅夏至案》记录:“夏至养阴之法,当辨阴阳之偏盛偏衰。今以薄荷疏泄肝木(防木火刑金),麦冬滋养肺肾(壮水之主),五味子收敛元气(防气随津脱),生姜调和中焦(护后天之本),四药合而用之,如环无端,共成‘生脉’之功。”

灵童忽然指着薄荷王:“看!它的根系已延伸至‘甲乙泉’与‘壬癸井’,正是‘木水相生’的征兆。明日小暑,当可借助‘暑湿’之气,进一步调和五行。”话未说完,西方瘟神窟传来锁链断裂之声,似有更强大的邪祟正在苏醒。

第七节 玄机揭·薄荷王通上古田

子夜时分,青蚨灵童引领青珩至薄荷王树下,树根处竟露出通往“上古药田”的入口。田中种植着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初代药草,薄荷位列中央,周围环绕着人参(土)、鹿茸(火)、犀角(水)、羚羊角(木)、石膏(金),形成“五行药阵”。

“此乃伊尹当年驯化青蚨之处,”灵童轻抚薄荷王,树干竟显露出伊尹的留言:“薄荷者,五运之眼也,开则五运通,闭则五运塞。夏至阳极阴生之际,需以‘生脉’之法,从阳引阴,从阴固阳。”

青珩顿悟,取薄荷王叶片上的露珠滴入上古药田的“阴阳井”,井水竟泛起五色波纹,对应五脏之气。“原来,薄荷不仅是治病之药,更是维系天地五运的枢纽,”她轻声道,“瘟神之所以盯上它,正是想借此控制五行流转。”

灵童点头,化作青蚨停在薄荷王的“阴阳果”上,翅膀拍打出“夏至养阴,小暑化湿”的韵律,预示着下一个节气的挑战。青珩望着药田中央的薄荷,其叶片此刻正散发着柔和的紫光,恰似天地间阴阳平衡的活态象征。

尾记·节气悟理

是岁夏至,青珩仙子合四药以养阴之事,被录入《药王阴阳案》首卷。其文曰:“夏至者,阳极阴生也。治之当从阳引阴,以辛凉透热,酸甘化阴,兼以温通中焦。薄荷辛凉,透热于外;麦冬甘寒,养阴于内;五味子酸收,固脱于中;生姜辛温,通阳于下。四药相伍,如夏云之荫,秋雨之润,共成‘生脉固元’之剂。此乃‘阴阳互根’之神化,亦五运六气在人身之动态平衡。”

(第十章完·下章预告:小暑节气,青珩将以薄荷配香薷、厚朴,演绎“辛温解表、化湿和中”之法,深入“暑湿困脾”之境,更将揭开上古药田与五运枢纽的深层关联,直面瘟神的终极阴谋……)

注:本回深化中医理论——

1. 阴阳互根:系统阐释“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治则,通过生脉散配伍体现阴阳动态平衡

2. 五行药阵:以薄荷为中心构建五行药阵,展示中药与五行的深层关联及协同作用

3. 经典化裁:化用《医学启源》生脉散,加入生姜、茯苓,拓展方剂的临床适用范围

4. 时间医学:结合夏至“阳极阴生”的特点,强调“治未病”思想,预防气阴两脱

5. 药物神性:通过上古药田设定,赋予薄荷“五运之眼”的神性,强化其在神话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下章将围绕“小暑·暑湿交蒸”,展开“寒湿困表”的故事,通过薄荷与解表化湿药的配伍,深入阐释“暑多夹湿”“湿盛阳微”的病机,及“辛温解表与清热利湿并用”的治则,最终揭示瘟神利用五运枢纽的终极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