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楔子

混沌初开,天地间孕“生生之气”,神农氏尝百草时,于昆仑墟得一株“续嗣草”(补骨脂古称),其籽如丹,映日生辉,能“补先天之精,暖命门之火”,与崖壁杜仲、古木胡桃并称为“三灵毓子药”——杜仲韧皮蕴“筋骨承嗣”之韵,胡桃仁藏“精血化胎”之秘,续嗣草籽含“肾火暖宫”之灵。三药初隐于山野,唯留“青娥护麟”之谶:“得三药合和者,可补嗣续之缺,如青娥捧麟,绵延宗嗣”,此为天地间“子嗣”与青娥丸宿命交织的最早伏笔。

明代嘉靖年间,江南苏州府有望族董氏,世代为官,府邸临平江路,门悬“廉宪第”匾额。董家先祖曾于战乱中救下一游方医者,医者赠“青娥丸”秘方,称“日后董氏若有嗣续之困,可依方制药,辅以诚心,必能得偿所愿”。然岁月流转,秘方渐被遗忘,只留一句“青娥捧麟”的口传家训。至董廉宪一代,董家虽仕途顺遂,却因“子嗣艰难”屡遭非议,这日,董廉宪立于府中“望麟亭”,望着亭外枯寂的石榴树(喻多子多福),长叹一声,殊不知,那沉睡的秘方与三灵药,正待一场“续嗣”的机缘,重见天日。

第一回 廉宪堂中叹无嗣 肾阳不足隐沉疴

苏州府董廉宪,名豫,字立之,年届五十,官至浙江廉宪,为官清正,素有“董青天”之誉。然这位在朝堂上雷厉风行的官员,回到家中,却常被一桩心事压得喘不过气——成婚三十年,夫人程氏贤淑,却始终未能诞下子嗣。董家三代单传,董廉宪身为独子,若不能延续香火,不仅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更恐董氏血脉自此断绝。

这些年,董廉宪遍寻江南名医,从苏州“回春堂”到杭州“保和堂”,名医们诊脉后,皆言“大人肾阳不足,精气虚损,难以育麟”。有的开“五子衍宗丸”,有的施“艾灸关元穴”之法,程氏也常年服用“调经种子汤”,却始终毫无动静。近半年来,董廉宪更觉身体不济:每日晨起腰膝酸软,似有千斤重物压身;夜间常畏寒盗汗,稍遇风寒便咳嗽不止;连书房批阅公文,也常感精力不济,昏昏欲睡。

这日,苏州名医沈仲和再次登门,为董廉宪诊脉。沈仲和抚脉良久,眉头紧锁:“大人脉象沉细无力,舌淡苔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此乃典型‘肾阳亏虚’之证。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养胎。大人年过半百,肾精本就渐衰,又常年操劳公务,耗伤肾阳,精冷难以授胎,纵是夫人调理得当,也难成孕啊!”

董廉宪闻言,颓然坐于椅上,声音沙哑:“沈先生,难道我董家真要断了香火?”沈仲和沉吟道:“倒也未必。只是寻常补药,如人参、鹿茸,虽能补气养血,却难补命门真火。《黄帝内经》云‘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命门火衰,则精冷不育。需寻一味能‘温肾助阳、补火生土’之药,辅以强筋骨、填精血之品,或许能有转机。”

送走沈仲和,董廉宪独自来到书房,翻出家中珍藏的古籍,试图寻找“温肾助阳”之药。翻至一本残破的《神农本草经》时,见书中记载:“补骨脂,一名破故纸,味辛,温,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男子阳痿,女子不孕”。他心中一动,却不知此药如何配伍。恰在此时,老管家董忠端着热茶进来,见主人愁眉不展,低声道:“老爷,老奴想起一件事,当年先祖救的那位游方医者,曾留下一个‘青娥丸’秘方,说是能治‘嗣续之困’,只是秘方藏在祠堂的樟木匣中,从未有人用过,要不要找来看看?”

董廉宪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快,去祠堂取来!”

第二回 樟木匣里藏秘方 三药合和显端倪

董家祠堂古朴肃穆,正中供奉着董氏列祖列宗的牌位。董廉宪与董忠来到祠堂,在供桌下方的暗格中,果然找到一个紫檀木樟匣,匣身刻着“青娥护麟”四字,历经百年,仍清晰可见。打开樟匣,里面放着一张泛黄的麻纸,纸上用小楷写着“青娥丸”配方:“补骨脂四两(盐炒),杜仲四两(去粗皮,炙微黄),胡桃仁八两(去皮),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麻纸边角还附有一行小字:“此丸源于山野,补骨脂取秦岭阴坡之籽,杜仲采崖壁十年之皮,胡桃用太行山脚之仁,三药合用,温肾助阳,强筋填精,男子服之,精暖能育;女子服之,宫暖能孕,故名‘青娥’,取‘少女怀春,生机盎然’之意。”董廉宪反复诵读,心中疑惑:“补骨脂温肾,杜仲强骨,胡桃填精,三药看似寻常,真能有如此神效?”

为验证药方,董廉宪派人前往秦岭采购补骨脂,又命人去太行山脉寻找优质胡桃,自己则亲自前往苏州西郊的天平山,挑选杜仲。天平山崖壁上,杜仲树依山而生,皮韧如丝,当地药农说:“杜仲皮要选十年以上的老树,去皮后用桑柴火炙,待皮色微黄,丝络不断,药效才最好。”董廉宪亲自监督采摘、炮制,看着杜仲皮在火上慢慢变成微黄,丝络如银线般缠绕,心中渐渐生出期待。

半月后,三药集齐。补骨脂籽饱满圆润,盐炒后辛香浓郁;杜仲皮丝络分明,炙后带着淡淡的焦香;胡桃仁洁白如玉,去皮后润如凝脂。董廉宪按秘方比例,将补骨脂、杜仲碾成细粉,与捣成泥的胡桃仁混合,加入炼蜜,揉成药团,再制成梧桐子大的药丸,装在青瓷瓶中,置于书房案头。

此时,程夫人听说找到秘方,来到书房,见丈夫手中拿着青瓷瓶,轻声道:“老爷,这药真能管用吗?这些年,我们吃了太多药,我怕……”董廉宪握住夫人的手,温声道:“夫人,事已至此,不妨一试。沈先生说我命门火衰,这补骨脂能补命门真火,杜仲强筋骨,胡桃填精血,或许这便是天意让我们延续子嗣。”

当晚,董廉宪空腹服下三十丸青娥丸,温酒送下。初时,只觉腹中微微发热,并无异样;三日后,晨起时腰膝酸软之感竟减轻了些;一周后,夜间畏寒盗汗的症状也消失了。程夫人见丈夫精神渐好,也按方服用(剂量减半,用醋汤送下),半月后,她原本苍白的面色渐渐红润,经期紊乱的情况也有所改善。

董廉宪心中大喜,却仍不敢声张,只每日按时服药。这日,他在府中散步,见园丁正在修剪石榴树,便问道:“这树为何多年不结果?”园丁叹道:“老爷,这树根系虚寒,虽年年施肥,却难孕花果。若能给它根部埋些温性的草木灰,或许能好些。”董廉宪闻言,忽然想到:“我这肾阳不足,不正如这石榴树根系虚寒吗?青娥丸中的补骨脂,便是那‘温性草木灰’,能暖肾火,助孕育,看来这药真的对症了!”

第三回 市井传闻证药效 乡野病案添信心

董廉宪服用青娥丸一月后,不仅身体日渐强健,连往日难以处理的繁重公务,也能从容应对。他心中虽喜,却仍存一丝疑虑:“我一人见效,未必是药能助孕,或许只是调理了身体。”为探知青娥丸是否真能“续嗣”,他命董忠乔装成百姓,前往苏州城内外的市井、乡野,打探是否有类似病案。

董忠不负所托,三日后带回一个消息:苏州城外的木渎镇,有个叫张老实的农夫,年近四十,与妻子成婚十五年未育,三年前偶得一游方医者传授“三物补身方”(即青娥丸雏形),服用一年后,妻子竟生下一对双胞胎。董廉宪听闻,当即决定亲自前往木渎镇,一探究竟。

次日,董廉宪换上布衣,带着董忠来到木渎镇。张老实的家在镇东头,是一间简陋的茅屋,院中却种着一棵枝繁叶茂的石榴树,树上挂满了红灯笼似的果实。见到董廉宪,张老实有些拘谨,得知来意后,坦诚道:“先生有所不知,我年轻时常年在太湖打渔,受了寒湿,不仅腰膝酸痛,还一直没能有孩子。后来遇到一位老医者,说我‘肾寒精冷’,给了我一个方子,用补骨脂、杜仲、胡桃仁煮水喝,还说要盐炒补骨脂,炙杜仲皮,去皮胡桃仁。我按方用了一年,腰不疼了,妻子也怀上了娃,现在这对双胞胎都两岁了!”

说着,张老实抱出两个虎头虎脑的孩子,孩子眉眼灵动,哭声洪亮。董廉宪看着孩子,又问:“服药期间,可有什么不适?”张老实笑道:“起初有些上火,老医者让我减少补骨脂用量,加些麦冬煮水喝,后来就好了。他还说,这方子要‘因人而异’,若是阴虚火旺的人,就不能多吃补骨脂。”董廉宪点点头,心中暗道:“果然需辨证施治,看来我服用的青娥丸,因用盐炒补骨脂,引药入肾,又用胡桃仁润燥,正好中和了补骨脂的温燥,才无不适。”

离开木渎镇,董廉宪又前往苏州城南的吴县。吴县有位老秀才,姓周,年过半百,无子,妻子常年患病。董廉宪找到周秀才时,他正带着一个五岁左右的孩童读书。周秀才说:“我四十岁时,因科举失利,忧思成疾,不仅头发花白,还一直无子。后来在友人处得到‘青娥丸’,服用半年后,精神好转,头发也黑了些,一年后,妻子竟生下这个孩子。现在我不仅能教孩子读书,还能帮乡邻写文书,全靠这药啊!”

董廉宪仔细询问周秀才的症状,得知他服药前“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正是“肾精亏虚”之证,与自己的“肾阳不足”虽有差异,却都因青娥丸“补精填髓”而见效。他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更加坚定了服药的决心。

回到府中,董廉宪将打探到的病案一一记录下来,还找来《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对照青娥丸的配方研读。他发现,补骨脂“温肾助阳”,能补命门真火,让“精暖能育”;杜仲“补肝肾、强筋骨”,能让气血充盈,滋养胎元;胡桃仁“补肾益精、润肠润燥”,既能填精血,又能中和补骨脂、杜仲的温燥,三药合用,恰合“肾主生殖”“精血相生”的中医理论。

程夫人见丈夫信心满满,也更加用心调理身体,每日除了服药,还按董廉宪的嘱咐,晨起散步,多食山药、莲子等健脾益肾之食。董家上下,都盼着这青娥丸能带来奇迹,府中的石榴树,也在园丁的精心照料下,渐渐抽出了新的枝芽。

第四回 廉宪夜读感神兆 夫人晨诊喜添丁

时光荏苒,董廉宪服用青娥丸已近一年。这一年间,他的身体发生了显着变化:腰膝酸软之症彻底消失,精力比年轻时还要充沛,寒冬时节也不再畏寒,甚至能在书房批阅公文至深夜。程夫人的变化也十分明显,面色红润如桃花,经期规律,之前的畏寒、乏力等症状也一扫而空。

这年冬至,苏州城飘起了小雪,董廉宪在书房夜读,案头放着刚温好的青娥丸。他翻看着自己记录的病案,忽然想起木渎镇张老实的双胞胎,吴县周秀才的幼子,心中充满期待。正沉思间,窗外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抬头一看,竟是一只从未见过的彩雀,落在窗前的石榴树上,对着书房鸣叫不已。董廉宪心中一动,想起古籍中“彩雀临门,麟趾将至”的说法,莫非是神兆?

次日清晨,程夫人晨起时,忽然觉得恶心欲呕,食欲不振。董廉宪急忙请来沈仲和,为夫人诊脉。沈仲和抚脉片刻,脸上露出惊喜之色,起身拱手道:“恭喜大人!夫人脉象滑数有力,如盘走珠,此乃‘喜脉’啊!夫人已有身孕两月有余!”

董廉宪闻言,先是愣在原地,随即大喜过望,紧紧握住程夫人的手,泪水夺眶而出:“夫人,我们有孩子了!董家有后了!”程夫人也喜极而泣,哽咽道:“老爷,真的吗?这不是梦吧?”沈仲和笑着说:“大人、夫人放心,脉象真切,绝非虚言。夫人能顺利受孕,多亏了那青娥丸啊!补骨脂温肾助阳,让大人精暖能育;杜仲、胡桃仁填精养血,让夫人宫暖能孕,正是‘精血相合,胎元稳固’之理。”

消息很快传遍董府,下人们个个喜气洋洋,园丁更是精心照料那棵石榴树,说要让它和夫人一起“结果”。董廉宪则更加谨慎,每日亲自为夫人熬制安胎药,按沈仲和的嘱咐,减少了青娥丸的用量(改为每两日服一次),还特意请来经验丰富的稳婆,提前照料夫人起居。

苏州知府听闻董廉宪夫人有孕,亲自登门道贺:“董大人,您为官清正,如今喜得麟儿,真是天遂人愿啊!不知用了什么妙方,竟能得此良缘?”董廉宪笑道:“不过是一味民间流传的青娥丸,补骨脂、杜仲、胡桃仁三味寻常药材,却解了我三十年的心病。可见‘良药未必贵,民间有真知’啊!”

此事很快在苏州城传开,百姓们都称“董青天积德,青娥丸显灵”,不少有子嗣之困的人家,纷纷效仿,寻找补骨脂、杜仲、胡桃仁配制青娥丸。苏州城的药铺,补骨脂、杜仲的销量骤增,药农们也纷纷进山采摘,一时间,“青娥丸求子”的说法,成了苏州城最热门的市井传闻。

董廉宪看着府中渐渐复苏的石榴树,想着即将出生的孩子,心中感慨万千:“这青娥丸,源于民间实践,藏于家族秘匣,若不是我遍寻名医无果,若不是董忠记得家训,恐怕永远也不会重见天日。它不仅让我董家延续了香火,更让我明白,真正的医学智慧,往往藏在市井乡野之间,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去传承。”

这日,董廉宪再次来到望麟亭,望着亭外抽出新枝的石榴树,仿佛看到了不久后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景象。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青娥丸的故事,还将随着孩子的出生,随着市井的传闻,随着文人的笔墨,继续书写下去,成为中医药文化中一段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