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应该感到悲哀,因为就在他们宣战后没几天,苏伊士运河就丢了,这个消息像一盆冰水,兜头浇在了罗马狂热民族主义者的头顶上。
“什么?苏伊士丢了?!”
罗马总参谋部里,刚刚还在为“伟大的进军”而举杯庆祝的将军们,此刻脸上的红晕瞬间褪得干干净净。总司令卡多纳一把抢过电报,那双鹰隼般的眼睛死死盯着那几行简短的文字,仿佛要用目光把纸烧穿。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英国人呢?他们的地中海舰队是摆设吗?”一个戴着单片眼镜的将军失态地吼叫起来。
没人能回答他的问题,因为答案已经写在了他手中的电报上:由于加里波利战役的爆发。在苏伊士运河的英军犹如危卵,只有可怜的3万人,甚至由于在加里波利战役的初期登陆失败,英军又从这三万人中抽调了1万人,剩下不足2万的英军就像是暴风雨中的一片落叶面对土耳其人和德国人的联军,被打得溃不成军。
现在苏伊士运河的北段已经彻底被德国人所控制,或许再过不久,整个苏伊士运河都将落入同盟国的手中,届时德国的潜艇将进入印度洋,来自东方的粮食、矿石、工业原材料将不断朝同盟国输血,甚至是波斯的石油也将被锁死在地中海上......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身为意大利总司令的路易吉.卡多纳今年已经65岁了,这位老将奉命将对奥军发动进攻,此时这位老将的手中有着近百万部队但这些部队都是意大利在最近这段时间临时凑编的,很多新兵甚至没有接受过最基本的军事训练。
“安静!”卡多尔纳一声咆哮,他那张沟壑纵横的老脸因愤怒而涨得通红,花白的胡子微微颤抖。他将那份薄薄的电报“啪”地一声摔在铺着巨大军事地图的桌面上,电报纸轻飘飘地滑落。
身为总司令卡多纳自然知道自己面临的难题,也知道想要依靠这么一支没有任何战斗力的军队就想拿下伊松佐河简直就是个笑话,只是现在这位老将已经别无选择,他只能寄希望于奥军来不及将军队调回,而德国人又将主力放在苏伊士运河附近。
只要能够拿下伊松佐河,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命令第二、第三集团军,按原计划,于三日后发动总攻!我要你们用刺刀把我们的三色旗插到戈里齐亚的城头!”卡多纳粗壮的手指重重地戳在地图上,正对着那条蜿蜒的伊松佐河。
“将军阁下……”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参谋军官鼓起勇气,声音发颤地开口,“我们的重炮还没完全到位,而且根据情报,奥军在河东岸的阿尔卑斯山脉上构筑了坚固的工事……”
“你是意大利的军人,还是奥地利的会计师?你在跟我计算伤亡和赔率吗?”卡多尔纳猛地转过头,那双浑浊但依旧锐利的眼睛死死地钉在了那个年轻参谋军官的脸上,他缓步走向了那名年轻的参谋军官,“告诉我,少校,加里波第的子孙,难道要被几块石头和铁丝网挡住去路吗?我们的敌人,那些奥地利杂种,他们现在正嘲笑我们!嘲笑罗马的犹豫和胆怯!”
他的声音骤然拔高,回荡在死寂的作战室里:“我们缺的不是大炮,是勇气!是刺刀见红的决心!如果你们的脑子里只有数字和困难,那就把你们的将军制服脱下来,滚回乡下去数橄榄!”
房间里再也无人敢继续说话,因为他们都被老将的气势给镇住了。卡多纳环视了一圈噤若寒蝉的部下们,最后目光重新落回地图上,“执行命令。”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为这场即将到来的“屠杀”,敲下了最后的定音锤。
******
因为同盟国的存在,意大利的军费大头主要是海军,而陆军方面的装备已有多年未曾革新,甚至全国上下只能凑出来一千门火炮,而机枪也只有可怜的六百一十八挺。
但装备的问题还是小事,如果意军能够同仇敌忾,那么打败奥军倒也不算是天方夜谭,但问题就在于意大利的军队士气简直犹如年前在华沙城外的德军补给一样困难。意大利的兵役制度是仿制普鲁士的兵役制度建立的,只是将时间从五年降低为了三年,尽管意大利政府一直在不留余力的宣传服兵役的浪漫与美好,但这样的说辞对于来自广大乡村的农民们来说简直没有一点吸引力,农民们只将这当做是政府向他们征收的“血税”,为了逃避兵役甚至不惜自残。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意大利的军旅生活。
民族主义者们将军队视为锻造民族之魂的天然学校,将纪律与服从摆在了首位。这样一看似乎并没有错,但实行下来就变为了驯化与霸凌。军官们可以毫无理由的体罚部下,即便出了问题,也可以逃脱审判,想要让军队爆发出战斗力,他们能够依靠的只有军官的棍棒。
而现在,检验这支军队的时刻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