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 第476章 胡夏酒泉公赫连伦:一杯“父爱毒奶”引爆帝国连环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76章 胡夏酒泉公赫连伦:一杯“父爱毒奶”引爆帝国连环炸

序幕:突然递来的一杯滚烫“奶茶”

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是十六国暴君界“行为艺术大师”赫连勃勃的某个儿子——赫连伦(史书连他排老几都吵吵,有说老三有说老四,咱就叫他“小伦”吧,反正他很快就不重要了)。在老爹赫连勃勃这架“人肉绞肉机”旁边,小伦同志原本的人生剧本,大概率是当个安静的“酒泉公”,在封地喝喝小酒,打打猎,祈祷老爹千万别哪天看自己不顺眼。毕竟,大哥赫连璝是正儿八经的太子,二哥(或三哥)赫连昌(太原公)、弟弟赫连定(平原公)看着也都不是省油的灯。夹缝生存,低调是王道。

然而,命运(或者说他爹那颗反复无常的暴君之心)在公元424年,给小伦递来了一杯滚烫的“奶茶”。老皇帝赫连勃勃,大概是看腻了太子赫连璝那张脸,或者纯粹就是晚年昏聩想折腾点新花样,也可能是小伦那天请安姿势特别标准?总之,他老人家一拍脑袋(也可能是拍案而起),决定:废了太子璝,改立咱家小伦当接班人!

第一幕:“奶茶”引发的风暴——兄嘚,你动我奶酪了!

统万城宫殿内,空气凝固得像被赫连勃勃冻住的黄河水,老皇帝枯瘦的手指摩挲着冰冷的传国玉玺,幽幽地宣布了上述决定。旁边伺候的宦官宫女们,瞬间脸色煞白,汗如雨下,仿佛听到夏天飘鹅毛大雪的天气预报。为啥?因为经验告诉他们,老皇帝的任何“厚爱”,都像草原上的狼毒花,看着艳丽,实则致命。这哪是递奶茶啊,这是递了一杯鹤顶红兑砒霜还加了跳跳糖的“父爱特饮”!

小伦本人呢?史书惜字如金,没写他的表情。但咱合理推测一下:他大概率不是狂喜,而是吓得魂飞魄散!内心oS可能是:“爹啊!亲爹!您这是嫌我活得太滋润了吗?大哥在太子位上坐得好好的,您这不是把我架火上烤吗?还是架在统万城那能磨斧子的城墙上烤!” 这杯“奶茶”,他接也不是(烫手,要命),不接更不是(抗旨,更要命)。被动地,他被推上了帝国权力漩涡的最中心,成了他爹心血来潮的“人形靶子”。

消息像草原上的野火,瞬间燎原。太子赫连璝的反应可想而知:老子兢兢业业当太子这么多年,没功劳也有苦劳,没苦劳也有疲劳!你个小伦子,平时不声不响,居然敢在背后撬老子墙角?还喝上父爱的“奶茶”了?叔可忍婶不可忍!废我?那就别怪我掀桌子!

盛怒之下,赫连璝展现了胡夏太子的“硬核”执行力——点兵!七万铁骑!目标:小伦子的封地(大概率在陇东或关中西部一带,酒泉公嘛)。口号估计很接地气:“兄弟们,跟我走!去问问赫连伦那小子,父王赏的‘奶茶’到底有多甜!顺便帮他把杯子砸了!”

这边厢,小伦同学捧着那杯还在冒热气的“父爱奶茶”,一脸懵逼加绝望。大哥的七万大军可不是来开茶话会的!仓促间,他只能硬着头皮,东拼西凑了三万骑兵(质量数量都堪忧),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一带,注意:主流史书记载是高平,不是平城)的旷野上,摆开了阵势,准备迎接大哥的“爱的教育”。

第二幕:高平之战——大型家庭伦理悲剧武打现场

两军对垒,朔风猎猎。一边是怒火值mAx的正统太子,自带“大义名分”光环,buff叠满;一边是手捧“父爱毒奶”,一脸“我是谁我在哪儿”的悲催弟弟,debuff缠身。

开打前,按剧本得来段“嘴炮”环节。

赫连璝拍马出阵,义愤填膺,唾沫星子能喷三丈远:“赫连伦!你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孤乃父皇钦定太子,国之储贰!尔等竟敢附逆,助纣为虐?今日定要替父皇清理门户,诛杀你这乱臣贼子!” 声音洪亮,气势十足,主打一个“我是正义使者”。

赫连伦估计内心哭唧唧,但还得强撑着解释:“大哥!大哥息怒啊!这……这非我本意!全是父皇他老人家的旨意!小弟我……我惶恐至极啊!我对大哥的敬仰犹如滔滔黄河水……”(内心:爹啊,您坑死我了!)

然而,语言在冰冷的刀锋和喷火的愤怒面前,苍白得如同塞外的积雪。两边士兵也懵啊:一边是太子,一边是“新太子”,听谁的?打不打?哎呀,管他呢,领导让砍谁就砍谁吧!砍错了算领导的!冲啊!于是,一场手足相残的荒诞剧,在“父慈子孝”的bGm中,正式开打。

结果毫无悬念。赫连璝的愤怒加持+兵力优势+名分大义,如同三把重锤,把仓促应战、人心惶惶的赫连伦军砸得稀巴烂。激战过后,赫连伦——这位“父爱奶茶”的被动代言人,光荣(或者说憋屈)地领了盒饭,成了这场家庭伦理大戏的第一个牺牲品。

第三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真正的“捡漏王”登场

赫连璝这边,刚砍完弟弟,正沉浸在“为帝国除害”、“维护正统”的悲壮与疲惫中,还没来得及擦干净剑上的血(和可能流下的几滴鳄鱼眼泪),琢磨着回去怎么跟老爹“汇报工作”(是逼宫还是请罪?),甚至可能已经在幻想自己稳坐龙椅的场景了。他万万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而且这只“黄雀”,还是自己的亲弟弟!

太原公赫连昌,这位一直潜伏在暗处的“影帝”,早已率领一支精锐的生力军,如同嗅到血腥味的草原狼,悄无声息地摸到了战场附近。他就像个最精明的猎手,耐心地等着两只猛兽(大哥和小伦)斗得两败俱伤。此刻,大哥赫连璝刚刚经历一场恶战,人困马乏,警惕性降到最低,正是最佳捕猎时机!

说时迟那时快,赫连昌的军队如同幽灵般杀出!赫连璝这边还在懵逼状态:“哪来的军队?自己人?……不对!是老三!卧槽!” 但为时已晚。赫连昌的部队以逸待劳,如砍瓜切菜般冲散了疲惫不堪的太子军。赫连璝,这位刚刚手刃亲弟的“胜利者”,连遗言都没想好,就被自己的亲弟弟赫连昌一刀(或乱箭)送上了西天,步了小伦的后尘。真可谓:杀弟一时爽,转眼火葬场。

第四幕:“父慈子孝”的终章与帝国的挽歌

高平旷野上,硝烟未散,血腥扑鼻。赫连昌同志,此刻完美演绎了什么叫“沉痛哀悼”。他一脸悲戚(内心狂喜),指挥若定(忙着收编战利品),将两位兄长(璝和伦)的残兵败将统统“笑纳”,整合成自己的班底。然后,带着这支沾满兄弟鲜血的“胜利之师”,浩浩荡荡地“凯旋”统万城,去向老爹“报丧”兼“报喜”。

老皇帝赫连勃勃听闻消息后的反应,堪称“父慈子孝”的巅峰之作。面对两个儿子(璝和伦)的惨死,他非但没有悲痛欲绝,反而抚掌大笑(史载:“勃勃闻而善之”):“好!好!吾儿昌,真乃社稷之主也!有手段!够狠!像我!” 当即拍板:废太子(璝)已死,新太子(伦)也挂了,那就你(昌)了!立赫连昌为太子!这“父爱”,当真是雷霆雨露,皆是“要命”之恩。

公元425年,赫连勃勃终于把自己作死了。赫连昌,这位踩着两位兄长尸体上位的“捡漏王”,正式登基成为胡夏皇帝。然而,他接手的,是一个被这场血腥内斗彻底掏空了根基的烂摊子。兄弟阋墙,精锐尽丧,人心离散。赫连勃勃留下的那坚不可摧的统万城?再硬的城墙,也挡不住内部的腐朽和崩塌。

赫连昌的龙椅还没坐热乎,仅仅一年后(公元426年),北方的超级猛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就带着他那如狼似虎的鲜卑铁骑,像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呼啸着席卷而来。统万城那“锥入一寸杀工匠”的超级城墙,在人心尽失、士气低落的守军面前,失去了魔力。北魏军队如入无人之境,赫连昌仓皇出逃,没过多久就被北魏生擒活捉(428年),成了阶下囚。

他的弟弟赫连定倒是挣扎了几下,在陇右地区续了一波命,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公元431年,赫连定在试图西迁途中被吐谷浑截击俘虏,随后献给了北魏。至此,这个由暴君赫连勃勃创立,仅仅存在了二十五年(407-431年)的胡夏政权,在自相残杀与强敌碾压的双重打击下,彻底灰飞烟灭,成为了十六国乱世中又一个匆匆过客。

第五幕:历史显微镜下的细节考据

如果我们把历史当作一个犯罪现场来勘察,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

第一,关于兵力对比。《资治通鉴》记载赫连璝率军七万,赫连伦迎战三万。这个数字值得推敲:赫连璝作为太子,能够调动七万骑兵,说明他在军中有相当势力;而赫连伦仅有三万,可能只是其封地兵马。兵力悬殊暗示这不是一场公平对决。

第二,关于战场位置。高平(今固原)地处胡夏政权核心区域,距离首都统万城不远。这说明兄弟内战已经打到天子脚下,赫连勃勃却未能或不愿制止,其统治权威已经大幅削弱。

第三,关于时间节点。这场内乱发生在公元424年,而赫连勃勃在425年就去世了。也就是说,老皇帝在生命最后一年亲眼目睹了两个儿子自相残杀,这无疑加速了他的死亡。

第四,关于赫连伦的年龄。根据史料推断,赫连伦此时应该年在20-30岁之间,正值壮年。若不出意外,本可有一番作为,却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这些细节拼凑起来,呈现出一个更立体的历史图景:这不仅是兄弟阋墙,更是一个王朝崩溃的前奏。

第六幕:历史评价——权力的游戏,没有赢家

赫连伦的故事,在正史中着墨不多,但他的死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胡夏政权的崩溃之门,让我们从三个维度来审视这段历史。

场景一:个人悲剧——父爱如山……体滑坡

赫连伦的悲剧根源,首先来自老爹赫连勃勃的“谜之操作”。晚年昏聩的皇帝一边暗示改立,一边又不果断下诏,相当于把小儿子的脑袋系在弦上却不射箭,纯纯坑娃。这种犹疑不决的管理风格,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是大忌。

赫连伦被动卷入争夺战,成了父亲权术游戏的牺牲品。他可能至死都不明白,为什么父亲的“青睐”反而成了他的催命符。这提醒我们:有时候,老板的“特别关照”未必是好事,也可能是烫手山芋。

场景二:家族诅咒——狼性文化反噬

胡夏皇室的“狼性教育”成功培养出了一群嗜权如命的儿子,但忘了教他们“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赫连勃勃本人就是通过弑君上位(他杀了岳父没弈干而自立),这种“丛林法则”自然会影响下一代。

赫连伦之死揭开了手足相残的序幕,后续赫连昌即位后又被北魏所擒,胡夏迅速灭亡——家族内耗,永远是政权崩溃的加速器。这让人想起现代一些家族企业,因为继承权问题闹得鸡飞狗跳,最后公司破产清算,可谓古今同理。

场景三:历史镜鉴——胡夏速亡的催化剂

后世史家点评胡夏之亡,必提424年这场内斗。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勃勃之诸子相图,国益衰矣。”赫连伦和赫连璝的同归于尽,让胡夏军事实力锐减,朝堂人心离散。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后来攻打胡夏时,几乎像拆纸房子一样轻松——内部裂开的墙,外人一推就倒。公元427年,北魏攻破统万城;431年,胡夏灭亡。从赫连伦之死到国家灭亡,只用了短短七年时间。

第七幕:现代启示录

第一课:老板的“暗示”可能是坑

赫连勃勃的“有意改立”,像极了某些公司领导私下画饼:“小伦啊,下一个项目总监你上。”结果太子爷赫连璝还是正式任命。结局往往是:饼没吃到,锅先砸头。谨记:没有正式文件的晋升,都是空中楼阁。

现代职场中,这种“领导暗示”陷阱比比皆是。有时候老板为了激励员工,或者制衡其他高管,会给出一些模糊的承诺。聪明人应该学学明代首辅徐阶的“藏器待时”之道:不听到正式任命,绝不轻举妄动。

第二课:家族企业传承需防“内卷”

胡夏的“继承者战争”堪称古代版家族企业夺权大戏。老爹摇摆不定,儿子们刀兵相向,最终企业(王朝)破产。现代家族企业若不想重蹈覆辙,最好学习李嘉诚式的传承规划:提前明确继承规则,给每个子女合理安排,避免用养蛊方式选接班人。

第三课:低调才是保命之道

赫连伦如果懂得“猥琐发育别浪”的道理,或许能多活几年。在权力过渡期,过早暴露野心(哪怕是被动暴露)容易成为靶子。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这方面可以学学唐宣宗李忱,在牛李党争最激烈时装傻充愣,最后反而笑到最后。所谓“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在职场中也同样适用。

第四课:历史的幽默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整场争斗中,最幽默的莫过于赫连昌的躺赢。他像极了你办公室里默默吃瓜最后升职的同事——所以有时候,不抢风头也能赢(当然,前提是前面的人全都同归于尽了)。

这种“捡漏”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秦朝末年刘邦项羽相争,最后便宜了刘邦;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和建文帝打得你死我活,最后皇位落到明仁宗头上。所以啊,有时候不必争一时长短。

尾声:一杯酒泉,饮尽千年慨叹

赫连伦的一生,在浩瀚史书中,短暂得如同流星划过,他既非开疆拓土的雄主,亦非力挽狂澜的枭雄,他更像是一个被命运(和他爹)随手抛入权力绞肉机的悲剧符号。他的“高光”时刻,就是被动喝下那杯致命的“父爱奶茶”,然后被卷入兄弟相残的漩涡,最终成为这场连环血案的第一块倒下的骨牌。

整个事件充满了荒诞的戏剧性,赫连勃勃的“识人之明”(认为赫连昌狠辣像自己,是社稷之主)最终成了帝国的掘墓预言。坚固的统万城,防住了外敌的刀枪,却防不住自家人的离心离德。个体(赫连伦)的悲剧命运,最终汇入了帝国覆灭的洪流。

赫连伦的故事,就像一面布满裂痕的古老铜镜。它映照出十六国乱世中,权力对人性的极致异化——亲情在皇冠面前,薄如蝉翼;个体在历史的巨轮下,渺如尘埃。他被动喝下的那杯“父爱毒奶”,其苦涩的余味,穿越千年的风沙,依然在我们解读权力、人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唇齿间幽幽不散。它提醒我们:再坚固的堡垒,也抵不过内部的崩坏;再显赫的家族,也可能在一杯任性的“奶茶”下,走向万劫不复。这,就是历史的残酷与讽刺,沉重得让人窒息,却又因其荒诞,而带着一丝诡异的、令人哭笑不得的“幽默感”。

仙乡樵主读史至此,有诗咏曰:

蒸沙犹带血痕腥,棘暗铜驼晓露零。

昨夜金卮承宠处,碎戈鸣作玉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