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铃响过第七声,老梅枝头的最后一瓣枯花终于坠地。
那花落地无声,却在触及棋盘的一瞬化作一滴赤金,渗入木纹深处。棋盘随之轻颤,仿佛某种沉睡已久的脉搏被重新唤醒。
夏泽与玉美人仍立于梅下,二人白发如雪,衣袂却未染尘。
“它醒了。”玉美人轻声道。
棋盘中央,“眠”字棋的赤红光泽忽然敛去,化作一片温润的乳白。棋中幼龙睁眼,瞳仁里映出两枚细小的棋子——一枚“生”,一枚“归”。
幼龙张口,吐出一缕极淡的雾气。雾气升至半空,凝成一面水镜。
镜中景象流转:
稷下学宫的钟声已哑,取而代之的是朗朗书声。罪人们坐在青石阶上,膝头摊开竹简,指尖沾墨,眉间却不再有戾气。最末一排的少年,正是当年那白衣幼龙所化,他执笔的姿势笨拙,却极认真,腕间铜铃轻响,与书声相和。
镜光再转:
玉门关外,黄沙深处,一株野菊破土而出。花未开,根须已缠住一截断戟。戟上铜铃残破,却在根须缠绕处渗出淡金色的光。守关将士卸甲归田,最后一柄长戟被投入熔炉,铸成一口小小的铜钟,钟身纹路如龙鳞。
镜光三转:
未央宫旧址,倒立的书院已正立。门楣上仍无字,只悬一口铜钟。钟下,鲁空子盘膝而坐,铜灯置于膝头,灯罩内鱼龙已老,尾鳍分岔如枯枝,却仍固执地追逐灯焰。老人指尖轻抚灯罩,低声道:“囚于灯,囚于影,囚于书……终归是囚于人心。”
水镜骤碎,化作细雨,落在棋盘上。
“它看见了。”夏泽抬手,指尖接住一滴雨,雨水中浮出幼龙的眼,“它看见了我们的局。”
玉美人莞尔:“那便让它也下一子。”
她取下发间木簪,簪头雕着一朵野菊。轻轻一折,簪断,菊瓣散落,竟化作一枚小小的黑子,落在棋盘西南角。
黑子落定,棋盘忽然倾斜。
二人脚下大地随之翻转——
老梅倒悬,铜铃坠向天空;棋盘如舟,载着他们沉入地脉深处。
黑暗中,有光自地心升起。
那是一株巨大的野菊,根须穿透岩层,花盘托着一座倒立的城。城中楼宇皆由书简筑成,街巷间流淌着淡金色的风。风过处,铜铃自鸣,书页自翻。
“这是……”玉美人伸手,风穿过指缝,竟带起一串细小的铜铃声,“人心深处的学宫。”
夏泽覆眼白绫无风自扬,空洞的眼眶里,龙瞳缓缓转动,映出城中景象:
——白衣少年已长成青年,仍坐在青石阶上,膝头竹简却换成了一卷空白的羊皮。他执笔不落,似在等待什么。
——鲁空子的铜灯碎裂,鱼龙游入风中,化作一条巨大的虚影,盘旋在学宫上空,尾鳍扫过之处,书页纷纷化作白蝶。
——苏妲己的红线早已断,线头却缠住了倒立城门的铜环。她立于门下,素衣染血,指尖仍保持着缠绕的姿势,仿佛在等待有人从门内走出。
“他们在等我们。”玉美人轻声道。
夏泽却摇头:“不,他们在等自己。”
他抬手,掌心“眠”字棋浮现。棋子已非赤红,而是一片透明的青,内里的幼龙却不见了。
“它去了何处?”玉美人问。
夏泽指向倒立城的最深处——那里有一口井,井沿雕着龙纹,井底却是一片漆黑。
“它去寻自己的心了。”
二人向井走去。每一步落下,脚下便生出一朵野菊,花瓣托着他们的影子,不让其坠入虚空。
井边,坐着一个白衣童子,面容与幼龙有八分相似,却更稚嫩。童子手中捧着一枚无字棋,棋面裂纹中渗出淡金色的光。
“阿泽,”童子开口,声音像檐下雨滴,“我找不到‘卒’了。”
夏泽蹲下身,指尖轻触童子发心:“‘卒’已化蝶,蝶已化风,风已化书声。你无需再寻。”
童子歪头:“那我是谁?”
玉美人俯身,指尖轻点童子眉心:“你是棋盘最后一子。”
童子笑了,身形化作一道金光,没入井中。
井底忽然传来龙吟。
吟声清越,如千万少年齐声诵书。倒立之城随之震颤,书简楼宇纷纷倒塌,化作漫天白蝶。蝶群聚成一条长龙,龙身无鳞,唯有书页为甲,铃音为骨。
龙首低垂,正对夏泽与玉美人。
“笼已破,铃已碎,”龙口吐人言,声音竟与夏泽一般无二,“天下无牢,人心无锁。然,无锁之处,亦有囚徒。”
夏泽抬眼,龙瞳与龙首对视:“囚徒是谁?”
龙首转向玉美人:“是你。”
玉美人怔住。
龙首再转,望向夏泽:“亦是你。”
棋盘忽然自地脉深处升起,重新平展于梅下。
老梅仍枯,铜铃仍响。
夏泽与玉美人仍并肩而立,仿佛从未离开。
只是棋盘上多了一枚新子——
一枚透明的棋子,内里有蝶影翩跹,龙影游弋,却独独不见人心。
“原来如此。”玉美人轻叹,“我们布了一生的局,竟忘了布自己。”
夏泽覆眼白绫终于落下,露出空洞的眼眶。龙瞳已不见,只剩一片澄明的黑。
“那便补一子。”
他取过玉美人发间最后一瓣野菊,按在棋盘天元。
菊瓣化子,棋子落地生根。
棋盘上所有棋子忽然消失,只剩这一枚,洁白如雪,花心一点赤金,正是幼龙的眼。
风过,老梅枝头的铜铃坠下,正落在棋子上。
铃身裂纹尽消,唯余一道龙鳞纹,纹中渗出细小的字:
“笼外风雨,笼内书声;绳不断,寂不灭,天下太平。”
夏泽与玉美人相视一笑。
笑声未落,二人身影已淡,化作两缕清风,缠绕着铜铃,升入空中。
铃声响彻王城,经久不息。
……
多年后,稷下学宫新立一碑。
碑无字,只刻一枚棋形凹槽。
每年秋分,有白衣童子携野菊而来,将花插入凹槽。
花入碑,碑便轻响,如一声极轻的“叮”。
童子侧耳听,听罢便笑,笑声像雪里第一缕春。
碑后,老梅已枯,枯枝上仍悬铜铃。
铃身裂纹尽消,唯余一道龙鳞纹。
纹中,隐约可见两道并肩的影子,一执黑,一执白,正于无声处,下那局未完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