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青春靓丽2020:5:28 > 第32章 笔尖上的人间道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市集的烟火气在晨光里蒸腾,我在卖糖画的摊位前驻足。老匠人的铜勺在青石板上转出蝴蝶形状,糖丝牵出的弧线像极了师父抄经时的提按转折。竹笔搁在指间转了个圈,笔尖沾上砚台里的宿墨,忽然觉得这市井街巷,分明是另一个“华严经海”,每笔烟火都是未被书写的禅机。

“姑娘要画个啥?”老匠人抬头,眼角的皱纹里嵌着糖霜,“前日有个小沙弥来,要了朵莲花,说是给长老供佛的。”我怔了怔,点了只衔着橄榄枝的鸽子——不是菩萨座前的圣物,是金顶惊起的那群,翅膀划过佛光时,像极了师父教我“中锋行笔”的轨迹。

糖画在阳光下透亮如琥珀,我咬下蝴蝶翅膀尖端,甜意漫过舌尖时,听见身后有人唤:“施主。”转身见是寺院的知客僧,怀里抱着个油纸包,黄纸封口处盖着朱砂印,“长老托我带话:‘墨冷时,就着糖霜写。’”

打开油纸包,里面是半块茶砖和一本《峨眉山志》。茶砖边缘有齿痕,显然被师父试过硬度——他总说“好墨要配老茶,茶碱能醒笔”。《志》里夹着片银杏叶,叶脉间用小楷写着:“山下七十二寺,寺寺有烟火,烟火里有真佛。”字迹力透纸背,在叶脉间蜿蜒成路,像极了下山时途经的青石板阶。

在临江的茶馆寻了张靠窗的桌,茶博士提着长嘴铜壶过来,水柱在盖碗里旋出太极图。我摊开笔记本,糖画的甜香混着茉莉茶香钻进墨里,第一笔写的是老匠人铜勺下的蝴蝶,第二笔是知客僧袈裟上的补丁,第三笔……第三笔未落,忽闻楼下有人争吵。

卖菜的阿婆和鱼贩争着摊位,阿婆的竹筐翻了,青菜滚进鱼盆里。我跑下楼帮忙捡菜,沾了一手鱼鳞腥气,却见阿婆把最大的青菜塞给鱼贩:“你家小囡要中考,多吃点 greens。”鱼贩愣了愣,从桶里捞了条活鱼放进阿婆筐里:“给你补补身子。”阳光穿过两人中间,在青石板上投下交叠的影子,像极了金顶佛光里,师父与我重叠的轮廓。

回到茶馆,发现盖碗旁多了块米糕,沾着桂花碎。隔壁桌的老书生朝我颔首:“看你写得入神,恐饿了。”米糕松软,咬开是红豆沙馅,甜而不腻,像极了师父藏在袈裟里的点心——总在你需要时,给你不声张的暖。

午后忽降太阳雨,市集的摊贩忙不迭收伞。我躲在廊下看雨,见卖糖画的老匠人背着铜锅跑过,裤脚溅满泥点,却护着怀里的木箱——里面该是他的糖块和画稿。雨水在他身后画出串脚印,忽然想起师父冒雨下山送酥饼的模样,同样的蹒跚,同样的固执,同样的,把重要的东西藏在怀里。

雨停后,我在笔记本上画下老匠人的脚印,每个泥点都晕着水痕,像极了舍身崖前的云雾。旁边题字:“泥泞里的脚印,比佛光更清楚——因为每一步都踩在地上。”写完才发现,茶砖上的茶碱已渗进纸背,在字里行间染出深浅不一的褐,像极了师父经卷里的年深日久。

暮色四合时,茶馆点起气死风灯。我磨了新墨,准备抄写今日见闻,忽闻窗外传来熟悉的梆子声——是寺院晚课的信号。循声望去,峨眉山在夜色中只余剪影,金顶的位置有颗星子固执地亮着,像极了师父屋里永不熄灭的烛火。

茶博士添水时,看见我笔下的星子:“那是长老灯塔,老辈人说,迷路的人看它就能找到山门。”我摸出酸角核,芽眼似乎又鼓了些,红绳在灯影里晃出细弱的光。原来师父早把“光”种在了人间——在糖画的甜里,在米糕的暖里,在争吵后的青菜与活鱼里,在每个愿意为他人停留的瞬间里。

合起笔记本时,发现茶砖上的齿痕竟组成了个“悟”字。笔尖在封皮落下最后一笔,写的不是山水禅机,是人间烟火里的众生相——他们或许不知佛光为何物,却在柴米油盐里,活成了别人的光。

窗外,星子更亮了。我摸着竹笔搁上的云水纹,忽然明白:真正的修行从不在山上,而在笔尖落下的每个墨痕里,在接住青菜的手掌里,在分享米糕的笑意里,在所有“把自己活成光”的瞬间里。

这一章,就叫《笔尖上的人间道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