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青春靓丽2020:5:28 > 第81章 冬病夏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雾灵镇的深冬,西北风卷着雪花扑在医馆窗纸上,发出沙沙的响。林秋坐在灶台前,搅动着锅里的「冬病夏治膏」——炒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磨成的药粉,混着酸角汁和蜂蜜,在热气中散发出辛辣的药香。阿楠蹲在一旁往炉膛里添柴,火光映得他鼻尖通红:「师父,这膏药闻着比去年更冲了。」

「今年多加了两钱酸角汁,」林秋用竹片挑起膏药,见其「老嫩得宜」,方才点头,「酸角酸收,能让药性更持久,贴在穴位上不易走散。」话音未落,医馆铜铃骤响,镇北的赵大爷裹着羊皮袄进门,咳嗽声震得房梁上的积雪直往下掉。

「林大夫,我这老慢支又犯了……」赵大爷掀开棉帽,露出鬓角的霜白,「一到冬天就喘不上气,夜里根本躺不平。」林秋扶他坐下,先看舌苔:舌质淡紫,舌苔白腻,再切脉,尺脉沉细,关脉弦滑——典型的「肺肾两虚,痰饮内伏」。

「您这是老毛病了,得用「冬病夏治」的法子。」林秋取出「穴位贴敷图」,在赵大爷的肺俞、定喘、脾俞等穴位上画了红点,「夏天三伏天贴膏药,冬天能少遭罪。不过现在先喝「小青龙汤」加减,解表化饮。」他一边抓药一边交代:「里面加了酸角仁炒白术,酸角仁敛肺止咳,白术健脾祛湿,您喝了就知道。」

阿楠煎药时,林秋拿出自制的「止咳香囊」送给赵大爷:「里面有酸角叶、陈皮、薄荷、丁香,您挂在床头,夜里能睡得安稳些。」赵大爷接过香囊,闻着里面的酸角清香,眼眶突然红了:「林大夫,您比我亲儿子还贴心……」

冬至那天,医馆来了位推着独轮车的外乡人,车上躺着个面色青紫的孩童。「大夫救救他!」男人扑通跪下,「孩子生下来就喘,找了多少大夫都没用……」林秋掀开棉被,见孩子嘴唇发绀,鼻翼煽动,喉间痰鸣如拽锯,正是「哮喘急性发作」。

「快!先灸天突穴!」林秋取出艾灸盒,在艾绒里掺了酸角仁粉——酸角仁收敛肺气,能防止艾灸的温热之性伤阴。艾条点燃后,酸角的酸甜味混着艾香弥漫开来,孩子的喘息竟渐渐平缓。「再服「射干麻黄汤」,」林秋迅速开方,「射干、麻黄宣肺平喘,细辛、五味子温化寒痰,加酸角肉三钱,酸甘化阴,防止耗伤津液。」

三剂药后,孩子的紫绀退了,能喝下半碗粥了。男人哭着说:「大夫,您这药里是不是有神仙?我在城里花大钱买的西药,都没这么灵!」林秋摇头:「不是药里有神仙,是你家孩子命不该绝。记住,以后入伏第一天来贴膏药,连续贴三年,这病能去根。」

转眼间到了盛夏,三伏天的太阳像火盆似的扣在头顶。林秋早早在医馆后院支起桌子,摆好「冬病夏治膏」和酒精棉球。阿楠负责给患者擦穴位,林秋亲自贴膏药,每贴一张,都要对着穴位图反复确认:「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千万别贴偏了。」

「林大夫,这膏药咋有点酸甜味?」王大娘趴在桌子上,感受着穴位上的温热感,「跟我腌的酸角蜜饯一个味儿!」林秋笑着解释:「里面加了酸角汁当药引,酸能收敛,还能把药性「拽」进穴位里。您闻着香,说明膏药「醒」了,药效正往身体里走呢。」

贴完膏药的百姓们三三两两坐在树荫下休息,阿楠给每人递上一碗酸角汤:「喝吧,解解暑!这汤里加了炒酸角仁,能防贴完膏药后上火。」有人摸着贴膏药的地方直感慨:「怪了,贴上去凉丝丝的,现在又有点发烫,跟有小太阳照着似的。」

连续三年,每到三伏天,雾灵镇的百姓们便揣着酸角汤,准时来医馆贴膏药。赵大爷的老慢支果然逐年好转,第三年冬天,他甚至能扛着锄头去地里翻土了。那个曾经喘得说不出话的孩子,如今已能在镇子里追着蝴蝶跑,兜里还总装着林秋送的酸角止咳糖。

某年初伏,一位城里的中医大夫慕名而来,站在旁边观察林秋贴膏药的手法。「先生用酸角汁调膏,可是受《千金方》启发?」他指着膏药问。林秋点头:「孙思邈言『膏方以酸收为要』,酸角汁既能调和药性,又能引药入肺经,比单纯用蜂蜜更贴切。」

城里大夫连连称是,掏出笔记本记录:「我等总以为冬病夏治非姜、桂、附不用,却忘了酸甘化阴之法。先生这一贴膏药,暗含「燥者润之,虚者补之」的智慧,佩服!」

末伏那天,林秋在《冬病夏治医案》中写道:「酸角一味,贯穿四季——春用其叶清热,夏用其肉解暑,秋用其仁健脾,冬用其汁调膏。医道之妙,在于因时制宜,就像农夫种地,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缺一不可。」

医馆后院的酸角树又长高了些,枝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给伏案写医案的林秋伴奏。阿楠端来新晒的酸角仁粉,阳光穿过纸窗,在药柜上投下斑驳光影,与墙上的「大医精诚」匾额相映成趣。

远处,孩子们的笑声传来,他们正围着酸角树捡落下的酸角——那是林秋特意留下的,给孩子们当「天然润喉糖」。在这个充满药香与酸角甜香的小镇,中医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四季、照拂生命的烟火日常,是刻在酸角核里的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