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手中捧着空碗,稚嫩的小脸上沾着酱汁,恰似一只只调皮的花脸猫,那模样满是童真与可爱。
这时,院长掀帘而入,手中稳稳地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新采摘的青菜,还带着清晨的露珠,透着清新的气息。
“张师傅,真是太谢谢你们了,孩子们多久没吃到这么香的肉了。”院长满是感激地说道,眼神中流露出对孩子们的心疼与对张师傅他们的谢意。
孙志国的脸“腾”地一下红了,显得十分腼腆,他慌乱地用手在围裙上蹭来蹭去,不知该如何回应这份夸赞。
“院长,您别客气,以后我常来给孩子们做。”孙志国鼓起勇气,真诚地回应道,他希望能多为这些孩子们做点事。
杨为国往炉膛里添了块煤,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发出“噼啪”的声响,仿佛在为这温馨的场景奏响乐章。
“我这儿还有些五花肉,明天让志国再做一回。”院长笑着说道,想着让孩子们再享受一次美味。
院长轻轻摸着孩子的头,眼神中带着一丝惆怅,突然叹了口气,那叹息声里似乎藏着许多故事。
“说起来,周老先生以前总来送菜,每次都带着梅干菜,说‘这东西下饭,孩子们爱吃’。”院长缓缓说道,回忆起周老先生的善举,心中满是温暖与怀念。
孙志国的手停在碗沿,眼眶微微发热,周老先生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那些过往的回忆涌上心头。
“我爹也总说,梅干菜是好东西,能从冬天吃到春天,就像日子,苦过了就甜了。”孙志国感慨地说道,从梅干菜中感悟到了生活的哲理。
张师傅往院长碗里夹了块扣肉,热情地说道:“尝尝志国的手艺,比他爹当年做得细。”他希望院长能品尝到这份美味,感受到他们的心意。
院长咬了一口,眼睛突然亮了,脸上露出惊喜的神情,赞叹道:“这味道……跟周老先生做的一模一样!都带着点若有若无的酒香。”那独特的味道勾起了他深深的回忆。
何雨柱拍着孙志国的肩膀,笑着说道:“那是,志国偷偷加了绍兴酒,说是周叔的秘方。”他道出了这美味背后的秘密。
孙志国挠着头,嘿嘿笑着,手里的抹布差点掉进锅里,显得十分憨厚可爱。
“我就是……就是想让味道更像一点。”孙志国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他只是想延续那份温暖的味道。
周卫国看着他,突然从包里掏出个布包,动作郑重而又带着一丝神秘。
“我爹听说你要常来孤儿院,让我把这个给你。”周卫国说道,将布包递给孙志国,眼神中充满了信任。
打开一看,是本线装的菜谱,封面上写着“梅干菜百做法”,字迹跟饭盒底的“欠”字一模一样,这熟悉的字迹让孙志国心中一震。
孙志国的手指轻轻抚过泛黄的纸页,仿佛在触摸着过去的时光,突然,他跪了下去,对着菜谱磕了三个头,眼中满是感激与敬意。
“爹,周叔,我总算能替你们做点事了。”孙志国哽咽着说道,他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回报他们的恩情。
张师傅赶紧把他扶起来,往他手里塞了双新筷子,安慰道:“好孩子,该往前看了。这菜谱你收着,把它教给孩子们,才是真的了了心愿。”他希望孙志国能放下过去,展望未来。
杨为国突然指着菜谱最后一页,兴奋地说道:“这儿有个地址!好像是周叔腌梅干菜的地方。”这个发现让大家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何雨柱凑过去看,上面写着“闸北巷三号院,老井旁”,他仔细地记下了这个地址。
“我知道那儿!”院长突然说道,他的记忆被唤醒,“以前周老先生总去那儿挑水,说井水泡的梅干菜不发苦。”他为大家提供了更多关于那个地方的信息。
孙志国把菜谱往怀里一揣,坚定地说道:“我明天就去看看,说不定能找到周叔腌菜的坛子。”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寻那份回忆。
张师傅笑着往他碗里盛了勺汤,鼓励道:“去吧,记得多带点新腌的回来,给孩子们做梅干菜包子。”他期待着孙志国能带回更多的美味。
第二天一早,孙志国揣着菜谱往闸北巷走去,露水打湿了他的裤脚,可他丝毫不在意,心中满是对未知的期待。
三号院的门虚掩着,仿佛在等待着他的到来,院里的老井还在,井台上摆着个掉了漆的坛子,上面盖着块青石板,一切都显得那么古朴而神秘。
他缓缓掀开石板,一股醇厚的香味扑面而来,那熟悉的味道让他心中一喜,坛子里果然装着新腌的梅干菜,上面压着块刻着“周”字的石头。
坛底沉着张字条,是周福来的笔迹:“志国吾侄,见字如面。当年欠你爹的,用这坛子菜还,盼你往后日子,如梅干菜般,越嚼越香。”这字条饱含着周福来的深情与祝福。
孙志国捧着坛子,眼泪“吧嗒吧嗒”掉在青石板上,在晨光里洇出小小的湿痕,那是感动与感激的泪水。
回到饭馆时,何雨柱正对着灶台发愁,焦急地说道:“志国你可回来了!王师傅病了,中午的包子没人做。”他希望孙志国能解决这个难题。
孙志国把坛子往案板上一放,撸起袖子就往面盆里倒面粉,自信地说道:“我来!正好试试新腌的梅干菜。”他准备大展身手,为孩子们做出美味的包子。
他熟练地揉面、发面、调馅,动作一气呵成,仿佛这一切都已经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张师傅站在旁边看着,突然对杨为国说道:“你看他这揉面的力道,跟他爹一个样,都是用胳膊肘使劲。”他从孙志国的动作中看到了他父亲的影子。
杨为国笑着往馅里加了勺糖,说道:“我大伯总说,做包子得甜咸口,就像人生,苦甜都得有。”他从做包子中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
孙志国把最后一个包子捏上褶,突然红了眼眶,感慨道:“我爹以前总骂我,说我揉面不用心,包的包子像石头。”那些曾经的责骂此刻都变成了珍贵的回忆。
张师傅往炉膛里添了块煤,火苗映着他的白发,他语重心长地说道:“他那是盼你学好。你看现在,你的包子比谁包的都暄软。”他希望孙志国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中午的饭馆挤满了人,孩子们捧着梅干菜包子,吃得满嘴流油,那满足的模样让人看了心生欢喜。
有个小姑娘举着包子跑到孙志国面前,天真地说道:“孙叔叔,这包子真好吃!你能教我做吗?我想学会了给弟弟妹妹做。”她那纯真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望。
孙志国蹲下来,轻轻地擦了擦她嘴角的馅,温柔地说道:“等你再长大点,叔叔就教你,教你怎么选菜、怎么揉面,教你……怎么把日子过出甜味来。”他希望小姑娘能学会生活的技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小姑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举着包子跑回小伙伴中间,笑声像银铃一样脆,那清脆的笑声回荡在饭馆里。
孙志国望着她的背影,突然觉得围裙上的梅干菜渍,在阳光下看着像朵花,那是一种别样的美丽。
他摸了摸怀里的菜谱,仿佛能听见父亲和周叔在说“好孩子,做得好”,那温暖的话语在他心中回荡。
何雨柱往他手里塞了个刚出锅的包子,打趣道:“发什么愣?再不吃就被孩子们抢光了。”他希望孙志国能享受这美味的包子。
孙志国咬了一大口,梅干菜的醇香混着面的甜,在嘴里慢慢散开,他突然笑了,笑得像个孩子,那笑容中充满了幸福与满足。
“这味道,真像家里的味道。”孙志国感慨道,这熟悉的味道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张师傅看着他,悄悄对杨为国说:“你看,这灶台不仅能做出好味道,还能焐热人心。”他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灶台所承载的情感与意义。
杨为国点点头,往炉膛里添了块煤,火苗窜得老高,把半边天都映得暖暖的,像个永远不会凉的春天,那温暖的火焰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只是没人注意,孙志国放在案板上的菜谱,被风吹开了一页,上面画着个小小的包子,旁边写着行小字:“给志国留三个,他爱吃带芝麻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说不出的温柔,在烟火气里慢慢洇开,像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那小小的字迹中蕴含着深深的关爱与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