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 > 第25章 尤其是东林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方面,正如我之前所说的,王朝的周期性规律。

另一方面,明朝的大臣们在这上面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末时期,党争十分激烈,尤其是东林党。

这帮人表面上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却干着最肮脏、最无耻的事!

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

嘴上说得比谁都正直、清廉、爱国。

但实际呢?一个个都贪污受贿,吸血成性!

把虚伪的外表演绎到了极点!

各种手段损害公众利益,肥己私囊!

那些号称清廉的人,哪一个不是富得流油?

尤其是其中一些显赫之人,拥有的良田多达万顷,甚至更多!

一个,乃至几个县的土地,尽归他们所有!

家中仆役成群!

他们的田产,完全不用交税。

不仅如此,他们受贿成风。

掠夺士兵的血汗,也极为严重。

大明末年,为何明军战力如此不堪?

除了制度层面的原因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士兵的军饷几乎无法到位!

甚至要忍饥挨饿去战斗!

难道不知道“皇帝不差饿兵”这个道理吗?

并非不知。

他是清楚的。

然而,当他刚即位便除掉魏忠贤后,大明就开始征不上税了。

大明收不上税,但因灾害频发,内忧外患,所需开销反而增多。

财政危机瞬间爆发。

实际上,大明征收的税并不少。

只是,绝大部分税款都被各级官吏截留。

大明所征税款,真正进入国库的,十成中不足一成。

此外,军中也是贿赂横行,克扣军饷、搜刮士兵的现象极为严重。

虚报军额、冒领粮饷的情况非常普遍。

一个军队里,超过半数,甚至三分之二都是空额,实际在编的士兵寥寥无几。

而那些在编的士兵,同样被上官克扣得厉害。

这种风气自上而下蔓延。

**朝到晚期,乱象丛生。

正是急需将士拼命的时候。

但这些官员却将其视为捞钱的良机。

他们竭尽所能,好不容易筹集到一点钱粮充作军饷。

结果还没出京城,就已经损耗过半。

经层层盘剥后,本该拨给士兵的两百万两银子,最后落到士兵手中的竟不足十万两……

“砰!!”

韩成话未说完,屋内忽然响起一声巨响。

原来朱元璋一巴掌拍在桌上。

此时朱元璋脸色铁青,须发怒张!

“狗贼!好一群狗贼!!

一个个都是蛀虫!!

都是蛀虫!!!”

这些蠹虫,确实该一个不留地斩草除根!

杀得还是不够多!

我杀贪官污吏,依旧杀得太少了!

我始终想着,让这世间的贪官污吏越来越少。

不让我们的大明重蹈元朝覆辙。

不让元末那种惨状再现!

所以,我一直都在整顿贪官污吏。

然而,到了大明后期,为何仍有这么多贪官污吏!

如此多的蛀虫!

吃着大明的粮,领着俸禄。

却丝毫不尽忠于大明!

他们的如意算盘打得真响!

和元朝那些官吏一般无二,元朝灭亡了,他们还能在我大明为官!

大明亡了,他们照样能在新朝继续做官,逍遥自在!

实在可恨!实在该死!”

朱元璋怒不可遏。

良久,才渐渐平复下来。

望着韩成说道:“说!再给我详细讲讲这些奸贼如何败坏大明!

我要把他们都处死!”

韩成瞧见此刻的朱元璋,有些迟疑。

不知是否该把更令人震惊的事情说出来……

------------

“那个……陛下,要不咱们今天就此打住?

剩余之事,改日再议?”

韩成试探性地问朱元璋。

“何事让你如此退缩?难道其中有与你交情甚深的贪官?

或者,有你的祖先牵连其中?”

朱元璋转头盯着韩成,语气带着几分阴冷。

韩成忍不住耸耸鼻子,心中满是无奈。

“皇上,我家世清白,世代贫农,祖辈从未显赫。

明末那些贪官,与我相隔数百载,远得无法攀扯,我又何必为他们遮掩?”

然而,朱元璋依然注视着他,阴冷的声音再度传来:“你有所隐瞒!”

韩成一脸困惑。

“我哪里有隐瞒?我说的每字每句皆是实话。”

他实在被朱元璋的话弄得迷糊了。

刚才所说,句句属实,毫无虚假。

自己也不清楚究竟哪句话说了谎,可朱元璋居然知道了?

这是怎样的玄妙操作?

朱元璋说道:“你说你的先辈不曾富裕过?

十几代的贫苦人家?

这句话本身,便是个天大的谎言!”

“为何?”韩成依旧满是困惑。

朱元璋继续道:“有句老话,叫‘穷不过三代’。

除了家境变得富裕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连续贫穷导致娶不到妻室,无法延续后代,自然而然到了第三代便断了香火。

你却说自家已穷了十几代,这不是扯谎吗?”

韩成听后,嘴角抽搐,被洪武帝的思维绕得不知所措。

这是什么冷笑话?

看着似要揪住自己小辫子的朱元璋,韩成无奈说道:

“皇上,我所说的十几代,不过是泛泛而言,并非确指每一代都贫困。

并不是真的说,上溯十几代全都是贫农。

若按您的逻辑,李白早该被抓来杀头了。

他说‘飞流直下三千尺’,那瀑布真有三千尺长?

他量过了吗?随口就说三千尺,真是胡言乱语!”

这……

朱元璋竟被韩成问得有些懵。

话说回来,他刚才那样说,主要是因为他从见到韩成起,就觉得捉摸不透对方。

他在其他场合,运筹帷幄、掌控全局,可面对韩成时,总被他那些意想不到的话语和行为弄得手足无措。

这种失控感,对朱元璋这样凡事都想掌控的人来说,简直是煎熬。

因此,他想借此找回点面子,压制韩成的锋芒。

或许,这就是男人常有的那种奇怪的掌控欲和胜负心在作祟。

却不料,韩成反应如此敏捷,话刚出口便被反击得体无完肤。

这让朱元璋心中郁结。

但仅限于郁结而已。

放眼天下,谁敢当面如此放肆?

早就被他下令斩首了。

当然,他的妹妹、儿子标儿,以及心爱的大女儿不算。

现在,又得加上韩成一个。

毕竟,从初次会面至今,韩成已经多次让他吃了瘪。

更为恶劣的态度、更加尖锐的话语,他已屡见不鲜,久而久之,内心也变得坚韧了不少。

“若非如此,你今日为何声称今日不说,改日再谈?这不是间接承认此事与他们有关吗?”

朱元璋试图转移话题,不想让韩成在“富不过三代”这个话题上纠缠太久。

他深谙“打不过就跑”的策略。

一旁的朱标,本心存忧虑,生怕父皇被韩成的强硬态度逼急,再度下令追杀韩成。

他甚至已准备开口调解。

然而,父皇却轻描淡写地避开了这个话题,这让他大感意外。

这是自己的父亲吗?变化实在太大!

韩成摇摇头说道:“陛下,我这样说,实则是为了您。”

“为了我?我怎么了?”

朱元璋一脸困惑。

韩成道:“接下来我要说的话,可能会让您不太愉快,今日您已经承受了许多。

我担心继续说下去,您会难以接受,做出冲动之事。

所以我想暂时停下。”

听到韩成的话,朱元璋不禁笑了。

原来如此!

“你太低估我了!

我这一生,历经饥荒,讨过口粮,出家做过和尚……什么大风大浪没经历过?

我的心早已千锤百炼!

你完全不用顾虑!

有什么话只管直说,无需隐瞒,也无需担心我会承受不了!

这些都是小事,我受得住!

对我来说,不过是细雨罢了!”

朱元璋挺直腰杆,一股不可一世的气势油然而生。

身为开国皇帝的他,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威严。

此刻的朱元璋,充满令人钦佩的魅力。

韩成望着背着手仰望天空的朱元璋,一时不知如何接话。

若不是刚见过他拍桌子瞪眼、怒不可遏的模样,韩成几乎就要相信他说的话了。

“陛下,您真的能承受?要不改日再说,别勉强。”

韩成再次确认。

接下来他想说的话,实在太过**,他生怕会给朱元璋**,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

若是真的发生了那种情况,他自己恐怕也会被牵连其中。

“你何必如此犹豫?只管讲!我们此刻只想知道那些人究竟做了什么惊世骇俗的事!

哪怕我们的大明亡了,我们也能够承受,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怕的呢?”

朱元璋挺直腰杆,威严十足。

韩成听后,再联想到朱元璋的经历,认为他说得没错。

自己即将讲述的事情,朱元璋一定能够承受。

放下顾虑,韩成立即道出更加**的消息。

“崇祯末年,李自成率大军围困京城。

形势极其紧迫。

自从崇祯登基以来,国库里的钱从未充裕过。

到了此时,国库的状况如何,可想而知。

守护皇宫的士兵大多食不果腹,更别提军饷了。

而城外的李自成,已然声名远扬。

民间流传着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吃他娘,喝他娘,吃喝不够闯王偿。

不当差,不交税,大家快活过一场。’